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就是指渴爱,它跟基督教所说的爱不同。佛教所说的爱,就如横渡沙漠,连续数天的长途跋涉,找不到水源,喉头发干,产生一种难以忍受的而非常想喝水的欲望。平时难得有如此剧烈的欲望,在理论上说,这是难以压抑的。全身虚脱,不饮水就活不下去的状态,好不痛苦!那是由于我们的体内含有某种持续追求的欲望,如让这种欲火烧燃,苦楚必然会控制全身。 任何人对物都有极想要的欲望。内心里对声音、对香气、对气味、对感触,甚至对法也有一种忍不住要追求的欲望。倘若让这种欲望笼罩全身,或控制自己,就会苦不堪言。释尊分析的人生,正是如此。 环顾四周,只见人人大声疾呼,我要这个……我要那个……渴求物质的群众,到处蠕动,若能喊出相反的话,我不要这个……我不要那个……那么他们内心的幸福就会沸腾起来。 人类受制于六种感觉 人人都有追求美食的欲望,而这种欲望会藉着舌头感受出来,透过人类的六种感觉,我们应该能够控制欲望,不会让它任意沸腾才对。 释尊观察人类为何会发生欲望(渴爱),结果他说是因为有受(感觉作用)的缘故。 “诸位比丘啊!什么叫做受(感觉)呢?这方面有六种感觉: “由于眼睛接触而产生的感觉;由于耳朵接触而产生的感觉;由于鼻孔接触而产生的感觉;由于舌头接触而产生的感觉;由于身体接触而产生的感觉;由于意识接触而产生的感觉。 “诸位比丘啊!这些叫作受也。” 我们虽然通过释尊所说的受(感觉作用),跟我欲与物欲连接,但不能被物欲——我欲引入歧途。应该把温暖的心投向周围的人,期使大家过着充满慈悲的人生,这是佛教徒应有的自觉。 凡是懂得冥想的人,才会有深厚的人情味。一天到晚喊忙呀!忙呀!这些人无异于心死,世上绝无心死而仍然会幸福的人。奉劝诸位不妨静下心来冥想一番。 摘自《中外佛教大师演讲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