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佛教史-云端佛学
时间:2016-09-12 14:42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网络 点击:
次
隋唐佛教史-中国佛教文化网 结束南北分裂局面而开展的隋唐,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最强盛的朝代,也是中国佛教史上经典翻译、宗派竞立的巅峰时期,其影响
结束南北分裂局面而开展的隋唐,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最强盛的朝代,也是中国佛教史上经典翻译、宗派竞立的巅峰时期,其影响不仅深入中国各阶层,而且远播至韩国(高丽、百济、新罗)、日本、越南,开启各国佛教的灿烂新页。
隋唐佛教的兴盛繁荣,除得力于佛教本身在南北朝所奠定的稳固基础外,更有赖于国家的统一强盛及护持提倡。隋朝高祖文帝即位后(五八九至六零零),立即废止北周毁佛政策,下诏修建寺院、重整经像、设“五众”及“二十五众”宣讲佛教义理,更以大兴善寺做为译经的中心,计其一生致力于佛教的推广,所度僧尼达五十多万人,修建寺院三千多所,立塔一百一十座,写经十三万卷,佛教在隋文帝时代的盛况可见一斑。
隋炀帝承文帝以佛教治国的方针,对佛教的提倡亦不遗余力,建寺、度僧、造像一如文帝,并亲从天台智者大师受菩萨戒,迎请吉藏大师入慧日道场弘扬三论,因此三论与天台二宗在隋代帝王的大力护持下能开宗立派。另外,信行以末法思想为前提,所创的三阶教亦流行一时。
唐朝皇帝除武宗外,对佛教多采保护政策。高祖于帝业初创时,曾奉佛求福,即位后,更设十大德以统摄僧尼。太宗则于玄奘大师西行求法归国后,于慈恩寺组织大规模的译场,法相唯识宗即在太宗的支持下创立。武则天时代更是崇信佛法,他实行了一连串的佛教措施:开沙门的封爵赐紫,诏令僧尼于道士、女冠之前,于寺院中设立悲田养病坊,组织译场,开凿龙门石窟。其中以对神秀大师的礼遇,使禅宗大盛,而诏令新译《八十华严》,更是直接促成法藏创立华严宗的大功臣。玄宗则崇信密教,对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礼敬有加,曾请不空入宫授灌顶法,因之密宗兴盛一时。肃宗亦曾召不空等百余沙门入宫朝夕诵经祈福,并受灌顶皈依。代宗除下令建寺、度僧外,并于戎狄入侵之际,召沙门诵《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为国民消灾。宪宗时,迎佛骨于凤翔法门寺,更掀起社会上一股崇佛的热潮。
隋唐佛教因有帝王的护持,得以迅速发展,其兴盛繁荣表现在许多方面,如译经、著述、艺术等,尤其中国化佛教宗派的成立,更是重要的特色之一。
在译经方面的成就:隋朝在短短三十多年中,共译经典一百七十部七百卷,主要的译家有那连提耶舍、闍那崛多、达摩笈多、彦琮等。其中梵汉文俱佳的彦琮,为中土僧侣主持译场的先锋,曾在《辩正论》中提出译经者须具“八备”的条件,对后来译经人才的评选发挥极大的作用。
唐代的译经,基本上由国家护持,规模组织完善,而且多由精通梵、汉的中国僧侣主持,使得译经在量上、质上皆为历朝之冠。著名译师有玄奘、义净、不空、菩提流志、实叉难陀、般若三藏、善无畏、金刚智等,其中尤以前三位最为杰出,他们都被列入中国“四大翻译家”之内。此三人译经各有所专,玄奘所译包括瑜伽、般若、大小毗昙,成就最大;义净重在律典;不空专于密典。概言之,截至唐朝,印度大乘佛教的精华几已全部译介,而且所译经论较之前朝,更有选择性、系统性与完整性。
随着经论的大量译出,高僧硕德的著作也相对丰富,如针对佛典,加以系统分类精确的经录,较重要者,在隋代有法经的《众经目录》七卷、彦琮的《众经目录》五卷、费长房的《历代三宝纪》;唐代有道宣的《大唐内典录》、智升的《开元释教录》、圆照的《真元新定释教目录》。其中以《开元释教录》影响最大,为后世大藏经编目和雕印的准据。
另外,还有大量针对经论所作的各种佛典注疏,而结合个人体验和研究所撰著的通论专书也纷纷问世。这些表现各人独特思想见解的著作,乃各宗派形成及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因此,显示隋唐佛教兴盛的天台、三论、法相、华严、密宗、禅、净、律等八大宗派的创立,实与经典的翻译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隋唐佛教的发展,对文学、艺术也提供了绝佳的题材与灵感,当时文人学士对于佛教的磅礴精深与僧侣的精神修养,产生崇高的敬意,归向者颇多,如韩愈、白居易、柳宗元、王维、李翱、裴休等,都与佛教有深厚的因缘,因此蕴含佛教哲理的诗文创作也应运而生。又由寺院的讲经发展至社会的俗讲也甚为流行,进而创作了许多变文作品。随着变文的流传,又发挥成多彩多姿的经变图相,更增添寺院画像以及继南北朝以来持续开雕的石窟壁画的内容。
此外,隋唐佛教的兴盛也引起韩、日各国的仰望,纷纷派遣学僧前来学习观摩,韩国方面有义湘、太贤、惠日、法朗、信行、道义等,日本有道照、智通、玄昉、智凤、最澄、空海等。韩、日佛教因此获得大规模的开展。
总体而言,隋唐帝室除了对佛教护持,对于儒、道亦采支持的态度,亦即以“三教并用”做为其宗教政策。因此,佛教与儒、道在当时鼎足而立,互为争胜,尤其道教对佛教的明争暗斗更是无有间断,因此在武宗时,因个人极度的偏好道教长生之术,再加上道士赵归真、宰相李德裕的反佛鼓动,终于进行一连串的毁佛事件,以会昌五年(八四五)最甚,总称“会昌法难”,共废毁寺院四千六百多所、小寺四万余座,迫令还俗僧尼二万六千五百余人,没收寺田数万顷。这次的灭佛,使佛教受到严重的打击,佛教文化财,包括经藏典籍大多佚失。幸宣宗即位(八四七)后,立即下诏复兴佛教,尔后几代皇帝也相继护持。唯随着唐末王朝的日趋衰落,佛教的鼎盛时期也随之结束。
唐灭,五代十国分治北、南二地,动乱频仍,五代中版图最大的后周,在国家财政窘迫之际,于世宗当政时又再一次的毁佛(九五五),佛教经此法难及战火的摧残,已衰颓不堪,着重义理研究的宗派盛况不再,唯剩着重实践的禅宗以及强调信仰的净土宗在民间流传着。以永明延寿禅师提倡禅净双修,最受崇敬。
[注释]
文帝为提倡义学,于开皇十二年选聘当时各学派著名的高僧硕德,以长安为中心,依不同经论进行系统教学,计分为“五众”:大论众、讲论众、讲律众、涅槃众及十地众,每众各设众主一人,以领导教学。“二十五众”,亦为开皇十二年文帝所敕选的二十五位高僧教化团体,由此一团体的众主教授大众佛教概论、读经法、出家修养论等。
大兴善寺是文帝于开皇二年敕令建造的,是隋初国家的根本寺院,后代许多著名高僧及译经家、僧官,如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皆曾奉诏驻锡于此,成为密宗发源地。
隋炀帝在开皇十一年(五九一)皈依智者大师受戒,时值炀帝(晋王广)尚任扬州总管,智顗授其总持菩萨的皈依名号,晋王广亦回赠智顗“智者大师”的尊号。智者大师被尊为天台宗的创始人,以常居天台,世称天台大师,亦为宗派立名之由。
安息人,祖世为避仇而移居南海,后从僧朗出家,止于嘉祥寺,世称“嘉祥大师”。着疏甚丰,有《中论疏》、《十二门论疏》、《百论疏》、《法华经义疏》等,集三论思想的大成,为三论宗的开祖。
隋代信行(五四零至五九四)所创的三阶教又称普法宗。此宗将佛教按“时”、“处”、“机”(指人)分为三阶,以第一阶为正法时期,“处”为佛国,其“机”唯有佛菩萨,所修持者为大乘一乘佛法;第二阶为法时期,“处”为五浊诸恶世,“机”为凡圣混杂,流行大小乘(三乘)佛法;第三阶为末法时期,“处”为五浊诸恶世,“机”为邪解邪行之人。信行以为当时已进入第三阶的末法,若依据第一阶的一乘、第二阶的三乘等别法来修行,甚为困难,故必须依第三阶的普法,皈依一切三宝,断除一切恶,修持一切善,方始有成。此即三阶教的根本主张。信行自称一乘菩萨,倡导第三阶的佛教,废具足戒,强调苦行忍辱、从事劳役,并以乞食为生,一日一食,反对偶像崇拜而仅礼拜佛塔。又认为一切众生皆是真佛,故路见男女,一概礼拜。在经济方面,于隋文帝开皇三年(五八三),设置十六种“无尽藏行”制度,劝化信徒施舍钱粮,而由寺院库藏,然后布施或借贷给贫苦信徒,或供修缮寺塔经藏之用。唐朝为对僧尼的统理建立制度,故采僧官制及设置度牒,而唐初高祖于武德二年为统摄僧尼,维持纲纪,置有十大德来担任此职。
法藏(六四三至七一二),字贤首,祖先康居国人。早年师事智俨,听讲华严,深入其玄旨,以能通西域诸国语与梵文经书,遂奉命参与译事,先后译出《新华严经》、《大乘入楞伽经》等十余部。尝为武后讲华严十玄缘起的深义,而指殿隅金狮子为喻,武后遂豁然领解,后师乃因之撰成《华严金师子章》。师一生致力于华严教学,集组织理论的大成,又将佛教各种思想体系分为五教十宗,推崇华严为最高者,实乃华严宗实际的开创者。
善无畏与金刚智、不空,于玄宗开元年间先后东来长安传授密法和翻译经典,并称“开元三大士”。三人首将密教传至中国,奠定密教基础。
当宪宗迎佛骨至京师,“王宫士民瞻奉舍施,惟恐弗及,有竭产充施者,有燃香臂顶供养者”。此崇佛热潮,正是帝王支持所产生。
此数据乃根据道宣律师的《大唐内典录》所载。
《开元释教录》,凡二十卷,唐代智升编于开元十八年(七三○)。全书依序列举自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六七)至唐代开元十八年,凡六六四年间,一七六名译经僧所译大小乘经律论,共计二千二百七十八部七千零四十六卷。其中最后两卷为大、小乘的入藏目录,总计入藏经典一千零七十六部五千零四十八卷,历来所谓“一切经五千余卷”之称即出于此。又其中的“有译有本录”,将大乘经分般若、宝积、大集、华严、涅槃五大部,并注明单译、重译,为后世大藏经编目所遵循。智升复将本书入藏目录以千字文编号,预防混杂,编定《开元释教录略出》四卷,为北宋以后雕印大藏经编号的依据。
例如:随文解释义理者,称义疏;随文解释字句者,曰文句;总论一经之大义者,称大义;恒不随文出疏,而分门别类以释全文内容者,则称玄义;对疏之注释,常称疏抄;笔记师之口述者,称记述等。
韩愈虽曾写(原道)一文贬抑佛教,又于宪宗迎佛骨时,上(谏迎佛骨表)反对此事,然被宪宗贬至潮州时,却遇大颠和尚而皈佛。
变文即是将佛典故事或经史内容加以改编,使其趣味化、生动化、通俗化,而适合教化民众之文,是受佛教影响而流行的说唱文学作品之一。尤其经典在唐朝大量传译之后,部份佛教徒为致力于佛法的普及,则于开讲佛经时,尽量改编为通俗的故事体裁,甚至配以通俗音乐吟唱的“俗讲”讲经法会,于是变文在中唐、五代非常盛行。此外,为配合讲经变文,描绘经中所叙述故事的“变相图”也应运而生。
唐武宗会昌二年,开始整肃佛教团体,对不守戒律的僧尼,悉令还俗,将僧尼的私人财产没入国库等。会昌四年,令小规模佛堂、兰若等无额寺院的僧尼还俗。会昌五年,对全国寺院及僧尼数量予以严格规定,被毁大、中佛寺四千六百多所,小佛堂达四万余所,还俗的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没入田园数千万顷,佛像及佛具改铸为货币或具,使佛教遭受前所未有的劫难,虽宣宗复兴佛教,却已非往昔面貌。
五代在北方,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在南方,为前蜀、吴、吴越、闽、南汉、南平、楚、后蜀、南唐、北汉。
后周世宗显德二年为削减寺院的力量,乃实行排佛政策,下诏内容为:无敕赐匾额的寺院一律废毁。禁止私度僧尼。未经父母、祖父母认可者,不能出家。男子十五岁以上,须背诵经文百纸,或读诵经文五百纸;女子十三岁以上,须背诵经文七十纸,或读诵经文三百纸以上者,方可出家。禁止私自传戒,须由祀部发给度牒,始可剃发受戒。奴婢、奸人、奸细、逃亡中的盗贼、恶逆的徒党等,不得剃度出家 。共废毁寺院三万三百三十六所,又下诏毁佛像,收钟、磬、钹、铎等以铸钱。
永明延寿禅师(九零四至九七五),净土宗六祖,法眼宗三祖。临安府余杭(浙江杭县)人,俗姓王。字仲玄。初为吏,三十岁依龙册寺翠岩令参禅师出家。后往天台山参谒德韶国师,初习禅定,得其玄旨,成为法眼宗三传者。后于国清寺行法华忏,颇有感悟,于是朝放诸生类,夕施食鬼神,读诵《法华经》,又精修净业。后住明州雪窦山传法,法席大盛,并复兴杭州灵隐寺。建隆二年(九六一)应吴越王钱俶之请,迁永明大道场,接化大众,世称永明大师。师曾召集慈恩、贤首、天台三宗僧侣辑录印度、中国圣贤二百人之著书,广蒐博览,互相质疑,而成《宗镜录》一百卷。对当时各宗派间的宗旨分歧,持调和的态度。高丽王见此书,乃遣使叙弟子之礼,并派国僧三十六人前来学法,法眼的禅风遂盛行于海东。开宝八年示寂,世寿七十二。赐号“智觉禅师”。另着有《万善同归集》六卷、《神栖安养赋》一卷、《唯心诀》一卷等六十余部。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