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产生于公元前六至五世纪的古印度,从后汉时代起,沿海、陆上两条丝路传入中国。广东地处岭南,滨临南海,自古就是海上贸易和中西文化交流的枢纽和前沿,也是佛教入华之重要孔道,有“海滨法窟”之称。 第一个有明确记载的海路来粤梵僧为支畺梁接,他于孙吴五凤二年(255)抵达广州,并译出《法华三昧经》六卷。此后来自天竺(古印度)、锡兰(斯里兰卡)的僧尼,络绎不绝,相继于道,著名梵僧如智药三藏、求那跋陀罗、菩提达摩、真谛三藏、般刺蜜帝、金刚智、不空先后登岸,或来岭南译经传法,或经广东北上南京、西安等地弘教化众。在梵僧西来的同时,赴印取经的中国僧人,或者从全国各地奔赴岭南,等候冬季信风启航西行,或者从南海泛舶归来,在广东登岸回国,如著名求法僧义净,在西行启程和求法归国时就曾三度驻锡广州光孝寺。随着中外僧人的往来传教,大量佛教经论的广东传译,众多佛寺在岭南各地建立,许多知识精英皈依释氏,至唐代,佛教逐渐在广东落地生根,成为影响人们文化和物质生活的重要精神力量。 从两晋至清代,佛教经历了南北朝的初传时期,隋唐的第一个高潮期,宋元的持续发展时期,明末清初的第二个高潮期和清末民初的衰落期。新中国成立后,佛教在广东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1980年代以后,党和政府重新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广东佛教迅速恢复,截止2005年,全省佛教信徒已达100多万,僧尼5000余人,开放寺庵1200座,成为广东佛教史上最为兴盛的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