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与佛学 凡当拨乱反正的时代,必定需用道家学术的领导,到了天下太平,便“内用黄老,外示儒术”。 汉末道家的隐士思想,与墨家变相的游侠思想结合,产生道教的雏形,便与佛教学说互相推排,而又互相融化。 经汉武帝与董仲舒辈的提倡,“罢黜百家,一尊于儒”,使孔、孟、荀以来之儒家思想,一变而为两汉经师儒家的天下。 自东汉以来到隋、唐之间,由印度佛教思想吸收成为中国文化的佛学,其间经历艰难困苦,错综复杂的过程,约有四五百年的时间,才形成唐代的文化。 由于唐室李氏宗亲的关系,自唐太宗以来,即诏定道教为国教,尊奉<?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李老君为教主,因此而奠定道教在唐代政教上的根基。又因为唐室君臣,醉心佛学,故虽尊奉道教,实则佛、道并重,但在人事地位上,略加分别而已。 即使如中唐以后,一位得力于墨家,而以文章名世,号称为儒家正统的韩愈,虽闹过史称排佛的大事,其实,还是后人正反双方的渲染过度,细读韩愈排佛的文章,与历史的事实,他当时只是对于佛教制度,与某一类佛教徒的不满,并非对佛学本身多有攻击。<坡注:韩愈在其《谏骨表中》的排佛态度是十分坚决的,比如说将国宝佛舍利说成是“凶秽之余”、建议“投诸水火”等,如柳宗元所说““忿其外而遗其中,是知石而不知韫玉也”,确属门外汉的强烈攻击态度。话说回来,据韩愈侄儿八仙之一的韩湘子在《古今图书集成》中自传的说法,则韩愈原本为天人降世,后来终于在无神论思想下历尽艰苦的尘世沧桑,最后于晚年被韩仙所度得道,做了昆仑山上的神明。>而且自韩愈以后,直到宋、元、明、清几代理学家们的儒者,排斥佛教最力的理由,就是说它废弃伦常,无父无君的出家制度,此外,少数有关佛学的批评,到底都是门外汉的外行话,无足轻重。如从深入的角度来看,韩愈排佛,于佛教毫无损失,所以当代名僧禅德,极少出来说话,真正打击宗教本身的,往往出于宗教徒的自身,这是古今中外不易的定例,凡为任何宗教的人士,应当深省。 因百丈禅师创立丛林的寺院制度,使佛教十宗学派,一律托庇宇下,奠定中国佛教与中国佛学的特色而照耀古今中外。<坡注:佛祖所制古印度制度以比丘乞食为特点,从事种地等农业生产因其有杀生之可能而属戒律所限制范围。这制度今日仍在缅甸等处遗留,而在中国古代它使修持佛法者一来食住不便影响健康,二则因其“不劳而获”而常受世俗攻击,故百丈师乃创立结庐而居耕作自养的中国特色禅林制度,历史证明这一重大改革对中国佛教的生存发展进步皆有极大贡献。可在当时的佛教界师却因之而承受“破戒比丘”恶名,这一事实也提示佛祖所制订的规矩也允许在一定范围之内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变通,只要是有利于宏法度人。 佛教,是佛的遗教,具有宗教性质;佛法,概括佛学的思想学术与所有求证的方法;学佛,是实践佛的遗教,循佛的教导方法去求学。 提到印度文化,我们要有一个认识,印度上下数千年的文化思想,始终在宗教、哲学,与各宗教、各哲学的修行求证方法中徘徊演变,乃至现在的印度教,也不例外,所以印度全部的历史文化,也一直在宗教争斗、思想摩擦、阶级不平的状况下绵延续绝。虽然十七世纪以来,有外力的侵入,他们随时随地,仍然利用印度人宗教思想的矛盾,作为控制的法宝。 印度上古宗教的教义,与释迦牟尼先后同时的宗教及各派哲学思想,真如“天花错落,星罗棋布”,实在可作世界上“比较宗教”与“比较哲学”的蓝本,普通讲印度哲学,大约都以六师并举,以说明六大哲学学派的情形,实际上在已经翻译的中国佛学中,动称异派哲学思想的,约有九十六之多,,。<坡注:佛学并不光是哲学,而是一种需要按其方法去实践求证的可操作法门,一味以常规绞尽脑汁推理论证的哲学方法去探讨是搞不清楚的,正如禅宗祖师说的,先思而后得乃鬼家活计,愈推导论证,便愈使其繁琐僵化枯萎,这也许正是后来佛教在印度本土湮灭的原因罢。佛学需要的是实践修持验证,而不是光说不练地大肆分析推理。好比蚂蚁们在一起光是争辩讨论,而不去考虑找什么办法变化其物种,如何正确了解“月亮学”? 释迦牟尼的时代,约当中国春秋前期,关于他住世的准确时期,向来为古今中外学者所争辩的焦点,从世界文化历史的角度来说,在这个阶段,先后不出一个世纪,东方西方的历史演变,虽然都是一片紊乱,但却哲人辈出,蔚为奇观,中国有老子、孔子等人;印度有释迦牟尼的哲人僧团;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都是影响后来人类文化垂数千年之久的人。<坡注:生物学上有这么一种“对应说法”,即个体所经过的发育过程往往就是种族进化发展的历史缩影,比如人胚胎的发育就历经单细胞---多细胞----鱼类----爬行类----哺乳类----灵长类,如以单个人的历史来映射全人类历史的话,此处所说到的时代正好比人类的青年时代,有许多重大的发现,也对宇宙还存有着敬畏。我们所身处的后工业文明现代,则好比人类的老年时代?> 他出家以后,参访过传统婆罗门教的修证方法,与其他各宗教、各学派出世苦行的修道生活,结果认为都是不究竟的学问<坡注:所谓不究竟,即未能解决死亡问题,此问题不了,则一切学问作为皆是空的>,便独自经历一番苦行修证,从十九岁出家,直到三十二岁才开始宏扬他的教化。 一个真正的圣哲,决定会漠视世间的虚荣,他敝屣帝王的尊荣而不顾,,。<坡注:是为大智!“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所有帝王,均为灰土。> 至于由他的教化而变成一个宗教,又登上教主的宝座,那都是后世再传弟子们的事情。我觉得所有宗教教主们,大多数都是抱着如此胸襟的,譬如老子被人拉上道教教主太上老君的宝座,又何尝是他“不知所终”、或骑青牛出函谷关的初衷呢!<坡注:司马迁《史记》评述老子曰:“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此句可谓得老子之皮也,说出了凡夫眼中修行者的外在特征。> 英雄能够征服天下,不能征服自己;。<坡注:彻底地说是不能征服死神。“男人征服女人,强者征服弱者,死神则征服一切。+”> 释迦成道后,极力宣扬一切众生性相平等的观念,不但认为人类是平等的人类,而且认为凡有血肉与具有灵知之性的生物,乃至天人之际,一律称为众生,大家在本性的道体上,本来都应该是平等的,,。<坡注:《金刚经》云:“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胎生。若卵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包括范围比先生所说的还大得多,比如植物即为“有色无想”。从如此广泛到凡人无法想象的宏大范围也可感受到佛祖成道后其存在境界之极大升华,勉强可说成是“如蚂蚁变成鹰。”> 归纳印度上古传统宗教的轮回之说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这个世界的总名,叫做娑婆世界,娑婆,有堪忍、缺憾的两重意义;堪忍是指这个世界上充满缺憾,甚多苦难,而人与一切众生,不但能忍受其缺憾与许多的苦难,而且仍有很多的人们,孜孜向善,所以值得赞叹。 简略说来,释迦区分天人的界限,约有六十重天,统名谓之三界,仍然属于六道轮回的范围。 这个三界的宇宙世界,是以一个日月所照的太阳系统为单位,由人间世上至日月,以及三界所属天中,时间的实际与观念,各各有所不同<坡注:时间的延展性不同,如“天上一日,人间千年”>,。。。。于是分别宇宙世界的时间,繁细到难以算数,总之,他的宇宙观是无限的、扩大的宇宙观。他的世界观,是以一个日月系统做为一世界的单位,累计一千个日月系列的世界,名为一个小千世界,累积一千个小千世界,名为一个中千世界,累积一千个中千世界,名为一个大千世界,他说如此三千大千世界,在这个无垠无限的宇宙,多至如河沙数量,不可计算,由此反观人间多欲众生的纷纷扰扰,真是渺小得可怜。释迦既说出三千大千世界的三界宇宙观,以统摄印度上古的各宗教与各派哲学的天人思想,开拓人智胸襟的领域,至于天文数字不可能及的境界,反之,分析物质微尘的精细,又深入到最后无形无相的微妙,因此使往古来今各派哲学思想的内容,实在难与其比丰富与充实。<坡注:宇宙中也存在一种对应性,比如恒星与行星的构架即与原子核与诸电子的关系很相似,例如运行空间远大于该核与电子之体积、圆圈状轨迹等等。一般的哲学家总是要比其同类要想得远一些高一些,但还是在其感官所限的范围内去归纳推理得出的,好比说蚂蚁的哲学里就不会有月亮的概念。佛说此三千大千世界观点时其同时代人如孔子等大学者也连地球的概念都没有,还认为天圆地方呢,可见成佛的确是一种修行者本质上的极大升华如蚂蚁变成鹰然,而不是如尘间学问家的通过努力学习而使自己得到的知识的数学级数累积。 他认为宇宙万有生命的现象,都是因缘集合而生,其中并无一个能主者的作用,缘生而起,缘尽而散。<坡注:无生命的现象如日月星辰等亦是如此> 五阴:一译作五蕴。包括色、受、想、行、识五项。 四谛:即为苦集灭道四者。 八苦,即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阴X<火只>盛。 人世事物,<坡注:实际上除宇宙之外,一切存在都跑不出成住坏空,故形容成无名大火烧毁一切>一切都是变迁不定,根本没有永恒,所以名之为“无常”。 小乘最高成就的阿罗汉们,每每到了住世寿命已尽的时候,而预知时至,显现神变,终于“灰身灭智”自称:“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便泊然寂灭。 如用中文的直译的意义来说,菩萨便是“觉有情”,又名为“大士”或“开士”,用现代语来说,便是多情的慈悲救世的得道者,,。 “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大乘菩萨道,复有三种行径:(1)先求自利,从小乘出世修行等入手。等到自利成就,再来利他。(2)先为利他,后求自利。(3)自利、利他同时并进<坡注:我以为这一种最好,因自利利他本相辅相成,帮助别人便消自己因果业债,修行高后便可更好地助人。单求自利或单求利他均较难做>。总之,大乘的行为,是身心入世而心出世的,是以济世救众生为基础的,是可以牺牲自我而救世救人的。大乘的观看一切众生,都是与我同体而发生慈悲的愿力,大乘的慈悲利物,是无条件的,无要求的,绝对的自发自觉的救世心肠<坡注:即《金刚经》上说的“无住相布施”>,综合以上两个观念,便名为“同体之悲,无缘之悲”。 布施又分为三种:一为外布施,即以财物身命等做布施,又名财布施;以知识学问智慧等作布施,为法布施;二为内布施,使自己内心放下一切贪欲的心;三为无畏布施,给一切众生以平安、安全、无恐怖、精神上的支持与保障。 大乘的戒律,不但是行戒形戒,实际上,完全为诛心之论的心戒,例如为善的动机而求名,即不犯大乘菩萨之戒,其中运用之妙,实在不是片言可尽。 忍辱。。。“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统统为了慈悲救世而出发,而且要做到内心了无忍辱的观念存在,才算忍辱。<坡注:无住相忍辱。> 精进。就是随时随地,勤奋努力求证的恒心,。。。它是积极的为善,不是消极的等待为善。 禅定。。。扩而充之,至于动中、静中,在内、在外,无时、无处、无一而不在禅定中的境界,,。<坡注:善护念。“前念迷佛即凡夫,后念悟凡夫即佛”。> 般若的智慧,有五项内义:一为实相般若,是证悟宇宙万有生命的本体,与心性根源的智德<坡注:道不可须夷离也>。二为境界般若,是由心性本能所生起的各种差别境界,包括精神世界的种种现象。三为文字般若,是由智慧所发出哲学的文学,与语言的天才。四为方便般若,是智慧运用的方法,包括所有学术知识的范畴<坡注:《金刚经》云“一切法皆是佛法”>。五为眷属般若,概括由前五度而来的道德行为的德性。 所谓大乘戒律的根本精神,在于心戒,,,有一毫是恶念,或以自私自利而出发,便是违犯菩萨的戒律<坡注:毫不利己,专门利他>。 墨子的摩顶放踵以利天下,早已有人说他“陈义太高”,何况能舍头目脑髓,而有过于墨子者,所以后世笃信儒家学者,便提出“亲亲、仁民、爱物”的仁爱次序,认为才是比较近于人情的救世思想。 法界(宇宙) 喜欢简捷明了而厌于分析的,便宗奉般若的空、与禅宗的说法融会;欢喜审问而注重逻辑思维的,便宗奉唯识的有、而构成佛学的思致庄严,而与近世传入的西洋哲学、心理学、逻辑等学科,不但可以趋向融通互注之途,而且大有要以唯识含融整理西洋哲学而加以批判的趋势。 禅宗,是释迦牟尼佛教的心法,与中国文化精神结合,形成中国佛教,融化古印度佛教哲学最精粹的宗派。 谈禅的“口头禅”之风,便大为流行,造成倒退历史,大如两晋的“玄谈”现象。殊不知自隋、唐之际禅宗建立后,历唐、宋鼎盛时期而经元、明、清为止,时间一千余年,地区包括东亚及东南亚各地,禅宗宗风果然大行,有资料可见者,不过两千人左右,而习禅真有成就,亦不过三、四百人。何况其中有大成就者,还廖廖可数,何尝是随时有禅,到处有道呢!况且是真实的禅者,除了生活与言辞的机趣以外,其德行修证工夫,都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行径,又何尝是徒托空言,而不见之于行事之间的谈士。 禅宗与佛学,很多名辞语句,都借用于老庄与儒家的术语,但那只属于借用而已,禅宗本身的精神,并不因为借用老庄的名言,就认为是老庄或道家思想的加工改装。<坡注:在传统中国本土国学中,也只有道家思想成就最高,故借用以表达佛学概念最方便,如以“道”、“得道”等比喻修行的目的。在现代,有些人只好借用科学的“能量”、“场”等概念来表达,但很费力,而且容易误导慧根短小者,更有些“研究”者,极认真地想以科学来解释佛学,用科学方法来研究佛学,那可就是想在小学一年级知识范围内去解析相对论了,不可理喻。> 迦叶尊者为印度禅宗的第一代祖师<坡注:那作为“开山祖师”的佛祖只能算第零代了>,阿难为第二代祖师,历代相传,到了第二十八代菩提达摩大师,正当中国南北朝时代印度佛教衰微,大师谓东土震旦(中国),有大乘气象,所以便渡海东来。 第二代祖师神光。 达摩祖师面壁默坐在少林寺里,有人问他,你到中国为了什么?他的答复,是寻找一个“不受人欺”的人,这句话的意义太深了,试想谁能做到自己完全不受古今中外别人的欺骗呢?况且我们有时候,实在都在自己欺骗自己的途上迈进,倘使一个人真能做到不受一切欺骗,纵然不是成圣成佛,也是一个不平凡的人,大概只有上智与下愚不移的人,才能做到吧!<坡注:给你些不断变化的欲望,让你自愿奔波劳碌一生,直到死掉烂掉埋掉。所以说佛学是“慧学”。> 有一位洛阳的少年姬光,博览经籍,尤其善谈老庄。可是他每自遗憾地感叹说:孔子、老子的教化,只是建立人文礼教与世风学术的规范<坡注:“尘学”而已>;《庄子》、《易经》的书,虽然高推玄奥,但仍然未能极尽宇宙人生的妙理,于是便放弃世间的学问,出家为僧,更名神光<坡注:这过程同悉达多太子和玄奘法师很相似,都是智慧最高最过人者,才会因为关注生死问题而不安,从而以其过人之智慧遍学同时代之“尘学”不得其法,再毅然改从佛学>。从此遍学大小乘的佛学教义。到了三十三岁时,回转香山,终日宴坐(相同于静坐)了八年<坡注:注意二祖在“顿悟”前已经累积了多少修行,并非仅凭一段对答就大悟>,后来慕名求道,遂到少林寺去见达摩大师,可是大师时常面壁端坐,并不加以教诲,神光便暗自心想:古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在人心纯朴的上古时代,尚且如此,我又算得了什么?于是便在寒冬大雪之际,彻夜立正侍候在达摩大师身旁,直到天明,地下积雪已经过膝,可是他侍立愈加恭敬。达摩大师这时乃回头问他:你彻夜立在雪中,为求什么?于是神光痛哭流涕地说:惟愿大师慈悲,开示像甘露一样的法门,籍<坡注:草头>以广度众生,但达摩大师却以训斥的口吻说:诸佛无上的妙道,要经历无数劫的精勤修持,经过许多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德行的锻炼,哪里就凭你这样的小德行、小智慧,以轻忽矫<坡注:竖心旁>慢的心情,便欲求得真正的道果,恐怕你白用了心思啦!神光听了这番训斥,就当下取出利刀,自己砍断了左臂,送到大师的前面,表示自己求道的恳切和决心。于是达摩大师认为他可以为担当大任的法器,又为他更改法名叫慧可,神光便问:诸佛心印的法门,可以说给我听吗?大师说:诸佛心法,并不是从别人那里得到的!(注意,这句话是禅宗最重要的关键。)他听了又问道:我心不得安宁,请大师为我说安心法门。大师便说:你把心找出来,我便为你安心。神光听了这话,当时便怔住了,良久,方说:我找我的心在那里,了不可得啊!大师又说:对啊!这便是你安心的法门啊<坡注:“与汝安心竟”,意即心不安乃误认自心为实之故,或可说是执“我”为有之故,若达于无我无心,色心即安也。这破“我”执乃佛法最高明处,许多宗教层次不高就因为其有我,升入“天堂”还是有“我”,执着于色相,即逃脱不了成住坏空的无明大火。佛法最后的归属正在于“我就是宇宙,宇宙就是我”>!并且又教他修持的方法,,,,后来又吩咐他要以楞伽经来印证自己修悟的工夫与见地,这就是“达摩大师在中国初传禅宗,传授二祖神光”这一公案的经过。<坡注:这一著名故事如佛祖的故事般有许多大同小异的版本,在此记录下南老师讲的版本以备参考。> 达摩大师在传付二祖神光的时候,曾经预言说:“吾灭后二百年。。。。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少。” 我认为要讲禅学,必须要真正学过禅宗,在禅的工夫与见地做过实际工夫,然后方可谈禅。 六祖慧能大师,俗姓卢,祖籍范阳人,,,三岁丧父,其母守志抚孤至于成立,家贫,采樵为生,一日,因负薪到市上,听到别人读金刚经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段,便有所领悟。 六祖匿局在四会的猎人队中,经过十五年时间,才出来到广州法性寺。 由历代相传,几种不同版本的六祖坛经。 中国禅宗,自五祖弘忍开始,教人念诵《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便可由此入道,一变达摩大师以《楞严经》印心的教学方法,,了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为指标。 当时<坡注:此处指唐代>佛经的翻译情形,先由主持梵文与中文的主笔,翻好经典以后,当众宣读梵文原意与中文的译文,每逢不妥的地方,便字斟句酌,经过长久的反复辩论,才加确定,不像近代我们翻译西方文化,都出于一人私家见解,往往纰漏百出,致有画虎类狗之讥<坡注:大陆翻译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还好,比如名手傅雷,在今日“解放”后的新教材所培养出之新“文人”作的翻译中尤为难以忍受>。 晋代慧远法师创建的净土宗,,。 佛学的最终目的,着重在修证方面,并非专以讲学术思想为究竟的事。 至于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禅道,在武则天王朝至唐玄宗时期,才由岭南传播,渐渐普及于长江以南的湖南、江西之间,后世所谓来往江湖的成语,便因此起,,。<坡注:原来闯江湖乃闯江西湖南,非长江或什么湖。> 禅宗“语录”的兴起,也是唐代中国文化对讲学方式的革新,宋代理学家们“语录”体裁的文字,就由此而来,,。<坡注:原来“语录”概念古已有之,记得金庸大侠也有些调侃讥讽地杜撰了“端敬皇后语录”于《鹿鼎记》之中。> 例如《传灯录》、《人天眼目》、《五灯会元》、《指月录》、以及清代的雍正《御选语录》等等,,。<坡注:这个雍正,佛学造诣不浅嘛。台湾蔡志忠画《禅说》的公案材料,也肯定是从这些书中所挑选出来的。> 如果要研究禅学,《传灯录》、《指月录》、《御选语录》都是必读的书。<坡注:这些书读起来肯定头痛,除非读者是六祖等再来。道理见前。还是多读几本佛经更好。> 禅宗语录所称宗门历史的故事,名为“公案”。 明、清以后,禅宗衰落,往往有些冒充禅师的传法,事先宿构成四言八句,似韵文非韵文的机锋偈语,以当传法的法宝,甚至有请专人预先作好,宣诵一番,也便记成语录,传之后世,好名之甚,及于方外,非常可叹。<坡注:其实许多艺术制作者中也有类似装鬼骗人的家伙,故作胡言乱语举止怪异以骗骗老实人,不可轻易上当。> 恰当秦、汉以来中国道家方士,发明种种修行方法,冀求升华人生而进入神仙境界的鼎盛时期,所以一经接触佛法中禅定与神通的证验,便自然而然的彼此观摩研究。甚之,倾心禅定以求神通,一变战国以来,利用外药金丹的修炼,与两汉以后,以锻炼精神魂魄的修炼方向。<坡注:中国久古的得道者如彭祖老子等并未如佛祖般留下详细的修持指导方法,故一心希望找到超脱生死而成仙的道士们重寻这路的过程确实很艰苦,采仙药、炼外丹几乎都是死路,而由炼外丹法突然转向为修内丹的“气功”,这一急转弯确实为最精彩重要处,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恐怕〈桃花源记〉中的村就是这种村),此处南老认为这转向是得到了佛教禅法的提示,是为一重要观点,留之待考。另具南老所说,导家吕祖也是最终通过参禅而得道,因学识浅陋故俺有些将信将疑。> 宋代由神仙道家而参禅的张紫阳真人也说:“顶后有光忧是幻,云生足下未为仙”。<坡注:后来道者们将仙细分为地仙人仙天仙大罗金仙如现代的学位然,那这诗中的仙就是指大罗金仙而言了。> <坡注:马祖坐禅欲成佛,怀让乃做磨砖造镜状给他看,马祖>就问:如何才是?师曰:如牛驾车,车若不行,打车即是?(车比身)打牛即是?(牛比心)<坡注:此一比喻对理解以参心为重点的禅宗极为重要!那么有无将牛打得脱车而去,即理到事不到,理论上悟了,功夫不到位的可能?> 我们现代的青年,生当国家世界多难的时代,如想负担起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没有高度的修养,以出世的胸襟,做入世的事业,就当然会被现实所困,流于胸襟狭隘,私欲烦恼丛生的陷阱了!<坡注: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儒学为用,佛道学为体,儒学以事天下,佛道学以修自身,是即理想的中国君子也。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非其人难为也!> 牛顿看见苹果落地,发明震动世界的科学定律,试想古往今来,多少人天天吃苹果,并无新的发现,只有变粪的成分。 宋代,吉州(江西)青山惟政禅师<坡注:青原行思、百丈怀海、马祖道一等等大师的名字,说出来当今许多中国人可能还以为是日本人名呢!而李清照、李商隐、秦琼这种名字却是妇孺皆知,咱中国人的文化可真是一代不如一代,智商也是如此。>的上堂法语,他说:“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佛家称明师曰善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大众!者三般见解,是同是别,有人缁素(代表黑白分明)得出,许汝亲见老僧。”<坡注:作凡夫时认幻为真,参学后认“真”为幻、知一切皆幻,学成后乃静观镜花水月,居幻不迷亦不离。又好比学佛前于红尘之中迷得认真,学佛中动辄行为乖张,作离群状,学佛通后则于红尘中表现从容平易,大隐于世,藏龙卧虎。> 五祖演和尚曰:古人乐闻己过,喜于为善,长于包荒,厚于隐恶,谦以交友,勤以济众。 诗僧灵澈:青山长在属何人?<坡注:“万里长城今忧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江山无主月轮高”。“我们征服了珠穆朗玛峰”。> “戏不够,仙佛凑” 杭州城隍庙门口,在清末民初还挂着一副韵联:“夫妇是前缘,善缘恶缘,无缘不合。儿女原宿债,讨债还债,有债方来。” <坡注:论〈红楼梦〉后切入>吾师盐亭老人曾有一诗颂云:“色穷穷尽尽穷穷,穷到源头穷亦空,寄语迷魂痴儿女,廖天有客正屠龙。” 过去中国读书的知识分子,对于文学上基本修养的诗、词、歌、赋,以及必要深入博古通今的史学,与人生基本修养的哲学,乃至琴、棋、书、画等艺术,都是不可分离的全科知识,所以在五六十年以前,差不多成为一个文人,自然多会作诗填词,只有程度好坏深浅的不同,并无一窍不通的情形,因此过去中国的诗人,与学者、哲学家,或政治家、军事家,很难严格区分,并不像西洋文化中的诗人,完全以诗为生,而不一定要涉及其他学识的关系。<坡注:最关键的是道释迦儒三家皆通,方为大家,堪称国学家,退居其次也得通儒家。以是故,在汪曾祺老先生去世时记得是高晓声说:中国最后一个文人死了。有几人体会到此语之沉痛?> 到了盛唐之际,经禅宗大师马祖道一禅师,及他的得意弟子百丈怀海禅师的创制,不顾原始印度佛教的规范与戒律,毅然决然建立中国式的禅门丛林制度,集体生产,集体从事农耕,以同修互助的团体生活方式,开创禅宗寺院的规模,致使佛教各宗派与佛学,在中国的文化与历史上,永远植下深厚的根基。<坡注:宗教改革家,大庇天下寒士。伟哉!> 比丘,其中专门注重苦修的,特别又称为头陀行者。] 僧伽是僧众团体的意义,其中足为大众师范,统率僧伽的就称为大和尚,或简称和尚,以后传到中国,就把比丘门统名为僧,以讹传讹,又笼统叫做和尚。<坡注:原来和尚一词的本意还有“教授”之意。> 当汉明帝时,最初佛法传入中国的和尚,是从印度来的两位高僧,摄摩腾与竺法兰,汉朝将他们安置在洛阳的白马寺,所以中国后来的佛庙和僧居,就叫做寺和院了,其实在汉代,寺,本是朝廷(中央政府)所属政府机关的名称,《汉书.元帝纪》注:“凡府廷所在,皆谓之寺。”例如鸿胪寺、太常寺等。 据《释门正统》载:“元和九年,百丈怀海禅师,始立天下丛林规式,谓之清规。” 当百丈创建丛林之初,就被人骂作“破戒比丘”,这也是事所必致的了。马祖百丈等辈,都是气度雄伟,智慧豁达之士,具有命世的才华,担当立地成佛的心印,他毅然改制,固然由于见地定力的超群,也是适应时势机运的当然趋势。 因中国文化的博大优容,最后决议,都以师礼待遇僧道等人,虽然朝见帝王时,也不跪拜,只须合掌问讯,等于只有一揖了事。 度牒,是政府给僧尼的证件,等于现代的文凭和身份证明书,,。道士们的度牒,又名为录<坡注:有竹字头。> <坡注:此处师详细描述了丛林制度结构、规范。> 无事寮房静坐,不得趱寮闲谈,不得闲游各处,无故不得三人聚论及大声喊叫。 荼毗(俗名迁化)<坡注:音pi>,然后收拾骨灰,装进灵骨塔。 宋代大儒程伊川,看了丛林的僧众生活,便叹说:“三代礼乐,尽在是矣。” 百丈禅师到了晚年,还自己操作不休,他的弟子们,过意不去,就偷偷把他的农作工具藏了起来,他找不到工具,一天没有出去工作,就一天不吃饭,所以禅门传诵百丈高风,便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语,,。现代的虚云和尚年届一百二十岁,还是身体力行,终生奉此不变的。 “佛门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带角还。”<坡注:古人绝对信因果报应不爽,而今天的人,有些连佛像的头都敢割了去卖,这就是无神论所给的胆量。> 净头(清除厕所) 元、明以后,佛道两家好像各有宗教信仰的不同,在某些方面,又如一家,例如道士,到了没有道观的地方,可以到和尚寺里去挂褡,和尚也是如此,必要时可以跑到道观里去挂褡。 相传清代顺治皇帝,看了丛林的规模,便兴出家之想,他作了一首《赞僧诗》,内有:“天下丛林饭如山,钵盂到处任君餐。朕本西方一衲子,如何落在帝王家。只因当初一念差,黄袍换却紫袈裟。”等句,也有人说,这是康熙作的,,。<坡注:诗意不太高,却反映出一种觉悟。这传说一直传进了《鹿鼎记》。> 原来禅堂里,不供佛像,因为禅宗的宗旨,“心即是佛”。又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 习禅,每日总以十支以上长香为度。。大约睡眠休息时间,昼夜合计,也不过三四小时而已。 远自印度的释迦牟尼,以及传来中国以后,从古至今,没有哪一位祖师和禅师,不从精勤禅定,专志用功中得成正果的。 俗话说:“久坐必有禅”,这也不是绝无道理的。 到了两宋以后,许多大儒,都响往禅堂规模和教育方法,抽梁换柱,便成儒家理学家们的静坐、讲学、笃行、实践等风气了。<坡注:传闻有“儒家功”的说法,但从未见识过。> 民国以来,研究佛学的风气,应运而兴,所以禅门丛林,也多有佛学院的成立,禅宗一变再变,已经变成了禅学,或是振衰革弊,或是重创新规,唯有翘首伫候将来的贤哲了。<?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道家与道教 道教,完全是以道家学术思想做内容的宗教,道家学术思想的内容,也就是中国文化的原始宗教思想、哲学思想、科学理论,与科学技术的总汇,笼络贯串中国文化上下古今的大成。 道家学术思想的形成,把它简单地归纳分类,约有四个来源所组成:(1)黄、老学术。(2)老、庄思想。(3)隐士思想。(4)方士学术。 道教宗教学术思想的形成,也简单地把它归纳分类做成四个来源:(1)渊缘于道家学术思想。(2)发生于政治社会的演变。(3)促进于外来宗教的刺激。(4)基本于神秘学术的迷恋。 黄,便是指黄帝;老,当然就是老子。 我们普遍地都知道老子的确算是道家宗祖,如果拉上黄帝做为道家的宗祖,在一般的习惯上,便有信与不信的了。 号称为黄帝的著述,如医药书籍的黄帝《内经》,以及道家流传用于兵法或谋略学的《阴符经》等,历来学者,几乎都公认是后世的伪书。除了在历史上,承认黄帝是我们上古民族创建国家,比较有史料可稽的祖先以外,几乎无法证实他有可靠的学术思想留传下来。 淮南子在《修务训》中说:“世俗之人,多贵古而贱今,故为道家,皆托之于神龙、黄帝,而后能入说。” 黄帝,是中国学术上共同所承认的文化共祖,岂但只是道家如此而已。 老子,是中国自古以来,隐士思想的总代表,是一个博古通今,具有十分渊博的学问,而且富于超越尘俗的修养,不求名利的隐君子。<坡注:此处南老把老子也说得有些云遮雾罩,可别忘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对于“道”言之凿凿,非“道士”不能为也。> 强调一点来说:隐士思想,与历史上的隐士们,实际上,便是操持中国文化的幕后主要角色。<坡注:这一点拔得甚高,但极有道理。没有过人之智慧,无“得道”之质,谁会想去做隐士?忙升官发财全力以赴还忙不过来呢?看看孔老的颠沛流离的一生!> 相传历史上的隐士,在三代之际,便有许由、巢父、卞随、务光等人,这些人物,大多都是“视富贵如浮云”,所谓敝屣功名,薄视帝王而不为的角色;同时,又说他们的学问、道德、人品,都是有超人的成就。正因为他们浮云富贵,敝屣功名,所谓“天子不能臣,诸侯不能友”,因此使我们历史上所推崇的圣帝明王,如尧,舜、禹、汤等人,都为之礼敬景仰有加;换言之,凡是上古的圣君明王,无论为政为人,最顾忌的,便是隐士们的清议与轻视。<坡注:这种隐士倾向,在《儒林外史》中表达得也很充分,其基本出发的一点,便是“不被人欺骗”而已,要不怎么说咱中国人有智慧呢。隐士也不一定就隐于名山,“大隐于世”,如陶潜就种地,只不知他在修道上如何。若隐而不修行,那就隐得很空洞了。有些是假隐,指望“不钓锦鲤钓王侯”也说不定。> 至于于历史政治有关的“半隐士”,例如伊尹、傅说、姜尚,以及间接有关的,鬼谷子、黄石公,与秦、汉以后的“半隐士”如张良、司马德操与诸葛亮。南北朝以后,列入道家人物的,如王猛、陶宏景,唐代的魏征,宋代的陈抟,元代的刘秉忠,明代的刘基、周颠,清代的范文程等等,,。这便形成中国历史与政治上特有的情形;凡在拨乱反正的阶段,或建国创业的时期,身为中国文化幕后“隐士”们的道家人物,就见危受命,挺身而出,代表一般山林在野的志士们的精神,辅翼命世之主而创造新的时代和历史。到了治平时期,便又默默无闻,把成果与责任,付之自命为儒生们的手里了。。。凡当拨乱反正的时期,大多是道家人物与道家学术思想的功劳;到了天下太平,坐而论道,讲究修齐治平之学的时期,就成了儒家的天下了。<坡注:先生此论甚为特出也。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些辅佐征战得天下后即“功成身隐”的人物。> 有名的陶宏景,称为山中宰相。 <坡注:从这“隐士文化论”也可看出道家的小乘特征。道学以修身,儒学以治世,是可谓纯中国式“大乘”。> 所谓真正的“方士”,也就是我们古代真正的科学家,后来由于被传统文化另一观念所影响,便受历来自命为儒家的学者,根据有关于“方士”们不利的资料,而被造成是一个轻薄鄙视的名辞。<坡注:中国古代方士的“炼丹术”是为了要力图解决人类的死亡大事,而欧洲中世纪的“方士”搞的“炼金术”,却是为了炼出金钱,其智商差别就有如斯之远!鲁迅先生也说过“方士之见而已”,由此可见儒者对于“方士”的蔑视。> 秦、汉以后,“方士”之名,渐已通用。 后来的“方士”学术中,便包括天文学、历法学、星象学、占卜术等等。 所谓卫生,还是消极的抗拒,养生,才是积极的培本。<坡注:科学的医药卫生,是极力维持人体于一种死得最缓慢的“健康长寿”状态,而道家的养生和佛家的修炼,却是希望生命的本体(灵魂)最终得到证入不灭的升华。> 黄帝生于“轩辕之邱,因名轩辕。”所谓轩辕,就是河南新郑县西北,后来因蚩尤作乱,炎帝神农氏族的衰败,黄帝首先发明训练动物,如熊、虎等猛兽作战<坡注:据饱受攻击的“气功作家”柯云路的说法,则有“特异功能”看见过此古代动物作战的场面,还有一些有功夫者能影响动物的记载。由此看来,黄帝为道家始祖的说法也许还确实属实。想想看用一般马戏团式的“科学方法”能训练老虎等猛兽去打仗吗?>。。。他发现磁场的功能,做了指南车。 黄帝自得道以后,活到一百一十岁,共计在位的期间一百年。后来因修道有成,便在鼎湖白日飞升,上天而做神仙的共祖了。 “外示儒术,内用黄老” 道家、兵家共同推重的《阴符经》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孔子所说的道,可不是道家的道,他是指人文文化的儒者所宗的仁道,这是不可以牵强附会的。<坡注:韩愈写下名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时所说的道也是如此,但若硬将之解为道家的道,则此话的精辟程度大长!修行者、学吃饭手艺者、寻求重要问题答案者皆称授者曰“师父”,注意不是“师傅”。> 燕赵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在战国时期,就成为产生游侠、刺客的古都了。游侠是隐士的化身,任侠使气,与道家“方士”的炼气、炼剑等方术,又是不可分家的技术。 “云月是同,溪山各异” 司马迁说季莲一系,最有趣的,是其中的老三,叫彭祖,他在殷朝,也作过侯伯。据说就是孔子、庄子他们所提过那个长寿八百岁出名的彭祖,也就是后来道家神仙们所推崇的彭X<坡注:上竹头下钱>。 中国文化思想,对于宇宙的定义,是由汉代道家代表性的著作《淮南子》所提出,,“上下四方曰宇,往来古今曰宙。” 战国时期的庄子,,,提出“六合”的名称,所谓“六合”,便是指四方上下的空间而言,并不包含时间的观念。 唐、宋以后,对于道教教主的太上老君(老子),又仿照佛教教主如来有三身的说法,便变为老子一气化三清,成为玉清、太清、上清的三身。 后来加上天有三十三天,最高的天主为玉皇大帝,地狱有十八层,而分属于十八地阎王所管理。 我认为二十一世纪的宗教,必定要走联合宗教阵线,大概不会太远了。 因为秦、汉时代,所谓黄金,大都是赤铜,真正的天然黄金很少,所以要化学制造,因此中国的炼金术,也是世界科学史上最早发明的冶炼技术,后来由阿拉伯人,辗转传到欧洲去的。 许多帝王、名人,例如汉、唐、明、清几位笃信道术,服用丹药的帝王,以及名人如韩愈、苏东坡、王阳明等人,都是服用道家“方士”的丹药而促成速死的。 在真正道家“方士”们的服用方法上,第一重点,必须要在心理行为上,彻底地做到“清心寡欲”,对于男女性行为,与贪吃浓肥、富于动物肉类等食物的欲望,已经绝对不生贪恋的作用,才能开始服食。否则,这种药物,一吃下去,具有强烈的壮阳作用,必然促进性机能的冲动,这对于那些帝王,与名公巨卿们,终日沉缅在声色场中,与醇酒美人打滚的富贵生活中人,无疑地便成为催命剂了<坡注:可参看《金瓶梅》>,,。第二重点,道家对于服用这一类丹药的条件,必须先要炼到神凝气聚,可以避谷而不吃人间烟火食的程度,才能吸收融化,否则,或因食物相反而中毒,或因药而得病死亡了。<坡注:以上说的是服用“正宗”外丹的要注意重点。事实上因烧制方法、人员、流派不一,有不少丹药其实本身就是毒药也未可知。还有一点是从上文看来,这外丹的使用必须有相当的内丹根基,这一点与《大道行》一书中的有关描述相当吻合,即服用时有上师保护、准备好排毒措施等等。可见外丹一法实属困难危险重重。> 所谓丹道,便是以修炼精、气、神为主的内丹方法,以求达到解脱而成神仙为最高目的。关于神仙的种类,在宋、元以后,归纳下来,约分五种:(1)大罗金仙(神仙),(2)天仙,(3)地仙,(4)人仙,(5)鬼仙。 初步修到死后的精灵不灭,在鬼道的世界中,能够长久通灵而存在的,便是鬼仙的成果。修到却病延年、无灾无患、寿登遐龄的,便是人中之仙的成果。过此以上,如果修到辟谷服气、行及奔马、具有少分神异的奇迹,可以部分不受物理世界各种现象所影响,如寒暑不侵,水火不惧的,便是地仙的成果。再由此上进,修到飞空绝迹,驻寿无疆,而具有种种神通,有如庄子、列子寓言所说的境界的,才算是天仙的成果。最高能修到形神俱妙,不受世间生死的拘束,解脱无累,随时随地可以散而为气<坡注:上无下四点的“气”字>,聚而成形,天上人间,任意寄居的,便是大罗金仙,也即是所谓神仙的极果。 自秦、汉以来,开创修炼神仙丹道学术思想的人,比较有案可稽的,当然要首推东汉末年的魏伯阳,也就是后世道家尊他为魏真人、或火龙真人的。 东汉末期,在道家与道教史上,产生两个划时代的人物,一是魏伯阳,另一便是张道陵。魏伯阳是代表上古传统文化中的隐士精神----神仙。张道陵却在汉代以后,构成道术传统的世系,到了宋、元以后,一直成为江西龙虎山正乙派张天师的世家,他与山东曲阜的孔子世家,互相并陈;在中国文化历史上,能够以学术思想,造成一两千年世家的系统,只有儒家的孔子,与道家的张天师,岂不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迹吗? 可是魏伯阳,却是走的“隐士”路线,结果只有给人以“不知所终”的疑猜而已,他赠予后人唯一的礼物,就是他的一部千古名著《参同契》一书。他这部著作,的确绞尽脑汁,有人竭其毕生精力,从种种方面去研究摸索,还是毫无头绪,宋代理学的大儒朱熹,便自认他的一生,对于这部书的研究,是失败了,可是他爱好他,为了避免阳儒暗道的嫌疑,他曾经化名崆峒道士邹析<坡注:言旁>,注过《参同契》。<坡注:难解程度如同《九阴真经》。道家小乘倾向突出。即使度人,也仅限于具有最上根利智者,故道书多用隐语怪话,故意设置重重障碍以阻碍资质一般者。佛祖当年设了八万四千法门,连智商最低的周梨盘陀伽,都被以“扫帚”这一最简化法门给度了。> 所谓“参同契”,便是说:丹道修炼的原理,与《周易》、《老子》的科学而哲学的原则,参的透彻了,便可了解它们完全是同一功用,“如合符契”的。所以他便融会《周易》、黄老、丹道这三种学术共通的原理,著述这本《参同契》了。。。他把丹道修炼的原理,区分为药物、服食、御政三大纲要。 如果我们要把丹经的鼻祖著作《参同契》,比之老子的书,那么,另一部丹经,是宋代张紫阳真人所著的《悟真篇》,应该比之如庄子的书了。 到了宋、元以后,修炼内丹的神仙道法,接受佛家禅宗明心见性的妙理,同时又受到南北印度传入密宗修法的互相影响,便在方法和理论上,产生两个极其重要的关键:(1)主张性命双修,是丹道的定则,为成仙的极果。(2)特别注重“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三个步骤,是修炼丹法的不二程序。 明清以后的丹道观念,最妙的,便是丹道所有的传统,一律都奉唐末的神仙吕纯阳为祖师,忧如佛家的思想学术,自唐以后,大多都入于禅宗之林。 炼到马阴藏相(男性生殖器官收缩,女性乳房返还童身) 周、秦之际,学术思想中所用的道字,约有五类观念,,,(1)形而上的本体观念,简称为道。(2)一切有规律而不可变易的法则,也统称为道。(3)人事社会,共通遵守的伦理规范,也称为道<坡注:“盗亦有道”的道>。(4)神秘不可知,奥妙不测,凡是不可思议的事,便称为道。(5)共通行走的径路叫道。于是儒、道等学,诸子百家之言,也便各自号称为道,例如阴阳家、名家、法家、兵家等等,统统都有提到我这种所说的便是道。 封禅。。。所谓封,是在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就叫住封;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就叫住禅。 古礼,称皇帝之死叫做崩,诸侯之死叫做薨,,。 韩非。。“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所以宋代王安石说,五代的杰出人才,大都入于禅林,不与世事的论调,也是大有道理的。 张道陵,在东汉末期,本来也是一个读书分子,因为不得志于当世,便客居于四川,后来他学道于郜<坡注:右边为鸟>鸣山中,有了心得,便自造作道书,开创画符念咒道教符录<坡注:上加竹头>派的先声。 陈寿著《三国志》 在葛洪所著的《神仙传》中,,,“张道陵者,沛国人也。本太学书生,博通五经。晚乃叹曰:此无益于年命,遂学长生之道,得黄帝九鼎丹法。欲合之,用药皆靡费钱帛。陵家素贫,欲治生,营田牧畜,非己所长,乃不就。闻蜀人多纯厚,易可教化,且多名山,乃与弟子入蜀,住鹤鸣山,著作道书二十四篇。乃精思炼志。忽有天人下,千乘万骑,金车羽盖,碜<坡注:马旁>龙驾虎,不可胜数,或自称柱下史。或称东海小童。乃授陵以新出正一明威之道。陵受之,能治病,于是百姓X<坡注:上合下羽>然奉事之以为师”。 “陵又欲以廉耻治人,不喜施刑罚。乃立条制,使有疾病者,皆疏记生身已来所犯之事,乃手书投水中,与神明共盟约,不得复犯法,当以身死为约。于是百姓计念,邂逅疾病,辄当首过。一则得愈,二使羞惭,不敢重犯,且畏天地而改。从此以后,所违犯者,皆改为善矣。”<坡注:此操作理论与佛家疾病以所欠业债为宿因,四大失调为诱因说法吻合。许多宗教中也都有忏悔法门。可见张天师真乃得道之真人也。> 以书法著名的王羲之,便是此道<坡注:指张天师的正一明威道术>中的份子。所以他手写《黄庭经》,并不是专为习字而好玩的。 三国时期张道陵的创教以外,便有南方的许逊(旌阳),在江西创建净明忠孝教,内用道家、儒家修身敦品立行的传统精神,外用符录等法术,做为积功累德的修道基础,他的遗风流泽,覆荫千余年以下,成为魏、晋以后南方道教的开建者,也就是唐、宋以后,庐山道术一派的渊源,江西南昌道教胜地的万寿宫,便是作为许旌阳而立的千秋庙祀。据道教的传述,许旌阳一派的道术,是带家室同修,不必离尘出俗的法派,所以相传许真人道成之日,全家大小,都拔宅飞升,俨然犬吠云中,成为富贵神仙的榜样。。。。日以修炼为事,不求闻达。乡党化其孝友。交游服其德义。。 “英雄到老皆归佛” “未有神仙不读书” 唐太宗。。。以道教为国教,位居佛教之先。。。尽管他在信仰上,是倾向于佛教的学术思想。 自唐代以后,便确定以儒、释、道三家并称的源流,一直到近代为止。 李白的作品,便是道家神仙思想的气质,杜甫是儒雅风流的正统,王维以佛学的成分为重,其余诸人,不归于佛,即归于道。<坡注:不通国学者,连读诗都不得要领,还认为古人写诗只为了反封建、讴歌阶级斗争呢!> 唐代。。。道教。。混合周、秦之际;阴阳、老、庄、儒、墨、兵、农、法、杂等等家的学术,抄袭佛教密宗修法与婆罗门教的方法,一概归入道教的醮坛,蒙上道袍法服,披发仗剑,口诵真言咒语,驱神役鬼以炫耀它的宗门,这便是它受到唐代博大精深文化影响的结果。同时终唐代三、四百年之间,道教本身,产生正反两个特殊人物,成为完成道教建设的两支生力军。(1)是晚唐时代的吕岩(吕纯阳)。(2)是唐末五代的杜光庭。吕纯阳从道家正统修炼神仙丹道的途径,吸收魏、晋以后而至隋、唐之间,佛家禅宗修养的长处,建立唐代以后丹道修炼的中心体系,永为世法,使道教在后世的价值,为之提升不少,同时也使道家学术思想,普遍流传到中国民间社会,乃至后来宏扬到亚洲各地区,也都是他的功劳。杜光庭在西蜀,力排佛学,笃信道教,除了收集有关道术的遗书以外,又自动伪造很多的道书,以充实道教的内容,所以后世称人师心自用,乱造的文字,便有“杜撰”的称谓。 当南、北宋之际,,,王重阳在陕西开创全真道,再由他的弟子邱长春的继续宣扬,便普及于山东、河北之间,而建立道教全真派的门庭,明、清以后,成为道教北派主流龙门派的根源。 明代,永乐时代,完成《道藏》的修辑。 讲到中国文化,在春秋、战国前后,便包括诸子百家所有的学术思想,由战国末期到秦、汉之间,作为代表而足以影响上下社会各阶层的,应该算是儒、道、墨三家,到隋、唐以后,便以儒、佛、道为代表。 所谓阴德,便是民间俗话所说的阴功积德;阴功,是不求人知,被人所不见,人所不知的善行,如明求人知,已非阴德了。 浮名浮利浓于酒,醉得人心死不醒。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