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光明”论-云端佛学
时间:2016-09-01 21:43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网络 点击:
次
心性“光明”论-中国佛教文化网 藏传佛教主要传行的密法,迦当派、格鲁派等分为父续、母续、不二续三部,合称“无上瑜伽”(atiyoga),意谓至高无上的密法。父
藏传佛教主要传行的密法,迦当派、格鲁派等分为父续、母续、不二续三部,合称“无上瑜伽”(atiyoga),意谓至高无上的密法。父续又称“方便续”,以《集密》为主经,重修气及空。母续又称“胜慧续”,以《胜乐》为主经,重修明点及大乐。不二续以《时轮》为主经,重方便智慧双运、空乐双运。父、母二续被宁玛派判为九乘佛法中“内密三乘”的下二乘,称摩诃(大)瑜伽、阿耧(无比)瑜伽。 父、母二续(加《时轮》)或大、无比二瑜伽,以“五蕴即佛”为基本见地,《集密根本续》云:“总说五蕴处,即是五佛陀。”具体而言,色蕴体性为毗卢遮那佛,受蕴体性为宝生佛,想蕴体性为阿弥陀佛,行蕴体性为不空成就佛,识蕴体性为不动佛。集成色蕴的地水火风四大,其体性为五佛母:地大体性为毗卢佛之佛眼佛母,水大体性为宝生佛之末摩鸡佛母,火大体性为阿弥陀佛之白衣佛母,风大体性为不空成就佛之度母,空大体性为不动佛之自在母。《集密根本续》云: 地界名佛眼,水界末摩鸡,火是白衣母,风界名度母。 一说五蕴体性为地水火风空五大,依次为黄、白、红、黑、青五色,表五方五佛。五蕴四大体性皆佛,意谓心、色体性皆悉清净,具足佛智。开显本具佛智、佛身、佛德,虽然需要在肉体上修气脉明点,然要中之要,唯在证悟本来心性。 心性、菩提心、自性清净心,在父母二续中多称“光明”(梵prabhasvara,藏luminsity),一译“净光”、“明光”、“明体”,意为极清净的光明,作为名词,喻指心本来具有的清净觉性,亦称“根本觉性”(本觉)、“灵性”,相当于禅宗人所谓“了了常知”、“昭灵不昧”的“灵知”、“灵寂之知”,亦即无心之体性及证见心性时有光明显现的意味。 以“光明”描述心性,早就见于《阿含经》,汉译《长阿含经》卷十六《坚固经》佛偈云:“应答识无形,无量自有光。”(今译“识不可见,光明无量。”)南传《增支部》描述心性“极光净”(一译“明净”),其巴利语pabhasvara,与梵语光明同义。大乘《小品般若经》有云:“心无有心,心之自性为光明也。”《究竟一乘宝性论》云:“心之自性本来即光明。”禅宗人也常以光明描述心性,如沩山灵祐禅师偈云:“灵光独曜,迥脱根尘。”云门文偃禅师偈云:“人人尽有光明在。”张拙秀才悟道偈云:“光明寂照遍河沙”。 父母二续密法认为,心性光明,乃产生世间、出世间一切的根本、终极因。《集智金刚续》:“识从光明生,即此名为心意,以染净一切法,皆以彼为根本。”传为龙树造的《集密五次第论》云: 众生无自在,非自在而生,其因为光明,光明一切空。 愚夫由何心,系缚于生死,行者由此心,趣证善逝地。 谓众生堕于生死轮回,及学佛修行超出生死乃至成佛,皆以本来空的光明为因、为枢机。藏传佛教诸派的父母二续密法,皆分光明为根(一译“基”)、道、果三义。 根光明 根(本)光明又名“母光明”、“因光明”。这种光明本具于众生的根身,为出生诸心识的根本,喻如能生枝叶花果的根、能生子女之母。一切众生自来本具,不论修证与否,在特定时刻都会自然呈露。根光明最重要者为死、眠二光明。 死光明,指从人临死之际至死后未生“中有”的“死有”(死亡过程中的生命形态)阶段,自然呈现的离烦恼妄念的纯粹心体。《五次第论》云: 光明生大空,从空出方便,从此生智慧,从此出生风,从风出生火,从火出生水,从水出生地,有情生如是。 地界入水中,水亦入风界,风界入心中,心入于心所,心所入无明,此入光明中,如是三有灭。 追究众生生命形成的过程,最先从本来光明产生空(无形无质的本初状态),从空产生方便(阳性的生命能量),由方便产生智慧(阴性的生命能量),由智慧产生风(相当于元气),由风产生火(生命热能),由火产生水(有生命本元的水液),由水产生地(固态的血肉之躯)。众生临死时,则逆出生的次第向本源收摄:地收摄于水,水收摄于火,火收摄于风,风收摄于心识,心识收摄于心所,心所收摄入无明,无明收摄于光明,于斯际暂时得以摆脱生前念念相续的烦恼、无明之缠缚,呈露出本元心地。本元心地自然呈现的原理,是因死亡之际随周身之气向心轮本源的收摄,乘气而生的种种以无明为本的烦恼妄念从粗到细一时停息,有如夜空的乌云被狂风骤然吹散,光明皎洁的明月自然光显。无上瑜伽经典《金刚鬘续》、《大印点续》等皆说此事。《教授穗论》说人临死时,四大渐次收入风大,风大入“明了”,“明了”入“明增”,“明增”入“明得”,“明得”入光明一切空,此即死有,从此起“大空得”,生起有取着的中有心,然后生起“方便明增”(阳性的、具有占有欲的取着心)而生“欲取”,由欲取生死“智慧明了”(投生的决意),由此再生于六道。这里所说“明了”、“明增”、“明得”,合称“三明相”,与三种空相应,意谓心性光明与本来空性渐次呈现。藏传诸派密典中一般将死光明呈露的过程分为八个次第,称“临死八相”: 1、地收于水。外见如烟雾之相,身体不能动,感山崩地陷,沉重不堪。 2、水收于火。外见如阳焰(被水波反射的阳光)之相,汗、唾液干竭,“八十性妄”中属于嗔所摄的离贪、寻、怖、爱、取等三十三种粗重分别心停息。 3、火收于风。外见如萤火之相,体温逐渐降低,八十性妄中贪所摄的喜、掉举等四十种分别心停息。 4、风入识。外见如灯光之相,呼吸出多入少,乃至断气,八十性妄中痴所摄失念、迷乱等七种分别心停息。 《大幻化网导引法》说:“以上四种死相,为细质收灭所现之相,有于死前依次发现,亦有卒尔一时发现,种种不定。”并不是人人临死时都必经以上四种身心变化。 当随周身一切气摄入心识、乘气而生的八十性妄停息之后,心性光明和本来空性便会自然显现,其显现的进程有四: 5、明(显)。见如无云晴空皎洁月光,称“白相”。随之粗分别灭,初现本来空性,称“所显空”,略称“空”。《摄行论》据《集智金刚经》云: 明相云何?谓性无行相,无诸身语,犹如秋季无垢虚空月轮光辉,周遍明照。如是本性明了行相,能尽缘一切法,故此胜义菩提心般若明相,即第一空。 密喀巴《胜集密教王五次第善显炬论》卷十释云:“由明如月光,故说为明;由即彼风及八十种遍计皆空,故名为空。”因周遍计度所见所知而生的八十性妄,随其所乘之气而收摄停息故,豁露离遍计所执妄念的本元心地、本来空性,故曰空;此空寂心地具有周遍明照的觉知作用,称为明。 6、明增(略称增)。见如无云晴空早晚时橙红色日光,称“红相”。其时细分别心灭尽,所显空境较前更为增广,称“善空”。《摄行论》描述此境界说: 明增相云何?谓体离二取,无诸身语,犹如秋季日光周遍。如是极明无垢自性,缘一切法,是第二普贤菩提心,即第二次善空之相。 《五次第教授善显炬论》卷十云:“由最光明如同日光,故曰明增。由明及风俱空灭故,名为善空。”谓斯际能明之性、所明之空的分别及所乘气悉皆停息,空境更胜。 7、明得(略称得)。见如无云晴空黄昏时的天光,随大半微细分别心的息灭,显现出更为殊胜的空境,称“近得”(接近于完全证得光明、空)。《摄行论》云: 明得云何?谓如是虚空相,无事为体,无诸身语,犹如黄昏暗性周遍,微细无明及力不行,无心,不动。 《五次第论教授善显炬论》卷十:“由如昏暮,极不明显,接近光明,故名明得。”有如昏暮的明得相,又称“暗黑相”。《金刚鬘相》称明、明增、明得“三明相”为诸有情界“本性之根本”。 8、空。见如黎明晴空东方曙光初现之相,其时随一切微细分别心的停息,真正达“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本性空性自然显现,称“最胜空”,“大空”,体证此空性的心,即是最根本的心性光明,与空性一体不二。《五次第论》: 次离黑暗,一刹那倾,是为光明,相极明了,恒常光显,胜义谛自相,唯智眼能见。 谓根本光明即是唯智慧眼能见的最高真理真如。 元初汉译密典《大乘要道密集·大手印九种光明要门》说,有两种人临终时光明不现:一是造杀父母、杀罗汉、出佛身血、破坏僧团等五无间业而堕于地狱者,一是不知修行、无意证见心性光明的“无作之人”。《五次第善显炬论》卷十一则说任何人在临终时光明都会显现,然所现境界“有无量不同”。 近现代西方学者研究的大量“濒死体验”案例,证明有些人濒临死亡之际确有看见明亮的光乃至自觉与这种光融为一体的经验,雷蒙德·穆迪医生的《死后见闻》一书描述这种体验说: 这种光最初出现时非常黯淡,但很快变得越来越亮,直至超过地球的亮度。很多人说,这种光(通常说是白色的或清晰的)虽然很亮,但并不伤害眼睛,不会使他们眼花缭乱,不会阻碍他们看到周围的事物。 很多人感到,当光出现时,他们完全被包围了,被它占有了,完全接受了,非常地安逸,它有一种不可战胜的强烈的吸引力。 这种体验,与密典所说“三明相”相近,它虽能影响大部分经历者的人生观,使他们变得更加热爱生活、慷慨和不再畏惧死亡,但缺乏密教所说空的体验,而且这种体验并非所有濒死体验中皆有的内容,也“并不是所有濒死而未死的人们都声言记得在自己临死时所发生的事件。”临死八相、三明相,大概只是部分自然死亡者特别是藏密修行者可能会有的体验。医学家们或者将濒死体验解释为精神病中常见的因大脑缺氧所致的幻觉,这种解释与藏密的说法并不矛盾:临终时周身上下一切气皆向心轮收摄,当然会导致大脑缺氧,但藏密并不认为三明相是幻觉。根据死光明的原理,藏密设计有“中阴成佛法”,教人于临终之际及死后中有境体认自然显现的光明而证入“最胜空”,即得解脱。当然,这种体认,需要有生前勤修光明的前提。 根光明的另一种(睡)眠光明,指人临入睡之际,于醒、睡之间呈现的离任何意识活动的心境。《大手印九种光明要文》说:“方就寝前刹那中,六境念止,后刹那中梦寐未起,斯二中间,杳杳冥冥,光明显发,斯则名为眠寝光明。”《密宗道次第广论》卷二二说,睡眠与死光明显现的次第“最相随顺”(最为接近)。《五次第教授善显炬论》卷十一说,在临入睡之际,临死八相、三明相只是“相似现”,与临终之际的三明相并不完全相同。睡眠光明的显现为时极短,只在刹那之间,一般人都从未去注意。 据《口授论》等说,根光明还会在性高潮及打呵欠、打喷嚏、惊骇等打断意识之流后的刹那间暂时显现。依据根光明显现的原理,设有双运道、睡眠定、念“呸”斥念、拳打脚踢等体认光明的密法。 道光明与果光明 道光明,指在修密法过程中于特定时刻所悟、所证的光明,相对于如母的根光明,称“子光明”。父母二续所说道光明,是由修本系法特有的拙火定、双运道、睡眠定、本尊法等而证得,统称“密义光明”,以区别于显教修持所证得的“通义光明”。依修证的次第,密义光明大体可分为觉受光明、喻光明、实义光明三种。 觉受光明,谓初修时所得觉受,被认为只是与真正的心性光明相似的一种体验或体会。关于觉受光明的觉受,密典中多说为乐、明、无念(无择、无分别)三相。《密咒道次第宝鬘释》解释这三相又各有三相。乐的定义是:“于此无不顺之违缘者,谓之乐。”没有不顺适的感受,叫做乐,此乐有三义:一无相之乐,无外境之纷扰;二无二之乐,无“二执染显”——没有所乐与能乐的分别与执着;三无为之乐,乐自然而现,不借助任何条件,非凡夫由欲望、需求的满足而得到的有为之乐。明的定义是:“灵明展开而不遮,为从本来具有,谓之明。”明,指一种本然的灵明觉照之性,其义亦三:一无境而自明,非对境分别之知,而是那纯粹的“能知”之自体;二本来明,非随缘生起,而是本来具有的明;三自如之明,非造作者,非因缘所生的有为法,而是本然自有的灵明觉性。无念的定义是:“远离寻伺之心识,谓之无择。”其义亦三:一离善寻(善的寻思),不染着于能修之“我”与所修之法;二离恶寻,断除与烦恼相应的粗寻思和意识深层微细的伺察;三离无记寻,没有非善非恶的寻思,灵明知性住于对自身了知不昧之境。远离寻伺,意谓超越思维。 《密咒道次第宝鬘释》还描述乐、明、无念的境界说: 修观觉受之乐明无念,如心赤露,明而不灭,明白赫赫朗然,是为明相。于此明上,境与心及所修、能修无有,故为无念。同时住于无勤勇之本来实际,名为乐。更进而通达,则本来无境而显明,名明。于能明所明无分别故,名无念。如明、空无分之所得乐,故名乐。 密典中说,乐、明、无念虽然是触悟心性光明时必然有的觉受,但修世间的禅定也可能会有类似的感受,须仔细辨认,不可执着。即便是真正的乐明无念觉受,若稍生执着,则堕三界:执乐则堕欲界,执明则堕色界,执无念则堕无色界。 喻光明,意谓相似、接近于心性的光明,在父母二续中一般指修生起次第本尊瑜伽,通过修“随察渐收”(一译“整持”、“随灭”),观想一切境界向自己心轮收摄,最后收摄于空时,所体验到的空的境界。或指修圆满次第气脉明点,令气入于中脉,“临死八相”依次显现,所证如月光相的光明。或指依“业印”修双运道,令脐下白菩提循中脉上升到头顶,又下降至密处时,于所生“俱生喜”上所体证的乐空不二的光明。觉受光明与喻光明,从禅宗讲,应属于解悟。 实义光明(义光明、胜义光明),指修密法圆满次第,令气入、住、融于中脉,并以正见修观,亲证真如、达菩萨见道位时所证心性光明,这方才是真正的心性光明。当于道信、惠能所说的见性。《集密五次第论》将实义光明列为五级证道位(一译“五级邃路”)的第四级。谓当气入住于中脉时,“临死八相”全部显现,最后所现如黎明晴空相,即是见到实义光明的标志。父母二续法多强调实义光明必须依“业印”修双运道(男女合修),方可证得。《集密五次第教授显炬论》卷十四说:“以俱生乐现证真实义之胜义光明,有多异名,谓曰光明及一切空等,……六如来说为菩提心。” 修父母二续法依“俱生喜”所证得的实义光明,一般说虽然与显教入菩萨初地时所证菩提心齐等,但密教说修父母二续密法所证实义光明特具“大乐”,“乐空不二”被作为父母二续密法实义光明的表诠。《集密五次第教授显炬论》卷九说:“仅由空性见,终不能得大乐。”说大乐为无上瑜伽心性论不共于显教的密义,称“不共大乐”,此乐“最为深奥,难达幽微。”又说俱生大乐即是悲心之体,“悲空不二”,亦为无上瑜伽心性论的常谈。实则显教经论中,也以“乐”为涅槃的重要功德之一。禅宗人常说“安隐快乐”。 果光明,指依所见实义光明继续进修,入“五级邃路”最后“究竟无学”位,成就佛果时所证光明,至此方为本来心性的圆满显现,故无上瑜伽称佛为“明满”,意谓心性光明圆满,犹如十五夜的满月。果光明位,修道时所体认的“子光明”与本具佛性之“母光明”融合为一,称“子母光明会合”。 转烦恼为菩提的转位道 总之,父母二续所说光明,无论就众生本俱偶现而不识的根光明而言,抑或就修行证得的道光明、果光明而言,皆是从“本元心”的角度着眼,指离烦恼、执着、分别妄念、无明的真心,非一般人通常日用之妄心。这种光明论可以“离妄即真”四字总括之,尚未圆融真妄,达到天台、华严、一些禅师及大手印、大圆满法中“即妄即真”的高度。 但父母二续也非无即妄即真之谈,高标烦恼即菩提,具体以贪淫(双运道)、嗔怒(拙火定)为道,乃父母二续密法独具的特色。属于父部法的汉译《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卷二六云:“观察贪性本清净,譬如莲花正开敷。”《喜金刚续》云“贪爱缚世间,由贪成解脱。”在无上瑜伽看来,贪嗔等烦恼,以阴阳二气之妄动为其实质,阴阳二气乃心识之所乘,与心性光明本是一体,分别是阿弥陀佛、不动佛之体性,其性本来清净,为出生菩提心、光明之本,犹如能生大火的柴薪。柴薪愈多,火力愈猛,贪嗔愈大,则可能产生的智慧、大乐、悲心、精进愈大,犹如火上加薪,火焰愈炽盛,又如孔雀食毒,其羽色更加鲜丽。不过父母二续所说烦恼即菩提,重在通过特有的智慧、方便转烦恼为菩提,相对于以对治法断烦恼的显教而言,父母二续自称其法为“转位道”。 烦恼本净、以贪嗔为道之义,在父母二续法的曼荼罗中,多用诸本尊的形象予以表示。与下三部密法曼荼罗中以文静祥和的佛菩萨(“寂静诸尊”)为主,称为“文坛城”相对,父母二续法的曼荼罗中,以双身拥抱、狰狞凶暴的金刚、佛母(“忿怒诸尊”)为主,称为“武坛城”。金刚、佛母多立、坐于莲花日月轮座上,或座下垫尸体,表住于超越生死、光明常照、清净不染的法身或心性光明境地;首戴五骷髅冠,表生死涅槃不二、五蕴即五佛智;项挂人头、毒蛇等为鬘,表烦恼即菩提;多面、多手、多足及手持多种法器,也各具密义,表贪嗔即菩提、乐空不二、悲空不二、方便多门等义。 较《大日经疏》等指菩提心即在人身肉团心中、修法时于心间月轮观想更进一步,父母二续密法说菩提心之体——阿赖耶识心王,住于心间中脉与其分出支脉处的心轮内,为一如黄豆大的明点,乃全身生命能量和心识的本源、中枢,净菩提心住于此中,大如芥子,然其外被烦恼妄习所造成的脉结缠缚遮蔽,光明不显。修父母二续密法时,行者将象征净菩提心的本尊曼荼罗(多为本尊的咒轮)观想于心轮中明点上,通过金刚念诵及拙火、双运等气脉明点修法,令气入中脉,打开各脉轮的脉结,当心轮的脉结被打开之时,心性光明便会如云开日出般显现,呈现出如大乘《楞严经》中所说“心花发明,照十方刹”的境界,谓之“脉解心开”。《金刚鬘续》云: 心莲花蕊中,智金刚常住。 常住心间莲花蕊中如金刚般无坚不摧的智慧,即是净菩提心、心性光明,父母二续法谓其体性为一不可言说、不可思议的明点,称“离戏明点”。 父母二续虽然说众生身中皆有特定时刻会自然呈现的死光明、眠光明等根光明或母光明,有依气脉明点修法等体认(子)光明的方法,但用这些方法体验到的光明,一般并非真正的心性光明(实义光明)。作为密法,心性光明的确认,必须依己见性上师的印证,这一点与禅宗相同。《大手印九种光明要门》在列举了婴孩时、气入中脉时、修双运道得喜乐时、眠寝时、临终时、闷绝时等九种光明,而最后指出:“斯等非是得道正因,依师要门应须了知。”宗喀巴大师强调:在由修本尊法、气脉明点所达寂定心的基础上,以共显教的人法二无我正见修观,观成时所证,方为真正的实义光明,而依睡眠、气入中脉等所体认的根光明,及由无念等诀要调心修定所得子光明,乃至由修本尊瑜伽成就所证的喻光明,都还没有超出共外道法的范围,只能叫做见世俗谛意义上的心体(至多相当于禅宗所谓解悟)。这种说法应该是符合诸经论共说的佛法修证之道的。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