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人生的驻足点云端佛学
时间:2016-08-26 09:08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网络 点击:
次
找准人生的驻足点-中国释教文化网 原文摘自:《禅》1995年第二期(总第二十六期) 作者:陈音如 晚上在王先生家得见一个年青人,王先生先容说他博览群书,好读中
晚上在王先生家得见一个年青人,王先生先容说他博览群书,好读中国古代哲学如《老子》、《管子》;好读西方哲学如柏拉图、弗兰西斯。 培根的蓍作。与他言谈,公然涉猎甚广。而其头脑倾向则喜好十七世纪英国履历主义哲学家培根的说明要领和说明精力。向他问及进修哲学的目标,答复说是“终极眷注”、“求真求善求美”,然而反观本身的追求,则仍未找到驻足点,按他本身的说法,念书、学问还是“以一个锤头敲打另一个锤头”,意为以一种头脑批驳另一种头脑,约莫相等于禅学中所说的“以心求心”。以是我说,“你还逗留在思想的圈圈里,还未与‘终极’、‘至真至善至美’响应。”他认可以前看中国哲学时也相识这方面内容,但他以为中国哲人关于人契入本体的体验只是一种想象。简陋他所秉持的西方近代哲学的说明的要领和精力,不似东方伶俐夸大把人所有的知、情、意投入到与宇宙本体(也即人的原来脸孔)的响应中,而是把人与物盘据开来,把物与物隔分开来,举办干涸的线性说明。
与他言及中国哲学的海涵精力时,他不觉得然,并因而谈到他想把本身心锻炼成一柄尖利的宝剑,正不知他要以宝剑击刺什么物事呢?总认为他还是有些盲目。我们每小我私人内涵都拥有无穷的宝藏,在实际天下中可以用来锤炼本身的定力、毅力、勇气和智识,这是他所说的“宝剑”吧。然而这柄剑是双刃的,既可以用来追求脱节,自利利他;又可以用来追求名利,乃至祸殃众生。由是想起马祖接引慧藏的故事:慧藏禅师本是一个猎人,不喜好见僧人。一天因追鹿从马祖庵前颠末,被马祖喊住。马祖问他:“你相识怎么射箭吗?”慧藏答:“相识。”马祖问:“一箭能射几个?”藏答:“一箭射一个。”马祖说:“你不相识射箭。”藏反问:“僧人您相识射箭吗?”马祖答:“相识。”藏着问:“一箭射几个?”祖答:“一箭射一群。”藏说:“同样都是生命,您为什么要射杀它一群?”祖问:“你既然了悟这一点,为什么不反过来射本身?”藏答:“若叫我射本身,云端佛学,我卖力不知从何动手呢。”祖叹:“这汉无量劫来的无明烦恼,想不到本日一下子所有消尽。”藏于是随马祖出家修行。(出自《五灯会元 . 石巩慧藏禅师》)慧藏未出家时把心力都放在射猎上,马祖问他“为什么不反过来射本身?”马祖以“箭”喻心,与上文之“剑”义同。马祖下此转语,目标即是引导慧藏把心力用在返观内照上。佛性大家都有,但绝大大都人都只用个中很小的一方面,只用来寻求很小的方针,好比名利、智识、修身等,而不知反求基础,抓住基础以实现全体大用。众生之迷,起首也就在于对人生目标的盲目,而禅师之接引后学,主要也在于引导门生返求基础。
与此相干的另一题目是,定力、毅力、勇气、智识并不是学哲学的目标,也不是修行的目标,而是一种要领、一个器材。未识原来脸孔时,以它求取开悟的时机;识得原来脸孔后,则以原来脸孔统摄统统法,指导实际糊口。未开悟时,需锻炼这柄宝剑,以期得力;大悟往后,则应以慧光溶解剑之锋锐,和光同尘,随机接引众生,无心度化而天然度化。唐代的大颠禅师在解《心经》中曾记实:“古云:客岁穷,未是穷;本年穷,始是穷。客岁穷,无卓锥之地;本年穷,锥也无。若能如是,方知无舌人能解语,无手人能行拳。”此处“锥”即上文之“剑”与“箭”,喻心。盖修行,起主要识心,识心尔后能善专心;明心见性,尔后以性融心。这样才算真正找到了人生的驻足点。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