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精神不是简单的佛教教义,而是佛教信仰者身上所具有的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在具有深厚东方文化传统的中国,这种处世态度对于建立和完善企业文化有着许多积极意义。以下即是就佛教精神对于企业文化的积极意义所作的阐述: 1、经世济众 为自己和别人解脱痛苦,是佛教蕴含的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佛教的自力拯救不能理解为只追求自我个人的解脱,佛经说:“惟行菩萨行者得成佛,其修独觉禅者永不得成佛。”佛理说佛与众生同出一源,本为一体,怎能一独悟而众生迷?所以佛教根本上兼济天下而非独善其身,要求把自我拯救建立在每个人的努力并引导众生共同努力的基础上。自度度他、自济济人,或说通过超度他人以求得自己的超度,通过救济别人以求得自己的救济,这是佛教中经世济众的基本精神。 作为社会组织之一的企业,应该吸纳经世济众的精神,把强烈的社会使命感作为企业追求的终极目标。虽然企业的组织目的就是赢利,但并不表明企业以赢利为唯一目的和准则。其一,企业可以通过其用以获利的产品来给别人带来思想、身体上的解脱,对于企业的经营方式、所经营的产品,都要做到有所为而有所不为。香港李嘉诚先生就曾经力排众议,否决开设赌场的董事会提案。企业经营的产品只有是利他的才会有更广阔的市场前景,才会给企业在任何时期、任何地区带来更稳健的经营风格,才能使企业获得更长期的利润。其二,企业通过赢利来帮助企业员工以及社会解脱痛苦、寻求快乐。而企业员工和社会得到企业的帮助后,会自然而然地信奉企业本身所倡导的一些思想和理念。企业树立了经世济众的精神后,通过一定的途径,让企业员工和社会知晓、认同这些精神,会为企业本身的经营带来极大帮助。无论是金蝶“发展软件产业、振兴中华民族”的民族大义,云端佛学,还是商务通“科技让人更轻松”的温情关怀,都会激发企业员工的使命感,使员工工作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同时也会使社会对企业本身给予更多的信赖,以利于企业自身发展。 2、众生平等 佛教教义不要求人绝对服从于某种意志或力量,在佛教中,没有创世者与被创造者,没有领导与被领导。佛教中佛与佛弟子的关系,不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而是先觉与后觉、师与徒的关系。释迦佛创立了僧团组织后,没有以领袖自居,而是把自己当成僧团中的一员,与普通僧众一道,持钵乞食,赤足云游。(引自《阿含经》)佛陀之所以提倡众生平等,按佛经佛理所言,在于众生皆有佛性,与佛本来平等一体。依据现代组织论的原则是,每个人在这个组织中都是平等的,只是在组织中的分工不同。佛只存有大慈大悲之心,而绝无主宰支配众生的意图。而在佛教徒心目中,佛虽福慧双圆、神通广大、自在逍遥、至尊无上、功德无量,却毫无领导者、主宰者的威慑性,而是可亲可敬、可学可效的。在佛教中,佛与人没有不可逾越的界线,人人可以成佛。众生平等是佛教的又一特质和基本精神。 对于企业文化而言,众生平等应该作为其基本精神之一,应倡导企业内部员工平等相侍。企业的创立者并非绝对神圣,他可以获得应有的尊重和地位,作为企业里最早为该企业寻找到生存和发展途径,并引导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角色。企业的各级领导者是各级团队中具有不同分工,承担不同任务的普通一员,领导者不是带领团队去执行他所决策和定义的工作目标,而是与团队的其他人员一道去共同实现大家所认可的工作目标。每位员工都有权利和义务去定义所属团队的目标,也有权利去否决他所在团队的工作目标。在企业里扁平化管理模式应取代A型管理模式,互助观应取代领导观。除平等相待外,企业应尊重每位员工在企业的发展权利,在企业文化里要突出每位员工,无论资历深浅、能力大小,只要自己不断努力,都有可能成为领导的观念。每位领导都是帮助员工成功的兄长和朋友,每位员工都希望成为领导,以帮助更多的员工成功,这样的企业没有理由不发展壮大。海尔提出了著名的“赛马场”策略,使海尔的每位员工都有公平感、成就感,也使海尔的诸多才俊脱颖而出,他们为海尔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3.弃恶从善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佛教的基本主张,虽然许多宗教都有弃恶从善的主张,但佛教的弃恶从善有独特内容。佛教的善恶观是绝对的善恶观,并附有因果报应说。佛教中的弃恶从善主要包括以下几层意思:一、善恶是从心里滋生出来的,人心的本性无善无恶,因一时的念头所引起的真妄及其衍生的善恶均没有实性,“真赅妄本,妄彻真源”,由此善恶不过是真妄分别而导致的后果。二、善恶是可以转化的,去妄存真、弃恶从善是有内在根据的。三、善恶是绝对客观的,没有任何理由或借某种名义,可以行恶而以之为荣。在佛教那里,不可能以佛的名义去征服所谓蛮族,也不可能以佛的名义去屠杀异教徒。善恶是自明的,永远不可能由人自己去做论释。四、每个人必须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在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这六道轮回中,是上升还是堕落,取决于人自身。总之,以绝对善恶观为核心的劝善止恶是佛教的又一特质和基本精神。 对于企业文化而言,对应于佛教精神,弃恶从善有以下意义:一、员工本质没有好坏之分,本性没有善恶之分,当他行善时便是行善了,当他行恶时便是行恶了。因此著名的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as Mc Gregor)的人性假设理论应受到挑战,如果持X理论(即人性本恶),就忽略了人从善的根基,如果持Y理论(人性本善),就会缺乏弃恶的主动性。在建设和宣导企业文化时应充分考虑员工从善的根基,并引导员工主动弃恶。二、善恶是可以转化的,对于曾经违反过企业法规的员工不是简单摒弃,而是努力帮助教化;对于曾经为企业带来过利益的员工不能盲目信赖,松懈对其管理和教化。同时,要根据企业员工的善恶行为现象,从企业文化自身去寻找根源,对于能够带来好现象的文化精神要发扬,对于会带来不好现象的文化精神要抛弃。并且注意在企业文化里应包含更多的宽容精神和引导观念。三、员工出现违反企业规章,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不要轻信其辩解,错了就是错了,即便是好心办了坏事也得受到处罚或谴责。同时注意在企业文化里不要掺杂攻击和蔑视其他企业即便是竞争对手的成分,企业员工和企业本身应树立起自觉与所在的社区和所处行业友善相处的精神。四、企业应渗透奖罚的道德和制度体系,让因果报应说在企业文化里具有全新内容,并得以提升到新的高度。 4.重智尚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