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思想的萌芽
德国人禀性好学深思,是西方国家之中最早体会佛教真谛,并且礼赞佛教教义的国家。十七世纪时,莱布尼兹(Gottfried Wihelm Leibniz, 一四**至一七一六)着《辨神论》,曾引用一些佛学典故。十八世纪,大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一七二四至一八○四)经常在他的著作与演讲中提及锡兰、缅甸、西藏和中国的佛教,赞叹佛教僧侣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精神,并且对因缘业报的教义感到兴趣。他在临终时,曾向友人赫斯( Hesse )说:他坚信佛教轮回的道理。
十九世纪初期,印度哲学在西方渐受欢迎,德国的哲学家如谢林( Schelling)、黑格尔( Hegel)等从翻译的书籍中认识佛教义理的博大精深,其中尤以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 一七八八至一八六○)对后人最具影响。 他不但广搜佛典,研读经义,并且在自己的著作中引述佛教义理,赞美佛教是“世界所有宗教中最卓越者”,更在住家里供养佛像,以佛教徒自居。崇拜叔本华思想的德国大音乐家华格纳( Wihelm Richard Wagner, 一八一三至一八八三)则颂扬“佛陀人生观之伟大,使其他学说在相较之下,显得微不足道”,同时在其作品中融入佛教体裁。大哲学家尼采虽然是耶稣教牧师的儿子,却大胆地称扬“佛教的真实性高于耶稣教一百倍”,并赞美佛教徒的祥和无诤。
由于这些哲学家、艺术家的启蒙,佛学研究于十九世纪在德国向下扎根。第一个在德国开设梵文和印度学研究所的教授是薛立格( Aughust Wilhelm Von Schlegel,一七六七至一八四五),时为一八一八年,此后许多大学,例如 Tuebingen Uni-versity(一八五六),Goettingen University (一八六二),Munich University(一八六七)相继成立,迄今德国有十多所大学设立与佛学研究相关的研究所。第一本有关佛教的著作是科也本(Carl Friedrich Koeppen)的《佛教》(The Religionof the Buddha,一八五三至一八五九),这本书代表德国佛教学术研究的开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