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德行不够钱多反成灾?-云端佛学
时间:2016-08-29 06:00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网络 点击:
次
叔向的教诲:修德重于积财 《叔向贺贫》是一篇有名的古文。叔向,晋国贤臣,春秋后期的政治家、外交家。他虽不曾官居高位,但以品格正直和富于才识而著称,孔子称赞他说:叔向,古之遗直也。 据说,叔向美而有勇力,栾怀子非常赏识他。栾怀子是栾桓子和栾
叔向的教诲:修德重于积财
《叔向贺贫》是一篇有名的古文。叔向,晋国贤臣,春秋后期的政治家、外交家。他虽不曾官居高位,但以品格正直和富于才识而著称,孔子称赞他说:“叔向,古之遗直也。”
据说,叔向“美而有勇力”,栾怀子非常赏识他。栾怀子是栾桓子和栾祁的儿子,栾武子的孙子,范宣子的外孙。他乐善好施,有很多名士追随他,叔向也是其中之一。后来栾桓子去世,栾祁和家宰州宾私通,私吞家产,担心栾怀子报复,便向当时的晋国正卿范宣子诬告栾怀子,说他畜养死士,要叛乱。范宣子对栾怀子宾客众多一事向来忌惮,正好借机打击栾怀子,遂放逐他去筑城。栾怀子逃亡楚国。随后,范宣子捕杀了栾怀子的众多门客,叔向也被牵连入狱,后在祁奚的营救下出狱。
这番变故,使叔向深刻地认识到权力和财富都是“浮云”。若没有足够的德行相匹配,财富和权势有时反而会成为祸根。所以,叔向在见晋国正卿韩宣子时,便力劝他“忧德之不建”,而不要“患货之不足”。
当时,韩宣子觉得自己徒有正卿之名,物质待遇却跟不上,连跟其他卿大夫交往所需的花费都不够。叔向却向他表示祝贺说,从前栾武子做晋国的正卿,田产也很少,可他拥有美好的德行,结果他的美名传播到诸侯各国,就连戎、狄这样的少数民族都感念他。到了栾桓子,他没有继承父亲的品质,反而贪婪纵欲,奢侈腐化,按说是要倒霉的,但是凭借栾武子的美名,他得到了善终。栾桓子的儿子栾怀子力改父亲的毛病,继承祖父的美德,他本来可凭此免于灾祸,但由于受父亲的连累,他还是没有免于逃亡的命运。这是从正面说明修德重于积财的道理。
接着,叔向又以郤昭子家族的盛衰来从反面劝谏韩宣子。郤氏家族的崛起源于晋军主帅郤克。在郤克当政时期,郤昭子郤至就跻身晋国高层,主要从事对楚国的外交工作。公元前591年,楚庄王崩卒,楚国霸业渐衰,晋楚开始和平外交,郤至就此建立了卓越的功勋,升为卿士。后来,郤昭子家族又与栾书联手打击赵家。赵家被灭族后,原来赵家人占据的政治职位几乎全被郤氏家族所替代。鼎盛之际,郤氏一族出了“三卿五大夫”,史书称“八郤”。但郤氏的显赫引起了晋国正卿栾书的不满,栾书诽谤郤至通敌于楚。于是,公元前574年,晋厉公下令剿灭郤氏。
叔向对韩宣子说,“郤昭子家族的财富有国家财产的一半那么多,他们倚仗财富和权势,在晋国横行,结果不仅郤至本人被杀,他的宗族也被剿灭。这是为什么呀?‘惟无德也’,就是因为他们的德行不够呀。”
有了正反两方的对比,叔向劝告韩宣子:“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意思是说,您现在有栾武子一样的贫穷,我认为您也能够有他一样的德行,所以祝贺您。然后又从反面说:“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如果您不操心美好德行的建立,却担心钱财不足,那么我要哀悼您还来不及,还有什么好祝贺的呢?
韩宣子听后,感激涕零,拜倒在地,说:“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意思是,我韩起本来是要完蛋的,全仗您的开导才得以保全。不但我要感谢您的恩惠,从我祖先桓叔以下的整个家族,都要感谢您的恩惠呀。
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大意是,君子要用心求道而不要把心思用在谋求奢华的衣食之上,君子只担忧学不到道,而不要担忧贫穷。《叔向贺贫》中所宣扬的,与孔子“君子忧道不忧贫”的教诲完全相同。
为什么要“忧道不忧贫”?首先,“道”是可以靠个人努力来求得的,一个人只要肯于修德,并坚持不懈,就有望在“道业”上有所成就,正所谓“吾思仁,则仁至矣”;而贫富穷达则属于个人境遇,是外在的,非个人之力所能控制,必须因缘际会才能达成。
孟子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道”以及“道”的衍生物“德”都具有“求则得之,舍则失之”的特点,所以我们应该去求。而贫富穷达之类的个人际遇,则属于“求无益于得”的范畴,这类事情“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求也要遵守“道”,至于能否得到,那还要看主客观环境,不是个人所能掌控的。
需要说明的是,古人所说的“认命”,并不是让人们消极地听天由命,而是一面要教人承认个人的有限性,另一面则让人把更多的心思用于可控的“求道”之上,做个“忧道不忧贫”的君子。
老子曾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种祸福之间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观念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叔向贺贫”,贺的其实并不是贫穷本身,而是说贫穷并没有那么可怕,只要善于学道,勤于养德,贫穷完全可以成为建立美德的起点。
柳宗元的劝慰: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
时光演进到唐朝,进士王参元家中失火,财物被烧光。唐朝文学家柳宗元为此写了《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一文,堪称《叔向贺贫》之唐朝版。
一开篇,柳宗元先交代自己从朋友杨敬之处得到王家失火的消息,“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随后,从“始骇”“中疑”“终喜”三个方面,一一写来。
王参元平时德行很好,“勤奉养,乐朝夕,惟恬安无事是望”,按说,“好人一生平安”,云端佛学,王参元家不该遭受火灾。可火灾确实发生了,对此,柳宗元最初的情感表现就是“骇然”,这是一种自然的反应。
随后,柳宗元从祸福相依的原理出发讲“疑”:“或将大有为焉,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必是必信,是以中而疑也。”大意是,一个人要有大作为,往往先要受点磨难,这场火灾或许就是磨炼您的吧。可是,这种祸福相依的道理,非常深奥,就是圣贤也难以确切地相信,所以我对这种说法表示怀疑。
“骇”和“疑”都是铺垫,文章的主旨还是“贺”。柳宗元认为,王参元勤读古人书,擅长文字、音韵、训诂等学问,凭他的道德和才学,早就应该得到朝廷的重用了。可是由于他家里多财,官场上的人怕推荐他会被说成接受了贿赂,所以,王参元始终不能“出群士之上”,得到官职。就连柳宗元自己也不能免俗,虽担任“天子近臣”,也怕别人“窃笑”,没敢推荐王参元做官。如今一场大火,烧掉了王家的财产,却也让王参元摆脱了多财的拖累,官场中人再推荐王参元也就没有顾虑了。这才是柳宗元贺王参元的真正原因。
最后,柳宗元引颜回、曾参的故事,再次勉励王参元,大火虽然烧光财物,但是,“君子忧道不忧贫”,对于志在求道的君子来说,物质上的匮乏又算得了什么呢?
面对现实,超越现实
从《叔向贺贫》到《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我们可以看出两篇文章在思维逻辑上的一致性。这种思维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极强的超越性,即不让人完全陷于当下的利害与悲喜,而是在面对现实的同时又超越现实,用更多维的视角去寻求突破困局、提升境界的新路径。
这种超越性思维的特点就是:看人不仅要看其当下,还要看其过去,并由其过去和当下预测他的未来;看事不仅看现在的局面,还要考察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及事情未来的发展趋势。处顺境,我们要戒骄戒躁,不可盛气凌人、飞扬跋扈;处逆境,我们要坚韧顽强,不可一蹶不振、自暴自弃。总之,要保持平常心。
心态调整好了,身处顺境时内不生傲慢之心,外不逞跋扈之态,这样便可少埋祸根,进而广结善缘,种善因得善果。而在逆境中,良好的心态也能帮助我们发现机会、把握机会,从而转祸为福。这种既现实又超越的思维模式,可以说是中国古人生命智慧的一种体现。
到了宋代,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正是将这种超越性思维发挥到了极致,它完全将个人的成败悲喜置之度外,而以天下人的忧乐为依归,这样的思想境界,完全没有了自私自利的想法,实乃圣贤境界。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