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佛教的意义与途径-云端佛学
时间:2016-09-12 12:59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网络 点击:
次
人间佛教的意义与途径-中国佛教文化网 人间佛教最早的雏形是在佛陀涅槃三百年以后慢慢形成的,从那时起原始一味佛教开始分化:僧团内保守一派远离人群,比较注重
人间佛教最早的雏形是在佛陀涅槃三百年以后慢慢形成的,从那时起原始一味佛教开始分化:僧团内保守一派远离人群,比较注重戒定的修习以及专门解脱的训练,这就形成了现在流传在斯里兰卡、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以及我国云南傣族地区的上座部佛教;开放一派比较注重接近群众,认为佛教应该打破保守呆板的局面,主张用出世的精神,做人世的事业,用出世的解脱智慧利益世间,提倡佛教生活化,这就形成了现在流传在中国、韩国、日本、越南的大乘佛教。
佛教西来时,正因融入了中国文化,才能在中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也正是佛教兼容并蓄的精神,才使佛教在中国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人间佛教的提出,实质上就是是出世和入世的谋合,使得佛教本土化、群众化、实用化、现代化,以佛教的最高智慧、解脱境界来指导生活,从而趋向净化人间、服务社会、积极向上的利世精神。
佛教自东汉永平十年传入中国,至南北朝隋唐时期渐渐形成了中国的禅、律、净、密、天台、三论、唯识等八大宗派。历史上出现了慧远、鸠摩罗什、玄藏、慧能、智者、虚云、宗喀巴、道宣、印光、弘一等许多高僧大德。这些大德奠定了中国化的佛教的修学基础,打开了佛教在中国的局面。不容否认,佛教在中国曾盛极一时的同时,也曾有“三武一宗”的灭佛以及“文革”时的劫难。佛教作为社会的一个实体,总是和社会、国家、众生的命运业力联系在一起,所谓发展与挑战并存。佛教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善提高自身的社会功能,清净戒律,加强组织管理,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和需要,不断地调整外在的形态。由太虚、印顺、赵朴初等提出的人间佛教思想,正是看到了佛教在社会中的消极、被动和衰落的一面,从而意识到佛教再不改革、培养人才,就会逐步丧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所以人间佛教的提出,是历史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今后佛教发展的思路和方向,是当代佛教的良药。不管是在过去、现在或者未来,对于转变现代知识界、社会上对佛教的观感,引导世俗佛教趋向正知、正见、正信,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人间佛教的提倡以及实施,首先当在加强佛教团体道风建设的基础上,并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众生的需要,继承佛教的优良传统,培养出一批精神风貌、文化品味、修学品味、修学层次、讲经说法、组织管理、多元功能一流的人才,并注重接引高素质、高文化的社会精英进人主力阵容,以六和精神共建一块模范道场,打造“名牌”,作为龙头带动社会大众共同修学,逐步扩大影响。在传统讲座、印赠经书弘法的同时,可以利用录音、录像、电视、网络、夏令营、禅修、佛事、学术研讨等各种渠道来加大佛法的普及力度,消除人们对佛法的偏见和误解,使不同根性的众生各有受用。此外,在练出一批精兵强将、具备一定的实力之后,可以主动地走人社会,参与、融入更多的生活层面,以六度成熟自身,以四摄成熟有情,在大乘菩萨六度的基础上,可以用利世人世的四摄法,把佛法的慧命从寄生在寺院内转移到社会事业上。现代化佛教事业应该包括了教育、工厂、农场、公司、社会福利等,所谓“士贾商贸”。
人间佛教以利世和出世的原则,应该是法无定法,其生存发展的一般原理,可概括为十六字方针:重建主体、改善环境、收缩核心、扩展外延。不容否认,佛教人世需要很高的出世境界作指导,否则,过分的入世,又违背了佛教超越解脱出世的原则,出三界了生死,就成了空中楼阁。佛教作为觉悟宇宙人生最高智慧的宗教,片面地强调出世或入世都是不恰当的。出世间是觉悟人生的必然;人世是奉献人生的觉悟。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不同根性的众生会有不同的选择,我们赞叹出世者最终的超越,更随喜人世者的菩萨精神和利世襟怀,以哪种方式来生活,那要看个人的因缘和愿力。最了不起的是既能人世又能潇洒地出世,所谓倒驾慈航,游戏人生,巧把尘劳作佛事。出世与入世完美的结合才是人间佛教的精华!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