对待和绝待-云端佛学
时间:2016-09-02 00:04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网络 点击:
次
对待和绝待-中国佛教文化网 要知道:世间上的万事万物,没有不是“对待”的。如:“因果”、“人我”、“男女”、“阴阳”、生死”、“治乱”到“染净”、“盛衰
要知道:世间上的万事万物,没有不是“对待”的。如:“因果”、“人我”、“男女”、“阴阳”、生死”、“治乱”到“染净”、“盛衰”、“苦乐”等等,没有一事可以出“对待”之外的。正因为有“对待”,所以极容易生起“分别”和“计较”;由于我们的“俗眼”既认为一切“对待”的事物是“实在”的,那末,“分别”和“计较”就成为“牢不可破”,这便是所以会发生“贪”、“嗔”的根由。若能在“对待”中,看出其中“消长盈虚”的道理,将所得的“消息”而“通变”之,并用来治理一切世事,那就不能不服他是一位“世间圣人”了。但是,他虽能利用“对待”的法则,但终究不能跳出“对待”的圈儿之外。
佛法则不然。既然看到一切世间事物,莫不都是“对待”,便能在这中间,看破它们彼此莫不都是相“形”而“有”,既然都是相“形”而“有”,则一切都是“虚幻不实”,“有”即“非有”了;但是又不无“虚幻显现”,所以也就“非有”而“有”了。因而他既能“超”乎其“表”而不被“虚幻显现”的假象所“拘住”,又仍能在“虚幻显现”中随顺一切而不舍弃他度生的事。
“超乎其表”是为了“不著”。不这样,就不能证“绝对”的“性体”,这是“大智”。
“随顺其中”是为了“不坏”。不这样,就不能救度轮回的众生,这是“大悲”。
一切大乘经典都是讲的这些道理,而按“般若”讲起来就更为详明了,“金刚般若”讲的就更为精细了。学佛人若能看到这些,就叫做开“道眼”。“道眼”若开,便应急当养其“道心”。怎么个“养”法?应当使心象“虚空”,超然“尘表”。所谓象“虚空”那样,就是“不住 相”。
佛经说;“施不住相,福如虚空。”这话的意思是只有在“布施”的时候要“离相”,心才能象“虚空”一样。必须“生空”、“法空”,然后才能“心空”。 所谓“生空”,并不是说:无我、无人、无众生,而是对我、人、众生不着“相”。
所谓“法空”,并不是说“无法”,而是对应行的“法”,仍能一一如“法”而行,只是“行若无事”吧了。如:行“施”时能忘掉他在“施”,行“忍”时而忘掉他在“忍”,乃至在行“六波罗蜜”时,也能忘掉他在行“六波罗蜜”。所谓“行若无事”、“忘掉”,就是说:对“能行”、“所行”的“相”都不“著”,这就是“我法双空”、“并空亦空”。
初学佛的人对这可能一下子难以达到,也不可畏难,必须时时体会这些要义,使自己的心“空空洞洞”,这才是最要紧的一着。
所谓“超然尘表”,就是不去同“尘世”上一切“对待”的事理厮混,在“心”中常存一“摆脱”之意,勿使间断,这也是“要着”。要知道:能不同“尘世”一切“对待”的事理厮混,乃能渐渐“心空”了。
如能再在这时提起一句阿弥陀佛万德洪名,一心而念,在念时,也不去分别“谁是念”、“谁是佛”,只要使“念即是佛、佛外无念”,这时的“心”本来已如“虚空”,加上这“即佛之念”,也更弥满“虚空”,这样,上同“十方如来”、下同“法界众生”便息息相通了。
若能这样做到的话:可以说他“有念”,可以说他“无念”;也可以说他“佛即念,念即佛”;也可以说他“佛同众生都在这心中”;也可以说“这心、佛、众生无异、无相”;再多多读诵《金刚般若波罗蜜》来“熏习”而“长养”之,使他的“道眼”曰益开展,“道心”曰益坚固,这便是“般若”与“净土”同修之法。
这个“法”同“一真法界”相应、同“实相”相应、同“空有不著”、“性相圆融”相应、同“第一义空”相应、同“心净、土净”的义理也更相应。各位可以试试,一定有受用处。因为,这是随顺“对待”的“因果法”而修“绝对”殊胜的“因”,可以证得“绝待”殊胜的“果”。(信息来源:心源学佛网)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