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柏县志记载的佛教概况-云端佛学
时间:2016-09-14 09:24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网络 点击:
次
桐柏县志记载的佛教概况-中国佛教文化网 第一节 宗 派 佛教传入县境,约始自唐代,止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派系为大乘禅宗的临济宗和曹洞宗;临济宗先后有
第一节 宗 派 佛教传入县境,约始自唐代,止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派系为大乘禅宗的临济宗和曹洞宗;临济宗先后有七世、三十一世、四十一世。 临济宗第七世传人为智空禅师,嗣演16字:智慧清净 道德圆明 真如性海 寂照普通 其活动中心在鸿仪河乡后棚村建于唐代的清泉寺。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临济宗二十五世僧湛口主持重修此寺,在“通”字下接演48字:湛然法界 方广严宏 弥满本觉 了悟心宗 惟灵廓彻 体用周隆 闻思修学止观常融 传此妙理 继古贤公 信解行正 月朗天中 该世现已衰落不存。 曹洞宗传入情况不详。其活动中心在程湾乡石头庄村建于明代的黑明寺。该寺存有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岁明禅师圆寂碑记。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住持僧提禅等,将此寺茅舍换瓦。碑刻《曹洞源流》载嗣号32字:洪圣佛法 教演宗承 菩提善果 喜化真空 永远利生 贤达克功 修性朗照 意金万平 该宗现已衰落不存。 临济宗三十一世传入情况不详。其活动中心在程湾乡境内的白竹园寺(今属湖北省随县)。该寺碑刻载嗣号28字:道本元成佛祖先 明 日丽中天 灵源广阔慈风溥 照世真灯万古悬 该世现已衰落不存。 临济宗四十一世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由四川省西昌县紫微山宗林寺大和尚端德(号华光)传入。该年,端德朝五台山,归途中路过桐柏山,见此峰峦秀丽,白云磅礴,遂策杖至道教胜地桃花洞,宣扬佛法,在风雪中于洞外整夜端坐。4名道长自愧弗如,遂弃道事佛,分别被赐名、号为:圆明慧照、圆真慧净、圆智慧通、圆法慧空。端德由自己名号起始,嗣演名、号派各32字。名派:端圆常寂了极融通 直传海印 妙演心空 性观普照 道显祖风 真智本觉 达法明 宗 号派:华慧海云 德法普浩 真如性体 清净妙道 心含宝月 朗然洁皎 灵山一脉 古今光耀 不久,端德带圆智、圆法回四川,留圆明、圆真在桐柏山传灯宏法。圆明(出家前曾任湖北省当阳县县令)在太白顶建云台禅寺,圆真(出家前为举人)于桃花洞立普化寺。自此,端德派系在桐柏山迅速发展,并渐成独据之势,发展为以太白顶(亦称白云山)为主体的临济宗白云系,奉端德为开山祖师。至1985年,临济宗四十世子孙演续到第十四代。同年11月,水帘寺法师印恭在广州接法为第四十五世传人。 第二节 教 徒 境内佛教徒大致可分为职业僧尼、在家居士、一般信仰者三类。 职业僧尼多在山中建寺安身,拜师诵经,修性事佛。其衣食来源,主要自于农作,边禅边农,以农养禅。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为临济宗白云系的鼎盛时期,僧众达600余人。中华民国期间,虽受扒庙建学运动的冲击和兵匪之患,势力仍然颇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僧人权益和正当的佛事活动得到中共宗教政策和国家法律的保护。但50年代初,不少僧尼还俗回乡。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使佛教深受其害,僧尼被驱赶下乡,强制还俗,人数锐减。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佛教出现新的生机,元气渐复,人数回升,且文化素质相对较高。为使其尽快修学佛业,县民族宗教事务局会同有关寺院,自1981年开始,先后选派部分僧人去北京中国佛学院、南京栖霞寺等地学习、培训。也有一些僧人自主去厦门佛学院、成都尼众学院等地深造。 职业教徒中,高僧辈出。清同治年间(1862一1874年),云台禅寺和尚马哈耐曾作为主僧奉诏入宫,佛事后独受御赐干佛袈裟和金钩玉环。30年代,云台禅寺法一和达法法师分别在上海安国寺、北京无量寺弘法,时有“南法北达”之称。民国26年(193了年),云台禅寺方丈、豫南佛教理事会理事海墨,参加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佛教大会。1954年,云台禅寺和尚通性访问印度,受赠玉佛一尊。后印度总理尼赫鲁访问中国时,曾过问桐柏山云台禅寺。1980年,水帘寺和尚传虚、妙空参加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佛教代表大会,1983年被选为河南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 200年来,桐柏山和尚潜心佛业,名高天下,.遍居海内外。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五台、九华、普佗、天台、峨嵋等佛教名山,白马、少林等名寺,乃至台湾、香港、澳门、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斯里兰卡、美国等地区和国家,都有临济宗白云系的和尚或再传弟子弘法。 佛教在桐柏山有着悠久和显赫的历史,其教义使当地不少群众受到影响,尤以太白顶云台禅寺所在地的鸿仪河乡固庙村一带为甚。一些信仰比较虔诚、又由于多种原因不能或不愿出家的人便成了居士,1985年有100余人。他们每天早、晚两次上香,摆放贡果,念经做功课,佛日则上山礼拜。 一般信仰者多供观音菩萨像,随着年俗烧香,时间多在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和清明、庙会日等。 第三节 组织 寺院 境内佛教组织,清代以前不详。民国期间,先后于民国26年(1937年)和31年成立县佛教(协)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佛教组织比较健全。1951年成立桐柏县佛教协会,会址设在鸿仪河乡固庙村境内的莲花寺。1956年4月,桐柏县佛教代表会议在固庙村境内老虎河云台禅寺召开。1985年1月成立桐柏县佛教协会,设会长、副会长3人,秘书、副秘书2人,常务理事7人,理事13人。 寺院大多建在清幽的山林中。最早者为唐代的慧照寺、清泉寺,宋代增桂泉寺、罗汉寺、永庆寺,明代增黑明寺、金山寺、回龙寺。清代自云台禅寺、普化寺创建之后,相继有保安寺、朝阳寺、石佛寺、清水寺、清泉寺、桂泉寺、卧龙寺、观音寺、平安寺、竹林寺、罗汉寺、法华庵、天心庵、云宝寺、龙华寺、铁佛寺、崇山寺、龙潭寺等落成或重修,总数37处。民国7年(1919年)50处,民国26年25处,1956年25处,1965年20处,1985年20处。规模和影响较大的寺院有黑明寺、清泉寺、普化寺、云台禅寺、水帘寺等。 清泉寺 在鸿仪河乡境内。始建于唐代,为境内最早的寺院之一。解放前有田地60余亩,竹林10亩,山坡100余亩,房屋34间,丈高铁铸香炉1座,泥塑佛像多尊,住僧7人。土改后分土地7.5亩、山坡8亩、房5间,住僧尼4人。现存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重修碑记l通,墓塔1座,大殿1间,西厢房4间,住僧尼2人。 黑明寺 在程湾乡石头庄村南部,始建于明代。寺周山青水秀,古松蔽日。寺内有胸径米余的桂花树l株,房屋12间,石碑数通。1954年住僧3人、尼4人、居士4人。1959年僧尼他去,房屋由当地林场、茶场等单位使用。 普化寺 在桃花洞。原为道观,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改为佛寺。解放前有房屋30余间、田地30余亩,住僧尼30余人,香火旺盛,佛事不断。解放后一度衰落,洞殿失修,房屋倒塌,僧尼散居各处。1984年被批准为僧尼聚居点,新修白石青瓦殿宇10间,有草房33间。寺内有泥塑佛像8尊,洞殿中佛像正在整修。1985年有僧尼19名。 云台禅寺 在太白顶。原系道观,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改为佛寺。佛事兴旺,高僧辈出,素有“南方普陀,北方云台”之称。凡端系子孙,无论远居天南海北,回来后都要到此朝拜。寺院座北朝南,山门上有石刻“云台禅寺”匾额。原一进三层院,房屋40间,地50余亩,常住僧尼10余人,多时达30余人。民国末年,盗匪蜂起,寺颓僧孤。1954年,僧人在固庙老虎河建立新寺,1966年被毁。1969年至1972年,原寺为武汉军区某部队建驻。现存石龛3座,瓦房3间,门匾1块,塔园2处,碑刻2通(其中《白云宗谱》l通),住僧3人。 水帘寺 在县城西南6公里水帘洞对面。原为道观,后道、佛兼容。1983年被河南省政府确定为佛教开放寺院,先后拨款近10万元,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香港圣一法师、如修法师和上海、北京、广州、武汉等地寺院及省内有关寺院资助10万元,由中共桐柏县委统战部和县民族宗教事务局负责,整修水帘洞,重建水帘寺。第一期工程已竣工的有石墙青瓦房20间:大殿3间,东、西厢房各3间,山门、僧房5间,大寮、斋房6间,长廓20余米。寺内供金色香樟木全堂佛像,高者近2米。山门上有著名书法家陈天然题写的寺名。一对石狮守护山门。第二期工程(建造毗卢殿等)正在进行。1985年僧人定员12人。桐柏县佛教协会和南阳地区佛教协会会址设此。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