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发愿一一刹那都能以戒、定的力量圆满无量菩萨愿海。也就是,每个刹那都能令无量的菩萨愿圆满地实现。比如,利益众生方面的许多愿——愿众生见闻忆触即能灭除罪障、增长福德、获得辩才、开启智慧、增益菩提心、止息烦恼、坚固正念等等,所有这些发愿都能在一个刹那圆满地实现。总之是发愿让自己一切发愿的能力都毕竟圆满。
亲近供养诸佛海
这是发愿一一刹那都能化现无数身显现在十方诸佛刹土,亲近如海诸佛,以周遍虚空界的普贤供养云献上供养。 这里的要点是誓欲使心性本具的供养妙力显发至究竟。比如,我们当下就能在佛像前供养一朵花,说明我们本具供养的妙力,土木砖石冥顽不灵,不会供养,可见供养唯是佛性的作用。我们要尊重己灵,使自己佛性的妙力无限地发挥、周遍地发挥。我们现在被客尘烦恼障蔽了,使得灵知狭小局促,等到消尽了虚妄分别时,心性妙力就能彻底地彰显,遍界发挥。这时是佛位的普贤。我们为了求得生命境界的圆满,应当发愿令心性本具的供养妙力毕竟圆满。当供养的妙力到达究竟时,就能一一刹那化现无数身在无量佛前遍虚空界广兴供养,这就是普贤的自性无障碍地尽性发挥。 大家要懂得普贤行愿的重点是在这里。想一想,欲证入如来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能不发起普贤行愿吗?不发普贤行愿,就没有成佛最圆满的因,怎么能趣证大方广的佛果呢?大家知道,“大”是指体的常遍,即性体遍一切处,无始无终,含裹十方三世。“方”是指相大,圆满含摄常乐我净、智慧、慈悲等的恒沙性德。“广”指用大,能起一切作用。我们的佛性是如此不可思议,要开显它,就必须依仗称合本性的普贤行愿。
修行无倦经劫海
这是发愿:以上这七种事业在无量劫数中行持也无丝毫厌倦,以精进波罗蜜多的力量勇猛勤修,永无疲厌地严净诸刹海、利益众生海等等。 以上这八种事业海,一一刹那都修行无缺,叫做毕竟圆满《十地经》所说的菩萨十自在、十力等。这是成就十地(法云地)时的主要事业,但它的同类在十地之前也有显现。 以上这些圣者地的大愿,我们在最初学习时,需要在念诵愿文时,以心作意圣者菩萨的事业行相而发起猛利胜解。这样以随文发愿为起点,向着高深的地道进趣,熏习殊胜法门。 我们发愿务必要目标明确。就像射箭,瞄准了目标,才能有的放矢射中靶心。如果目标不明确,那就成了无的放矢,怎么能让作意到位呢?很多人不清楚作意的法相。作意就是把心有意识地引到所缘境上去,所缘境不明确或者有错误,就不是如理作意。我们持诵普贤行愿,不能充分地和愿王相应,不能强猛地促发善根,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没有吃透愿的内涵,没有认定好所愿的目标。所以,心中不能现起所愿境,即使很努力勤作,也收效甚微。 大家都读过书,知道在学生中有些学习很用功,但没有掌握要领,事倍功半,成绩不佳。又像练武的人空有浑身力气却不懂得如何发力,但练武的行家轻轻松松,运转自如,四两拨千斤。所以,关键是要开智慧,懂方法。智慧就像眼目那样重要,有智慧才懂得怎么发愿、怎么修持,不然就像盲人一样。 从“力”的发愿系列到“海”的发愿系列,有一层递进的关系:“力”的系列是发愿种种妙行都成就违品不可夺的力,“海”的系列更进一层,是誓愿令种种力的作用都毕竟圆满。这真是志气凌云,誓于如来行处行。心真能和这些无上大愿相应,会极强地摧发善根,会像雨后春笋那样不可抑制地发起。与普贤行愿相比,世间人的人生理想、外道希求升天的愿望、小乘唯求自了的发心都太渺小、太狭隘了。对比这些,我们会深深地觉悟到,一切有佛性的有情最应该发的就是称性的普贤愿王。觉悟到这一点,就要把普贤愿王如意宝安放在内心最深处,尽未来际恒不忘失,念念相续不令间断。
15、随学诸佛菩萨的回向 分二:(1)随学如来的回向 (2)随学菩萨的回向
(1)随学如来的回向
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菩提诸行愿, 我皆供养[1]圆满修,以普贤行悟菩提。
这是发愿: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为了成就最殊胜菩提所发过的一切行愿种类,我都一个不缺地全部圆满修习,愿我以修持圆具一切善的普贤行现证无上菩提。 这表达了一位普贤行愿行者的极伟大志愿。他选择成就菩提的道路,是全身担荷起三世诸佛的所有行愿,以最壮阔的普贤行来取证无上菩提。他的胸襟就如海纳百川,无论有多少佛,无论佛有多少种行愿,一切都供养、一切都圆满修持。就像虚空不会拒绝任何色相的发挥,普贤行愿的行者不会拒绝任何诸佛的行愿。这里没有任何局限、没有任何偏袒,有的只是求证菩提最勇猛、最广大的意乐。 学习这一颂时,意中要想到:过去、现在、未来无数的佛陀为求证得无上菩提在行菩提行时都发无量的行愿,比如释迦牟尼佛为了救度浊世众生,发了五百大愿为根本的无量行愿;阿弥陀佛为了接引众生速成佛道,发了以四十八愿为根本的大愿海,就像这样,每一尊佛都有无量行愿,这一切佛的行愿,我都誓愿修持,直到毕竟圆满为止。我誓愿以圆摄一切善行的普贤行来现证无上菩提。 总之,这是自己内在毕竟圆满三世诸佛一切行愿的发愿。能如此发愿,一切诸佛的发愿种类都包含在其中,成了普贤行愿的支分。从此,以诸佛所愿为己愿,以诸佛所行为己行,这样以最广大的普贤行来显发自己心性无量、无尽的妙德。这是立志走最圆满、最壮阔的菩提路,根本不是以获得人天善趣、获得阿罗汉果为究竟目标,这就是无等无上的大乘佛道。
(2)随学菩萨的回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