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中的禅意-云端佛学
时间:2016-09-01 23:58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网络 点击:
次
送别诗最初是文人赠别僧侣,而后随着诗僧的大量涌现,诗僧与文人或僧人之间的送别诗也愈加丰富,其中的禅意特征也愈加明显。 诗僧的创作进一步增加了送别诗的禅意。大历诗僧皎然集中就有许多这样的作品,如:“香炉七岭秀,秋色九江清。自古多禅隐,吾常爱
送别诗最初是文人赠别僧侣,而后随着诗僧的大量涌现,诗僧与文人或僧人之间的送别诗也愈加丰富,其中的禅意特征也愈加明显。
诗僧的创作进一步增加了送别诗的禅意。大历诗僧皎然集中就有许多这样的作品,如:“香炉七岭秀,秋色九江清。自古多禅隐,吾常爱此行。寻师经鄂渚,受请到青城。离别人间事,何关道者情。”(《送广通上人》)再如《送奘上人游五台》:“身将刘令隐,经共谢公翻。
有此宗师在,应知我法存。问心常寂乐,为别岂伤魂。独访华泉去,秋风入雁门。”而其他诗僧的作品也同样有这样的特点,如灵一《过惟山上人别业》:
禅客无心忆辟萝,自然行径向山多。
知君欲问人间事,始与浮云共一过。
再如《送禅者》:
祖意曾明万事闲,谁云方外与人间。
卷衣江上秋来别,处处禅心朵朵山。
严羽《沧浪诗话》云:“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他认为唐人佳作包括送别诗,其长处就在于可以“感动激发人意”。
而以禅意入诗的送别诗,恰恰与之异趣,极力超脱世俗情感,营造一个空灵澄净的境界,使送别诗的主旨有了大改变。诚如黄宗羲所云:“诗为至清之物。僧中之诗人、境俱夺,能得其至清者。”
所谓人境俱夺者,乃是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其根本差别就在于佛教对待世俗情感的态度。佛教认为人性本净,万法惟空,人为爱欲所染,故有种种烦恼生。《缘起圣道经》云:“受为缘爱,爱为缘取,取为缘有,有为缘故,便有老死愁叹忧苦忧恼生起,如是积集纯大苦聚。”惟有舍弃爱憎之情,方得解脱。慧能云:“内见自性不动,名曰禅。”禅宗讲无住、无念,不为外物所感,不执着于任何悲欢离合之情,任运随缘,情感随之枯淡;受到佛教的影响,在这类送别诗中,往往淡化感情色彩,将强烈的感情转化为恬淡超脱的禅境。
送别诗的禅理,大致体现为这样两方面:
其一是以佛教的爱别离苦来解释人生的悲欢离合。爱别离是佛教所讲的八苦之一,是指与所爱对象别离时,所感受的痛苦,又称恩爱别苦或哀相别离苦。《中阿含经》卷七云:“爱别离苦者,谓众生实有内六处,爱眼处,耳鼻舌身意处,彼异分散,不得相应,别离不会、不摄、不习、不和合为苦,如是处处更乐觉想思爱,亦复如是。诸贤,众生实有六界,爱地界,水火风空识界,彼异分散,不得相应,别离不会、不撮、不习、不和合为苦,是名爱别离。”《大乘大义章》卷三云:“何者是其爱别离苦?所别有二,一内二外,内者自身,外者所谓亲戚眷属,及余资生。”有的送别诗就以爱别离之理来解释人生的离别,如皎然《送德守二叔侄上人还国清寺觐师》:
道贤齐二阮,俱向竹林归。
古偈穿花线,春装卷叶衣。
僧墟回水寺,佛陇启山扉。
爱别吾何有,人心强有违。
又如他的《送关小师还金陵》:“如何有归思,爱别欲忘难。白鹭沙洲晚,青龙水寺寒;蕉花铺净地,桂子落空坛。持此心为境,应堪月夜看。”既然爱别离是人生不可避免的痛苦,离别之时,无须伤感,故崔峒《送真上人还兰若》:“爱僧应不染,尘俗自依依。”黄龙慧南《退院别庐山》云:“十年庐岳僧,一旦出岩层。旧友临江别,孤舟带鹤登。水流随岸曲,帆势任风腾。去住本无著,禅家绝爱憎。”
其二是由离别而感悟人生的空幻无常。佛教的基本教义就是宣扬人生的虚幻不实,大乘般若学说更将这一思想发挥到了极致。如《般若经》云:“解了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虚空、如响、如踺阔婆城、如梦,如影、如镜中像、如化。”《维摩诘经》亦云:“是身如聚沫,不得撮摩;是身如泡,不得久立:是身如炎,从渴爱生;是身如芭蕉,中无有坚;是身如幻,从颠倒起;是身如梦,为虚妄见;是身如影,从业缘乱;是身如响,属诸因缘;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是身如电,念念不住。”这种人生如梦,一切皆是虚妄的观点得到了文人广泛的共鸣。如人们熟悉的王维的《荐福寺光师房花药诗序》云:“心舍于有无,眼界于色空,皆幻也。离亦幻也。至人者不舍幻,而过于色空有无之际。”这样的感悟在古典诗歌里随处可见。
在送别诗中,也常常可见诗人面对人生的聚散无常而产生的虚幻之感。如白居易《天竺寺送坚上人归庐山》云:“锡杖登高寺,香炉忆旧峰。偶来舟不系,忽去鸟无踪。岂要留离偈,宁劳动别容。与师俱是梦,梦里暂相逢。”白居易极喜以梦来观照人生的空幻之感,诸如“言下忘言一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幻世春来梦,浮生水上沤”,“生去死来都是幻,幻人哀乐系何情”等等,均体现了他对人生虚妄的理解。他也同样把人生的聚散离合看作是一场梦,都是虚妄不实的。此外如灵一“水国月未上,苍生如梦中”,戴叔伦“身随幻境劳多事,逃学禅心厌有名”,吴融“昨来非有意,今去亦无心”,苏辑“别来聚散如宿昔,城郭空存鹤飞去”等等。不难看出,佛教的这种空幻思想成为人们于离别之时一个极好的安慰。(信息来源:佛学文摘)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