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方”要贯到下面五类有情上。“五类有情”,指六道众生、声闻、缘觉、如来和菩萨。“所有功德”,指一切六道众生所修的布施、持戒、修定功德;一切声闻缘觉从预流向到阿罗汉向的有学道及无学阿罗汉果的功德;一切如来从初发心到修十波罗蜜多、证入十地乃至成佛的功德;一切菩萨从初发心到十地之间的功德。普贤随喜没有时空、种类、大小等方面的局限,没有取舍的偏执,是横遍竖穷、平等广大的随喜。 念诵时,心中现出广大的随喜境——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二乘、如来、菩萨的所有功德,在忆念彼等功德后,如贫得宝般,内心数数生起欢喜心。
(五)请转******支 十方所有世间灯[4],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 十方刹土中的世间灯佛陀,在最初成就菩提时,我都殷勤劝请为利众生转甚深广大的无上轮。
(六)请佛住世支 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 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在十方诸佛将欲示现涅槃时,我都化现无量身合掌劝请诸佛,为了生起一切有情的现前安乐和未来利益,唯愿诸佛久住佛刹极微尘数劫,勿舍众生入于涅槃。 劝请之心需要至诚恳切,身口意殷勤;劝请的发心需要广大,动机是谋求一切众生暂时、永久的利乐;劝请住世的时间,并非千百年,而是佛刹极微尘数劫。 有人说:佛住世随顺因缘,在众生缘尽时自然入灭,所以请佛住世刹尘劫并不现实,必要性也不大。 驳斥:一切唯心,心量无限,福德则无限,心尽善尽美则是修普贤行。祈愿为利一切众生,就会获得利益每一个众生的福德。祈愿佛住世刹尘劫,就会引发请佛住世刹尘劫的善根。修普贤愿、遵普贤行,自己就成为普贤菩萨。
(七)回向支 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 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礼敬、供养、忏悔、随喜、请转******、请佛住世等的一切善根,都愿与众生一同以猛利欲乐回向成为大菩提之因。 这是说,不把这些善根用于获得人天福报、证阿罗汉果,唯愿它成为大菩提之因,心中作意:积累的这一切善根都回向成佛,不求人天福报、二乘果位,唯求无上菩提。
大乘发愿和普贤愿王 一、大乘发愿 (一)大乘愿的体性 大乘愿是思维所希求的果而寻求彼果的心。具体来说,以善了知所愿境的智慧引发,即并非为一己之利发愿获得有漏法那样,而是以殊胜的智慧发起之后,内心希求彼果,并以词句念诵相应的愿文。 圭峰大师说:“心心希望佛果,不得高推圣境;念念欲乐悲济,不得退屈自欺。”(心心希求佛果,不得把此事高推于圣境,认为自己无分;念念欲度众生,不自退屈。发起这样的欲心才是大乘菩萨愿。) (二)大乘愿的功德 大乘愿是成就自他二利之因,一旦发起,不但在今生,未来其它世也能成办自他二利。即使没有以身语专门造作其事,仅凭这一愿心,为了如所愿那样实现,内心如是地希愿,则相应发愿之心,能在今生立即产生果报,并以发愿之力成办未来的一切义利。 对此再作一点分析: 1、大乘发愿是二利之因,因是种子的意思。譬如一粒种子播在地中,就会生发枝叶花果,同样,以大乘愿为种子,今生来世会不断地显现自他二利之果。比如,释迦佛由最初发愿的功能,生生世世修习波罗蜜多、成大菩提、普度众生,无量的自他二利都是由最初的发愿而来。 2、“诸法依缘生,住于意乐上,何者发何愿,将获如是果。”——这是《宣说文殊刹土功德经》中极重要的一颂,开示了唯心的妙谛。虽然我们目前还没有以身语做到所愿之事,但只要按心中的希求发愿,以此愿心就能在今生、来世成办义利。 以一则公案来说明:以前佛和比丘僧到施主家去应供。有两个小乞丐,一个是国王种姓,一个是婆罗门种姓。婆罗门种姓的小孩去乞讨时,佛陀和眷属还没有受供养,所以他一无所获;国王种姓的小孩是在世尊受供后去乞讨的,他得到了很多甘美的食品。 他们两个下午在路上交谈,国王种姓的小孩说:“如果我具有财产,我会在有生之年把衣服、饮食乃至一切资具都供养佛和僧众,而且恭敬承事。” 婆罗门种姓的小孩说:“如果我有权力做国王,我要砍掉那个光头沙门和他的眷属们的脑袋。” 之后,国王种姓的小孩在一棵大树的树荫下休息,其它树的树荫都在移动,只有他所在的树荫丝毫不移动。当时,当地国王去世之后没有太子,要找一位具足福德的人做国王,人们到处寻找。有人发现这个小孩,虽然已经过了中午,树荫仍然纹丝不动,所以就唤醒他,请他继承王位。后来他按自己的心愿供养了佛和佛的眷属。 另一个婆罗门种姓的小孩,躺在一条交通要道上休息。马车快速奔来,压断了他的头颅,就这样死去了。(《普贤上师言教》) 公案中,国王种姓的小孩由一念善愿就成熟妙果。我们应该从这里得到启发,不但有意识地常常发善愿,而且使愿的所缘境、所求、时间等各方面都最大化,由此就能让愿的作用和利益无数倍地增长。 (三)大乘愿的作用 具福德力的菩萨以愿力推动,将以无量身、无量光明、无量神通成办自他二利,其境界难以用语言表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