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复又有一类众生,愚痴非常的重,特别‘多’于‘愚痴’。愚痴,就是迷惑愚昧,对于事理认识不清。对事理认识不清的人,不一定完全是没有知识的;有的甚至知识广博,学问高深,但因不信善恶因果,佛法说为愚痴。反过来,有一种人,虽没有什么学识,但真切的深信因果,佛法说有智慧。是愚痴不是愚痴,不在有无知识上分,而在信不信因果上分。深信因果的,就是有智慧的人,不信因果的,就是愚痴的人。所以信因果,在佛法中,是极为重要的。有人以为见不到的就不信,殊不知佛法所说的因果,是通于三世的,不能因为不见,就抹煞它的存在。有的人现在作恶多端,表面看来享受是很好的,但他的大苦在后头!我们不必对他羡慕,更不可效法他的所为。有的人现在广行善事,可是所处环境非常恶劣;或有以为做好事没有好报,其实他的快乐果报在未来,决不会落空的。我们不要因此退心,更要效法他的乐善好施。明白三世因果的丝毫不爽,那你自然就不敢作恶而行善了。可惜世人每每不明这个道理,以为佛法不灵,或者怨天尤人。以佛法说,这就是愚痴。有了愚痴存在,那又应当怎办?能修因缘观的,最好修因缘观,不能修因缘观的,如能‘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也‘得’以‘离痴’。 念观音菩萨可以离痴得智慧,在中国佛教界,是普遍深信的。如过去中国寺庙收小和尚,师父首先教小和尚于睡前,拜一支香的观音菩萨,并且口中这样念著:“弟子某某,求聪敏、拜智慧,广大灵感,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念一次,拜一拜。经过长期的礼拜,得菩萨感应的很多。原来很愚笨的,后来聪敏起来。现在不妨说个拜观音得感应的事实如下: 过去有个初出家的小沙弥,生来极为愚蠢,老和尚教他念经,不论怎样的苦读,总是没有办法记得。其师后来无法可施,就教他天天拜念观音,以期消除业障而开智慧。每天规定拜一支香的时间,到时师父以鸣铃为号,在未听到铃声,不得休息去睡。这样不间断的,整整拜了三年。有一天,小和尚如常礼念观音,可是师父忘了拉铃,而铃竟然不拉自响。小和尚听到铃声,当然就去安寝,但师父后来责备他,说他不听号令去睡,故意偷懒。小和尚对师说:我不是偷懒,听到铃声才睡的。师父当时暗想,我未摇铃,怎么会有铃声?难道小和尚已得菩萨感应?师父为了试试是否真得灵验,第二天晚上故意不摇铃,看看是否会有铃声?奇怪,次日小和尚拜完一支香,铃声又自然的响起。师父知是虔诚的感应,就不再规定小和尚礼拜的时间,而小和尚从此念经,不但过目不忘,而且了解其意,成为一个有名的讲经法师。 因此,若有众生,知道自己愚痴,常念观音圣号,必然会得智慧的。问题就是世间的人,大都自以为聪敏的,根本不承认自己愚痴,所以你要他念观世音,不免成为问题。为人还是最好不要自作聪敏,而应承认自己的智慧有限,请求观音菩萨的加被,多念观音菩萨的圣号,确信观音菩萨会赐给智慧,使我们远离愚痴。愚痴是盖覆智慧的,学佛是追求智慧的,因此,每个学佛的人,都应冲破愚痴的黑暗,而生活在智慧光明中。 <b>己二 结归神力</b> <b>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是故众生常应心念。</b> 佛说至此,复又叫声‘无尽意’说:‘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所以对于世间的众生,能够‘多所饶益’。如令众生,远离淫欲,远离嗔恚,远离愚痴,这不是饶益是什么?三毒又名为三不善根,现在只因称念观音菩萨的圣号,就可转贪欲而为无贪的净定,转嗔恚而为无嗔的慈悲,转愚痴而为无痴的智慧。拔去三不善根的恶毒,促成三善根的德行,得到和谐而均衡的发展。若非菩萨大威神力的加被,试问怎么能够做到这点?世间众生有一共同心理,即对自己没有利益的事,可能不大愿意去做,若对自己有切身利益的,就很乐意的去做。具大威德神通之力的观音,对众生是有大利益的,佛陀在此特别劝告说:‘是故众生常应心念’。 于此文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心念”两字。平常大家念观音菩萨的圣号,都是口念。念时若能心口相应,自然是很好的,设若口念圣号,而心东想西想,虽不能说全无好处,但所得的功德很微,要有感应自然更难!无怪念观音菩萨的人很多,而得菩萨感应的人很少。当知口在念,心不放在圣号上,不放在菩萨的功德威神力上,要想得到感应是不可能的。所以“心念”二字,在此非常重要。不但心念,还要常念,若高兴时即念,不高兴时不念,还是不行的。必要常常的念,念时要口念、耳听、心想,才能得到菩萨威德神力的感应。 <b>戊三 能应二求 己一 正明应求 <b>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b> 救七难,离三毒,都已讲过;现在讲应二求,即适应众生的两种要求,而予以相当的满足。所谓二求,就是求男求女。“求男得男,求女得女”,是为应二求。世间众生,没有不希望生男育女的,因为要传宗接代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家绝子绝孙,在世俗立场说,那是很悲惨的。但以佛法来说,儿女是个累赘,特别对于修行,由于儿女情长,很不易于上路。再说儿女之来,不外两类:一是来还债的,如孝顺父母,爱护家庭的子女;一是来讨债的,如忤逆不孝,消耗财产的子女。所以真正修行,不一定要儿女,但为适应世间众生的所求,慈悲的佛菩萨,也能满足众生的愿求。是以在所示现的观音中,有送子观音等。 ‘若有女人,设欲求男’者:就一般世俗家庭说,夫妇都同样希望有儿女的,为什么此中单说女人求男求女?当知女人求儿女的心,较之丈夫要来得真切,所以文中特别指出求儿女的是女人。妇人求儿女比丈夫心切,大概有三个原因:一、做公婆的所以娶媳,大都是为抱孙心切。如媳妇婚后久无子女,不免使公婆失望,甚至对媳妇生起憎嫌,所以女人希望早生儿女,以博取公婆的欢心。二、做丈夫的所以娶妻,是为家族香烟不断,因而终日辛苦忙碌,无非是为家庭儿女。假定妻子久不生育,不特会失去丈夫的怜爱,甚至促成丈夫另娶新人,是以求子之心特别殷切。三、女子结婚以后,如果没有儿女,不但公婆憎嫌,丈夫生厌,就是亲戚朋友之间,亦会对你生起讥笑,所以女人求子之心,确较男人来得真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