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是从世间法的大地上生长成熟的华美果实,所以,世间的很多准则、规范,也是佛法并不全盘否定的,但是因为世间法是由无明所支配的结果,而佛法的根本是契合实相的智慧,因此,世间法的局限性,也是佛法所揭示的,其局限性所带来的错误执著,也是需要用佛法的道理来破斥的。佛说,我不与世人诤,但世人与我诤。为什么呢?因为世人看到的,佛也看到了,所以在这个范围内,佛善巧的随顺世人的看法而因势利导;但是世人看不到的,佛也看到了,在这些方面,世人对佛的教化提出种种的争论和诽议。 关于世间的善良 对于一个没有学佛,没有满口实相、真如、无我、利生等词语的人面前,我不谈这个问题,因为没有必要,而对于一个每天这样畅谈佛法的人,那么因为他的言论的缘故,如果我要跟他讨论,那么我就必须假定他对此都有了充分、正确的认识,所以在这里,我们可以观察一下世间“诚恳”的伪装下的本来面目。一个完全没有接触过佛教中关于人无我,法无我,缘起性空,菩提心等道理的人,他的思想虽然没有受过佛法的熏陶,但是也不是无缘无故的产生,或者自己的聪明创造出来的,而是在他出生后所处的人文环境下,自己先天的一些特质和后天的一些熏陶联合作用的产物,总得来说,后天的熏陶很重要,因为能够形成思想概念、语言文字的部分,都是由后天薰习而来的。他也会是一个诚恳的人,他的诚恳也会没有丝毫的造作,也确实没有明显的虚假伪装,也确实不是为了获得什么合法或非法的利益,但是这种诚恳仍然是虚伪的……相对于佛法契合实相的诚恳而言。为什么呢?因为前有所缘,后有所求的缘故。也就是说,在他这种诚恳的情绪、性格特质表现出来的时候,云端佛学,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借助前面的,对“某种认知获得感受”的执著而产生的,然后,这种“诚恳”的行为并不是无的放矢的,而是带有明显或隐蔽的目的和诉求的,或者是为了影响对方获得一种“我很诚恳”的印象,也或者是为了把自己的观点迫切的传递出去,总之,绝不会是无缘无故的,其另外一个表现就是,当自己的这种“诚恳”被误解、拒绝、利用的时候,就会转化成愤怒、怨恨、后悔、失望等负面的情绪,这些情绪就象各种各样的箭矢一样,通过身语意等各种各样的方式去试图打击对方。 因为动彻了万法本质空寂的缘故,没有丝毫的挂碍、粘滞,于此即是法、报、化三身解脱。 所以菩萨在利益众生、自利解脱的时候,完全不被任何的外相、内质的纷纭变化、差别矛盾所迷惑,于此即是事业解脱。 因为明觉空寂,内不染着,外不滞碍的缘故,菩萨虽然以普贤行愿,尽未来际,尽虚空际,广发一切大愿,但于此能愿所愿,能度所度,皆无染着,如日升沉,不住虚空,不偏不倚,于此即是功德解脱。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