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云端佛学
时间:2017-05-02 10:48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网络 点击:
次
般若文海,佛经、古大德著作、佛教文集、精华集、法师开示、念佛感应、因果报应等,一部适合现代人阅读的佛教文集。
此段经文起至“贤善首菩萨章”为本经的正宗分。叙述佛因文殊师利等十二位大菩萨次第请问,而依次宣说圆觉的义理和观行,即分十二章,每章先以长行问答说法,后以偈颂重宣其义。
本章内容为一经的宗趣所在。佛陀为普贤菩萨等大众开示有大陀罗尼——圆觉法门,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显示佛菩萨的因行果相都不外乎修证本有的圆觉道理。以下各章则说其观行。
本章学习提纲:如何发清净心
1、代表大智慧成就:智慧第一的文殊师利菩萨。
2、 大陀罗尼门:成佛的圆觉之道。
3、远离诸病:(1)两种无明,(2)颠倒、妄执,(3)六十二邪见。
4、 觉者如虚空:悟透生死轮回的本质。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来法众,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及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于是,在大众中的文殊师利菩萨,从座位上站起来,五体投地,虔诚地礼拜佛陀。并顺时针绕佛三圈,表示无比地尊重。然后双膝跪地,双手交叉合掌,恭敬地向佛问道:“大慈大悲的世尊!希望您能够为参加这次法会的众位菩萨们,讲说如来清净觉性的起源,以及您在因地修行的方法。并请讲说,菩萨们应当如何在大乘佛法当中,发起真正的清净信心,从而远离一切偏执之病。您的说法,将使未来末法时代求学大乘佛法的人,不会堕入偏邪的见地。”文殊菩萨问法以后,再次五体投地,礼拜佛陀。像这样虔诚地问了三次,从始至终,有条不紊。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在本经中,无比庄严的圆觉胜会上,文殊师利菩萨作为一切诸佛的智慧所在,代表一切众生,启教无上殊胜圆满教义。
“文殊师利菩萨”,略称文殊,新译“曼殊室利”。汉译为妙德,义为万德圆明,皆彻性原,又译妙吉样。因他出生时,家里出现十大吉祥瑞兆:
1、天降甘露。2、地涌七珍。3、仓变金粟。4、庭生莲花。5、光明满室。
6、鸡生凤子。7、马产祥麟。8、牛生白犊。9、猪诞龙豚。10、六牙象现。公元前六世纪,与佛陀同时代生于舍卫国。多罗聚落、婆罗门族姓中,父名梵德,从母右胁而生,身紫金色,堕地能言,如童天子,有七宝盖,随复其上。文殊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与佛相同。
在《华严经入法界品》,弥勒菩萨对善财说:“文殊大愿,非余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菩萨之所能有。其行广大,其愿无边,出生一切菩萨功德,无有休息。常为无量诸佛之母,常为无量菩萨之师,教化成就一切众生,名称普闻十方世界。”
在大乘佛教里,文殊是诸菩萨上首,常与普贤侍佛左右。所有的佛弟子,都把文殊当成智慧的化身,如说般若为诸佛之母,文殊为七佛之师。常见的文殊像,顶有五髻,表示五智无上无得之相。五智: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左手执莲花。花中安放《般若经》一部,表示般若一尘不染,如大火聚,四面不可触,触之即烧。右手执宝剑,表示大智,能断一切无明烦恼,喻金刚宝剑,能斩群魔。或坐莲花台,表示清净,或乘狮子或孔雀,表示威猛。
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始自华严,终于涅槃,凡是大乘法会,皆有文殊参加。文殊菩萨辅助释迦牟尼佛,宣传大乘佛教思想,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宝箧经》记载,佛在舍卫国时,有一年,一连下了七天大雨,许多农田和住宅都被洪水吞没。祇园有八百比丘,万余菩萨,面临饥饿的惨状。阿难请求文殊设法予以救济,文殊使众多佛弟子都得到饱足,安心于道。说明文殊在物质方面给予释迦僧团很大的帮助。
在释迦僧团中,婆罗门种姓占有绝对优势,他们多数人是厌离心切,习惯苦行,如迦叶等。文殊菩萨于大乘法:行于世间而不为世间法所染,与外道和睦相处而不为其知见所动,虽断烦恼而不舍菩萨行,虽不住有为亦不住无为,文殊菩萨协助佛陀做了大量工作,使许多声闻众回小向大,接受大乘教法。
如灵山会上五百比丘,得通未得忍,以宿命智,各见过去杀父害母及诸重罪,于自心内,各各怀疑,于甚深法,不能得入。于是文殊仗剑逼佛,佛说:“文殊住住!吾必被杀。我被害矣,谁害吾子。”于是五百比丘,自悟本心,了法如梦,皆得法忍说偈赞曰:“文殊大智士,深达法源底,手自握利剑,逼持如来身。如剑佛亦尔,一相无二相,无相无所生,是中云何杀?”文殊用杀佛的办法,来教育五百比丘,使之悟解大乘宗义,证得法忍,堪称佛陀得力的助手。
文殊对众生宣讲大乘空义说:“不用见佛,不用求法。”时有二百比丘,以为错乱说,舍佛而去。文殊于中途,化作大火,比丘欲以神足飞空跳过去,上见铁网,生大恐怖。回视祇园途径,遍布青莲。比丘即至佛所,白上所见。佛告比丘:“内火未尽,欲度外火,无有是处。汝诸比丘,堕在见网,欲度铁网,亦无是处。……此之爱见,无所从来,亦无所至。从妄想生,无我,无我所。”二百比丘,听到佛的教导,余漏永尽,成阿罗汉。可见文殊不仅是一位深解大乘空义的智者,对神通幻术的运用,也十分熟练。二百比丘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得回头,心中的火气冷静下来,接受佛的教导,证得罗汉的果位。
还有一次世尊自恣日,文殊三处过夏,违反了僧制。迦叶以长老的身份,想拿起槌子把文殊赶出去。当迦叶刚拿起槌子时,见千百亿文殊顿时出现,迦叶这时用尽一切力气,拿不起槌子。佛此时对迦叶说:“迦叶,这么多文殊,你要摈除哪一个?”迦叶顿感自惭,自觉不是文殊的对手。
还有舍利弗,在佛陀的弟子中,也算是佼佼者。一次文殊与他游诸佛土,有一佛土,到处都是大火弥漫,人行其中,顷刻化为灰烬,舍利弗见之惶恐万状。文殊以神力令无数莲花遍布其中,踏上而行,如履坦途。舍利弗顿感在文殊面前矮了半截。
以上这些例子,生动地讲明了文殊和佛陀在教育声闻,萌发大心上配合得十分默契,得心应手。
文殊遵照佛陀的嘱托,于佛灭度后,和阿难、弥勒在铁围山结集大乘经典,使大乘佛教赖以住世和发扬光大。近人不察论述印度佛教史,认为大乘空有二宗肇始龙树、无著,实为枝末之见,实际上印度大乘佛教有空、有二宗的源头,佛在世时,文殊、弥勒是空有二宗佛教的杰出代表,他的思想在佛学体系中,一直享有崇高地位。
《文殊般涅槃经》说:佛灭后四百五十年,文殊到雪山,为五百仙人宣扬法化。最后诸有缘者悉皆得度,与五百仙人同到自己的家乡舍卫国多罗聚落于尼枸树下,结跏趺坐,入首楞严三昧,从周身毛孔,出大火光,铄金色身,成琉璃像。琉璃像内有真金像,正长六尺,坐莲华台,了了分明,五百仙人,皆入涅槃。时有八大王,将琉璃像,置金刚山顶,起塔供养
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赋诗颂扬文殊菩萨曰:“文殊菩萨德难量,久成龙种上法王。因怜众生迷自性,特辅释迦振玄纲。为七佛师体莫测,作菩萨母用无方。常住寂光应众感,万川一月影咸彰。”
“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唯有世尊能称大悲,彻底普摄法界众生,饶益一切有情是为大悲主,所以称“大悲世尊”。世尊就是主之意,教化、摄护、成就之意。
“愿为此会诸来法众,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无量诸佛,无量众生,就法身而言就是一个法身;就报身来说,因地大愿不同,则显现的功德相就有不同。如释迦佛五百大愿,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药师佛十二大愿,乃至无量诸佛各有自己因地所发大愿,成就法益,究竟果德无二无别,但是大愿德相还是有别的。因此,菩萨须在因地先依清净的圆觉知见来发心。
“及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以佛法说,众生的种种烦恼、知见都是“诸病”。其中最严重的就是常、乐、我、净四个颠倒。在小乘的教法中,常、乐、我、净是四个颠倒;苦、无常、无我、不净才是正见。大乘与圆觉法门认为,苦、无常、无我、不净是不清净的六根所见,所以是不究竟的教法。如果菩萨依此发心,就不是清净心。所以本经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就要知道:一切众生与佛本来没有差别,都是在大光明藏中显现万法。依此来发心,即是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而大乘所说佛的觉悟是常、乐、我、净涅槃四德。就是指:万法本无生灭相,本是光明的大乐、清净的庄严境界,自在的幻化,并且圆觉遍满。
“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堕邪见”:因为我们这个末法时代罪恶、邪见炽盛,有无二边的边见炽盛,邪定聚与不定聚的因缘炽盛,所以说文殊师利菩萨发起这样的殊胜因缘,为了使我们远离修行的诸病,发清净的道心,使我们速入大乘,远离邪见,才作此发问。文殊菩萨祈请说:“慈悲心广大而受世人尊敬的导师!希望您对这会场的众生,说明完美的圣者初发心时,所修行的法门;并且讲解菩萨学习慈悲众生的真理时,应如何专心追求无上的智慧,远离一切错误和过失,以使将来追求慈悲众生的真理时,不产生偏差的见解。”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五体投地的“五体”是指双膝、双手和前额,这是一种最尊敬的礼法。因为五体投地时,我们以最尊贵的头顶去敬拜佛陀的脚趾,所以又称为“头面礼足”。所谓“三请”者,就要说最上乘教诲,消除三乘教化,直归一乘,也就是开权显实,直显最上乘教化,这样要“三请”。
【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咨询如来因地法行,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堕邪见,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这个时候,世尊回答文殊师利菩萨说:“很好,很好!善男子,你能够替诸位菩萨们,询问如来在因地的修行方法;并且为了使末法时代求学大乘佛法的人,以端正的信心安住于法,不会落入偏邪之见。请你仔细聆听,如来现在为大家解说。”
【时文殊师利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因世尊的教诲而心生欢喜,与在会的诸位大菩萨们,一起安静地听法。
【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密,教授菩萨,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世尊说道:“各位善男子,如来是无上法王,通达无量法门。其中有一种广大的总持法门,名字叫做圆觉。从此法门当中,流淌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觉性,大般涅槃;以及诸波罗密解脱妙法。它教导传授诸位菩萨,一切如来在因地修行的时候,都是依靠圆满照彻自心清净觉相,从而永断无明,才成就了佛果。”
“无上法王”:佛陀对于一切事物都彻底明了,其他人不比他更洞悉真理,如此王者,住持法界,回施有情,所以叫“无上法王”。
“陀罗尼”:含有“总持”、“能持能遮”两种意思。“总持”有“重要纲领”的意思。“能持”就是能使善法不致散退。“能遮”就是使恶法不再生起。又称:“真言”或“咒”。是佛菩萨从禅定中所发的秘密言句。
“圆觉”:彻底明白宇宙中一切事理和现象,叫做“圆觉”。换句话说,就是圆满的觉知或洞察。所以启发觉性,叫做“圆觉法门”
“流出一切清净真如”:真如,万物真正的本体和实体,也就是众生无限的心性和灵知。完美的圣者没有任何负担和烦恼的心灵,也是真如。“真如”,本来不动,但以法性发起,流出真实清净给予,是为所谓“流出”。何以为“流出”?运作之意,发起回施之意,生机活泼之意,非断灭,非寂灭之意。如是佛法,广大运用,是为“流出”。
“菩提”:即明白一切事物本体的智慧。“涅槃”:所有的事物,凡是有生就有灭,有了生灭就无法永生或永恒。没有生的境界才是真正的永恒,没有生灭的境界就叫“涅槃”。涅槃是“寂灭”的意思,因为要灭除所有的烦恼和执著,才可以达到涅槃的永恒的乐境。
“波罗蜜”,又名“波罗蜜多”,意思就是“究竟”、“到达彼岸”。彼岸就是没有烦恼、没有痛苦的境界。能究竟自利利他的,使众生到达永恒的乐境,叫做“波罗蜜”。
“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一切如来发心修行的因地开始,都是依本来清净的真如而觉悟,不是依出离生灭、无常而觉悟。因为他知道一切本来是清净的,一切都在觉中。依大乘如来藏的教法,特别强调“一切都在觉中”,即是说众生与佛都是在觉中,但是众生迷惑,认为不是。很多大乘经典,如《法华经》,都说众生本来就是佛,但是众生相信六根的境界,都不相信自己是佛。依一切如来本起因地来说,初发心菩萨必定知道苦与无常是六根境界的幻象,必定相信一切本来圆满清净,都在觉中,唯有此事是成佛的正因。他会因此生起智慧来圆照,“圆照”就是依本来圆满的智慧观照这个清净觉相而觉悟,然后才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此处所指出“永断无明”的修法,依靠圆觉自性之智光,还照寂灭清净之心体,所以称作圆照清净觉相。以自性光明一照,则无明顿破,是为永断。在藏密中称此为“子母光明会”,禅宗称作“照见本来面目”,此实成佛之秘诀,顿悟顿证之妙门,如来因地之法行。此经直指一心圆顿之旨,故首揭于此,为一经之宗趣,语义幽深,非浅识可了,所以佛在此特别明示。
【云何无明?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花及第二月。】
什么叫做无明呢?各位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量劫以来,陷入了种种颠倒的知见。就好像一个迷路的人,混淆了东南西北各个方向。众生因为迷失,而误以为地水火风所组成的色身,是自己真正的身体。误以为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在觉性当中落下的影子,是自己真正的心。譬如生了眼疮的人,由于眼睛被挤压,看到虚空中似乎有许多美丽的花朵,看到月亮竟然重叠成了两个。
佛解读众生无明的原因:众生本有法身,原无生死,今因最初一念不觉之无明,迷本来之佛性,起贪嗔痴,造种种业,妄取六道之生死,所以称为“种种颠倒”。然而,虽在往来生死之中,法身湛然不动,故如人迷方,而方实不转。“犹如迷人,四方易处”,犹如迷路的人,认错方向,以东为西,故说四方易处。所以迷者,以背法身,但认四大假合之幻身为己身。“四大”,指地(坚硬的固体)、水(柔软的液体)、风(流动的气体)、火(有温度的能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等六种东西。具有蒙蔽心智的作用,所以叫做“六尘”。妄认攀缘六尘影子,妄想缘虑之心为真心。“譬如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宛如眼睛有毛病的人,误认为空中有花朵和第二个月亮。病目比喻无明,空华比喻妄身,二月比喻妄心,认妄失真,故云颠倒。
《圆觉经》全文共13171字。所用比喻句四十二处,其中佛陀所出四十处,威德自在、净诸业障菩萨各有一处。另外,在偈语中复述的比喻句十处,单出独用的只有“如佛出世”一句。全经有问必答,首尾圆合,文辞华美,妙喻迭出,精彩纷呈,令人称绝。本章答文殊菩萨,佛说五喻,偈语部分重复比喻三处。
【善男子,空实无花,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花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
各位善男子,虚空中其实并没有美丽的花朵,只是病人的虚妄执着罢了。正是因为虚妄执着的缘故,不仅迷惑了虚空本来无所有的自性;而且迷恋于那些看似真实的花朵,以为它们真地从某个地方生了出来。芸芸众生也是如此,由于种种颠倒知见的缘故,便有了虚妄的生死轮回,所以叫做无明。
依据如来藏的教法,没有实在的生死,而是迷惑的人认为有。菩萨了悟生死不可得,不需要出离生死,只要远离迷惑。因为我们的六根所知的一切都不是真实的,所以生死轮回也不是真实的。圆觉妙心,具含世出世间一切诸法,不独如来有之,而一切众生,无不全体具足。
【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如众空花,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各位善男子,这个叫做无明的东西,并非真实的存在。比如我们在梦中见到了某个人,梦没醒的时候,不能说他没有。梦醒了以后,哪里去找这个人呢!就好像前面所说的那些虚空中的花朵一样,当眼疮好了以后,花就消失了。但我们不能说,那些花是从某个确定的地方消失的。为什么呢?因为它们根本就不曾从某个确定的地方诞生过。一切众生也是如此,在本无生灭的圆满觉性当中,因虚妄执着的缘故,见到了种种生灭的假相,所以叫做生死轮回。
没有实在的“无明、众生与轮回”。比如梦中人,在梦中看见种种事物,醒来时知道什么也不可得。所以一切颠倒,迷时似有,觉时犹如昨梦。眼睛有毛病的人看到空中花,眼睛好了就没有了,这些虚妄境界的生与灭,生没有实在的生处,灭了也没有实在的灭处。为什么?因为迷者所见的一切本来就无生。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花,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
各位善男子,如来在因地修行圆觉法门的时候,知道世间的一切都如同病人眼中的空花,于是明白根本就没有生死轮回,也没有一个真实的身体和心灵,在承受生死轮回的痛苦。并不是装作没有,而是在圆满觉性当中本来就没有。那个明明了了能知能觉的,犹如虚空一样无形无相,广大无边。除此之外,如果以为另外还有个虚空,那就又成了疮眼中的空花相。但也不可以认为没有知觉性。有和没有,两边的见解都放下,就叫做随顺清净圆觉。
诸佛因地修行,唯以圆觉自性光明,圆照自心寂灭之体,一念了知身心世界,如空中华,本来不有。则生死当下顿断,以身心本空,实在没有可受生死者。这绝不是经过后天努力造作后才无生,而是本来就无生。就好比是一个患了精神疾病的人,总幻觉自己是一条狗,经过治疗后,发现自己真是一个人。他不是经过治疗后,才由狗变成人,而是本来就是人。认为自己是一条狗,是无明所致。
“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能知道空中的花朵这种智慧乃是由于远离一切杂念而产生的,所以说犹如虚空。如果一个人想获得或者知道如同虚空的真智,便是在虚空中又生出了花朵,因为这么一来,便产生了对立的名相和执著。有了执著,就会产生烦恼和心理负担。圆满的心智虽然没有任何形相,但不可以说它不存在。由上可知:清净圆满的心智非有非无。有与无都放下,不要执著,这样等于你的心朝向清净觉悟的本质。“随顺”是朝向的意思。“净觉随顺”是语法问题,可以理解为“随顺净觉”。
居遁禅师悟道的故事:
龙牙山居遁禅师参禅很久,但自觉收效不大。为了求得明心见性,大彻大悟,他决定去终南山翠微禅师处参禅。在终南山,他诚恳求教,但一月多来,始终未 蒙翠微禅师召见开示。居遁忍无可忍,一天,他竟自走进法堂向翠微禅师问道: “学僧来到禅师的座下参学已经好几个月,为何禅师不开示一法?”翠微禅师听了以后,反问道:“嫌什么?”这一反问,使得居遁不得要领,只好告别,又往德山向宣鉴禅师学法。
居遁在德山的遭遇并不比在终南山好,一连住了几个月,亦不得要领。有一天他鼓起勇气又向宣鉴禅师说:“学人早就耳闻德山的禅师,但是我来这里已好多时日,却得不到禅师的一句佛法。”德山禅师听了以后,也回答道:“嫌什么?”居遁很吃惊,这二位禅师的所答竟不谋而合,可他依然不得要领,不得已,就转往洞山良价禅师处参学。
一日,居遁找到机会,向洞山良价禅师问道:“佛法紧要处,乞师一言。”洞山良价禅师告诉他道:“等洞水逆流的时候再向你说。”意思是说:我们的无明烦恼像水流着,我们要想觉悟,要逆生死之流,回光返照;不能随外缘世俗之见,顺水而流,心外求法。龙牙居遁禅师听了这一句话,当下彻悟,这就是“随顺净觉”之意。
德山习禅的公案:
德山参学龙潭寺习禅。一天深夜,德山随侍在崇信禅师的左右。
崇信对他说:“夜已深了,还不回去吗?”
德山说:“外面太黑了,伸手不见五指。”
崇信说:“你等着,我给你拿一盏灯来。”
崇信说完,转身提来一盏灯,虽然是一盏小灯,可在漆黑的夜里,却显得光亮四射,青石小路在灯光下照得清清楚楚。德山刚要伸手去接,崇信突然“呼”的一声,将灯吹熄,院子里顿时陷入黑暗一片。
此时,德山顿然彻悟,忙向崇信禅师顶礼。
崇信问道:“你看见了什么?”
德山恭敬地说道:“谢谢大师指点,弟子再也不会怀疑天下老和尚的舌头了!”
第二天早晨,崇信升堂说法:“你们当中有一个人,他的牙齿像利剑,嘴巴像血盆,打他一棒,连头也不回一下,将来他会跑到孤峰上去建立我的宗门。”德山禅师开悟后,曾说一偈:“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海。”德山不负众望,后来创立“云门宗”,禅风大盛。
所谓伸手不见五指,只有当心不再关注外在的根尘、烦恼、执著,内在的慧光才可显发。心神内敛,不执著于外在的风云幻象,才可现证清净圆满的实相。
【何以故?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是则名为因地法行。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
为什么呢?因为圆满觉性就是虚空性的缘故,因为它从来就如如不动的缘故,因为如来藏当中根本就没有生起和灭亡,根本就没有知见可以确立的缘故。犹如广大法界的平等性一样,它是究竟圆满并且遍布十方世界的缘故。倘若能够这样观察圆满觉性,就叫做如来因地修行的法门。诸位菩萨们以这样的观察,在大乘佛法当中,就可以发起清净的信心。末法时代的众生,依照这样的方法观察修行,就不会落入偏邪之见。
圆满的心智没有一切妄念,所以没有“有无、相异相同”等对立的名相。圆满的心智的本体虽永恒不变、不生不灭、没有一切杂念,但是它能随著外缘的清净不清净而产生不同的现象和作用。虽然随著外缘而起不同的现象和作用,可是它的本体仍然依旧不变,而且圆满的心智遍布无穷的时空,和一切事物相互融通。
“如来藏”:即一般所称之“佛性”,它具有常住、妙明、不动、周圆与神妙真如之性质。常住是不去不来;不动是不生不灭;妙明是寂而常照;周圆是周遍圆满无所不包;妙真如性是真如能生万法,能生一切妙有之性质。
感觉的生灭去来,原本就是如来藏妙用之性。佛陀讲缘起性空,一切诸法都是“虚妄有”,诸法的体性是“空”,即真如,它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但“无明”会伴真如而生,无明是一种“劳相”,它是昏而不明、“没有道理”的昏昧。真如一昏昧就有了分别,于是产生诸法万有之相。
以真如、无明与阿赖耶识就足以解释本体与现象的关系,之所以又用“如来藏”,《楞伽经》云“开引计我外道故说如来藏”。“计我外道”是妄计有“真我”、“神我”之外道。他们认为有“真我”在轮回、在作主,他们不易接受诸法体性“空”而没有“真我”的观念,释尊为了接引这些人而起用“如来藏”一词。
如来藏类似佛之胎脏,众生皆有佛性(即如来藏),因此皆能成佛。在《楞严经》、《楞伽经》、《大般涅槃经》、《大乘起信论》等诸著作中皆有提及此名相。
在染中的如来藏是一切众生的本源。阿赖耶识与如来藏之区别在于前者含无明,故属“识”,而后者不含无明,故属“智”。
如来藏含藏宇宙一切善、恶、不善不恶诸“种子”,包括由真如所生或由外“返薰”而来者,它亦具阿赖耶识“能藏”等诸功能。当众生除尽一切无明,而转识成智之时,如来藏即称“法身”(或大圆镜智)。
如来藏与无明成为众生之源,类似外道“真我”与业障形成众生,只是外道以为“真我”是不变永存之实体,而如来藏具妙真如的“空”性及“虚妄有”之性质。“空”(超越概念,不可言说)与虚妄缘生的真理,与外道的神我,永久是完全不同的。
外道之大梵、神我皆“自然”生,与妙真如性不同,如来藏体不生灭,众生轮回只是无明而生之虚妄有,这与外道神我参与轮回也不相同。
“见”,我们见到一切尘相都不是真有“因缘”或“自然”生灭,而是如来藏的功用,由如来藏如幻而生。其它的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一切相皆是如此。如来藏体性无生灭,所谓的因缘生灭即是虚妄有无之义。
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大师,于公元527年到达中国,所传的是四卷本的《楞伽经》。至五祖弘忍大师传给六祖惠能大师时,则是以《楞伽经》如来藏思想和《金刚经》般若中观思想作为禅法的依据,《六祖坛经》对此有详尽的阐述。
《六祖坛经》是以中观般若为方法,以如来藏为目标,用般若的空观来破除烦恼的执著,以期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
唐大颠禅师云:达摩云:“宽则遍法界,窄也不容针。”庵虽小含法界。放开大者无外,收来小者无内。藏山于泽,藏舟于壑,藏天下于天下。若从这里会得,万象森罗,情与无情,皆同一体。方信道:满目青山无寸树,极目绿水绝波澜。光明洞耀,照彻十方,譬如千日,放大光明。古人道:“尽大地,是沙门一只眼;尽大地,是个法身王。”
“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菩萨发心,当因此而发,则为真因。众生依此而修,则为正行,故不堕邪见。这一句是对文殊菩萨所问问题的总结。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这时,世尊为了重述一遍所说的法义,以偈颂的形式说道:
【文殊汝当知,一切诸如来。
从于本因地,皆以智慧觉。
了达于无明,知彼如空华,
即能免流转,又如梦中人,
醒时不可得,觉者如虚空。
平等不动转,觉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众幻灭无处。
成道亦无得,本性圆满故。
菩萨于此中,能发菩提心。
末世诸众生,修此免邪见。】
“文殊菩萨你要知道,所有一切三世如来,
自从最初因地修行,都以圆满智慧觉照。
从而了达无明虚妄,知道它像病眼空花,
当下解脱生死流转,又像梦中见到的人,
梦醒之后了不可得,圆满觉性犹如虚空。
空有平等不曾动摇,觉性遍满十方世界。
若能亲证即得成佛,一切幻相无处可灭。
虽成佛道也无所得,本然觉性从来圆满。
诸位菩萨于此法中,能发清净菩提信心。
末法时代有缘众生,依此修行免除邪见。”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