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大乘无量寿肃静清净划一觉经解(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信息来历:中国释教网 作者:黄念祖居士 宣布时刻:2012-05-18 佛说大乘无量寿 肃静清净划一觉经解 (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菩萨戒学生郓城夏莲居集中各译敬分章次 金刚乘三昧耶戒学生黄念祖敬解
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前品三辈往生,首要显往生后之位次,而未广论往生之因行。故于本品增广之,名为往生正因。此两品互作经纬,互相涵摄。盖前品三辈往生者之所行,亦皆是往生正因。本品中所示之正因,其果亦等于前品之三辈。
又本品所示诸因,多契于《观经》之净业。《观经》云:‘生彼国者,当修三福:
一者,孝养怙恃,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三者,发菩提心,笃信因果;读诵大乘,劝举办者。
云云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已往、将来、此刻三世诸佛净颐魅正因。’又曰:‘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多么为三:一者,云端佛学,慈心不杀,其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好事,一日以致七日,即得往生。’《观经》所示,与本品内容,多相相符。
复次阿难:如有善男人、善姑娘,闻此经典,受持、读诵、誊写、扶养,昼夜相续,求生彼刹。发菩提心。持诸禁戒,恪守不犯。饶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与之,令得安乐。忆念西方阿弥陀佛,及彼疆域。是性命终,如佛色相,各种肃静,生宝刹中,速得闻法,永不退转。
上文乃本品之首段。明第一类正因,发心念经,兼受持经戒,自他二利得生。(此文全自《宋译》。)
第一类正因,共有六句:(一)受持本经。(二)求生净土。(三)发菩提心。(四)严持诸戒。(五)饶益有情。(六)忆佛念经。(一)《观经》曰:‘读诵大乘。’《观经约论》云:‘不读大乘则不明佛心。不明佛心,则不契佛智。不契佛智,纵生彼国,不得见佛。’今经首云:‘闻此经典,受持读诵。’此经即此《佛说大乘无量寿肃静清净划一觉经》。此经乃净土第一经,亦中本之《华严》也。又此经乃世尊独留于未来经道灭绝之际,住世百岁,为末后众生留作津济者也。又‘此经’,亦兼指《无量寿经》汉、吴、魏、唐、宋诸译本,及王氏彭氏魏氏诸会节本。但能受持,均是正因。但此会本,独称善本,故持经好事弥胜也。‘昼夜相续’,明勇猛精进,无有中断。(二)‘求生彼刹’,以受持、读诵、誊写、扶养各种好事,回向净土。(三)‘发菩提心’。因‘发菩提心,一贯专念’,乃本经之宗,三辈往生之正轨,故重见于本品也。(四)‘持诸禁戒,恪守不犯’此即《观经》之‘具诸戒行’或‘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盖无戒则同漏器,虽勤念经亦难圆满。(五)‘饶益有情’是菩萨利他行。如《普贤行愿品》曰:‘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是故净业行人,应于众生广行饶益。‘所作善根,悉施与之’。指自作之统统好事与善根,悉皆施与统统众生,令彼离苦得乐。如密教行人。愿己之统统好事,悉施统统众生。众生统统罪苦,悉皆由我代受。(六)忆佛念经。‘忆念西方阿弥陀佛,及彼疆域’。盖念经妙行,众善中王。乃妙中之妙,径中之径。于正因中,发心念经,实为主要。
以上是因,下明其果。因果相随,如身与影。‘是性命终,如佛色相’。其人如佛,真金色身,卅二相;并具各种如佛之好事肃静。‘生宝刹中,速得闻法’。此性命终,色相如佛,并速得闻法。
复次阿难:如有众生欲生彼国,虽不能大精进禅定,尽持经戒,要看成善。所谓一不杀生。二不偷窃。三不淫欲。四不妄言。五不绮语。六不恶口。七不两舌。八不贪。九不嗔。十不痴。如是昼夜思惟,仙人天下阿弥陀佛,各种好事、各种肃静。志心归依,顶礼扶养。是人临终,不惊不怖,心不颠倒。即得往生彼佛疆域。
上第二类正因,个中共三句:(一)修行十善。(二)昼夜念经。(三)志心归依,顶礼扶养。
(一)修行十善。据《法界次第》,十善等于‘止恶’。止前之恶,则不恼于他。行今之善,以利乐统统。(1)不杀生,止前杀生之恶行,当行放生之善。(2)不偷窃,止前盗他财物之恶行,当行布施之善。(3)不淫欲(不邪淫),止前于非妻妾淫欲之恶行,当行敬服之善。(4)不妄言,止前虚言诳他之恶行,当行实语之善。(5)不绮语,止前绮侧乖理之恶语行,当行有义语饶益之善。(6)不恶口,止前恶言加人之恶行,行软语之善。(7)不两舌,止前构斗双方之恶行,当行和合之善。(8)不贪,止前引取无厌之恶行,当行不净观,观诸六尘,皆欺诳不净之观积德。(9)不嗔,止前忿怒之恶行,当行慈忍之善。(10)不痴,(不邪见),止前拨无因果,辟言邪心之恶行。当行正信,归心正道,生伶俐之善心。上之十善,均是世善。《报恩论》曰:‘往往善行,皆可往生。但必经常念经回向,即转世善为净因。故佛说诸经,总兼世善。而此十善业,且特说专经(《十善戒经》)。以净身三,口四,意三诸业,为修持基础也。’
(二)昼夜念经。经云:‘昼夜思惟,仙人天下阿弥陀佛,各种好事,各种肃静。’天亲菩萨《往生论》立‘五念门’:(1)星期门。(2)惊叹门。(3)作愿门。(4)调查门。(5)回向门。论云:‘云何惊叹?口业惊叹,称彼如来名。’又‘彼调查有三种:多么三种?一者调查彼佛疆域肃静好事。二者调查阿弥陀佛肃静好事。三者调查彼诸菩萨肃静好事。’今经所云,正是第四调查门。或兼口念,则兼第二惊叹门。如是调查或惊叹,昼夜相续,故云‘昼夜思想’等等也。
(三)‘志心归依,顶礼扶养’,是第一星期门。论云:‘云何星期?身业星期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故。’又‘归依’即归命。《往生论注》曰:‘故知归命等于星期。然星期可是敬服,不必归命。归命必是星期。若以此推,归命为重。’今经云,归依顶礼,复是志心,更兼扶养,弥显精诚。
《往生论》云:‘若善男人、善姑娘,修五念门行成绩,事实得生安乐疆域,见彼阿弥陀佛。’妙因感果,是故临命终时,蒙佛本愿加威。‘慈悲加祐,令心不乱’。故得‘不惊不怖,心不颠倒’。‘不惊’者,不惶恐失措。‘不怖’者,不畏怖惊骇。‘不颠倒’者,心不错杂,忆佛之正念依然现前。故得往生。本品经文,未言临终见佛,但既得往生则佛肯定来迎。因佛本愿,临终接引。若无佛迎,则凡夫自力不能往生。今不言者,以此品专论因行,故不多涉往生之果境。
若多事物,不能离家,不暇大修斋戒,同心用心清净。有空闲时,规则身心。绝欲去忧。慈心精进。不妥嗔怒、妒忌。不得贪餮悭惜。不得中悔。不得疑心。要当孝敬。至诚忠信。当信佛经语深。当信作善得福。奉持如是等法,不得亏失。思惟熟计,欲得度脱。昼夜常念,愿欲往生阿弥陀佛清净佛国。十日十夜以致一日一夜不绝绝者,寿终皆得往生其国。
上第三类,有二句:一修行世善。二忙里偷闲,正念得生。此类指事物繁多之人。平素暇时甚少,未能大修斋戒。更难于同心用心清净。如是之人当全力积德。并应忙里偷闲,善择机缘,遇缘即修,不使空过,亦定得往生。净宗之妙即在‘不离佛法而行世法,不废世法而证佛法’也。(见《报恩论》)
‘有空闲时’。承上所言,事物繁多,未能身暇心净,大修斋戒。则当善用机缘,遇闲即修。摒除世虑,勇猛专修。此句‘有空闲时’总贯下文,直至‘一日一夜,不绝绝者’。
‘规则身心’,端身正意也。《乱世恶苦品》云:‘汝等能于此世,端身正意,不为众恶,甚为大德。’又《重重诲勉品》曰:‘若曹作善云何第一?当自端心,当自端身,线生齿鼻皆当自端。’是故遇空闲时,首应规则身心也。‘绝欲’者,在此时代绝断男女间之爱欲。‘去忧’,放下凡间郁闷。‘慈心’,与众生乐之心,今此修持是为饶益有情而修也。‘精进’者,勇猛于修善断恶也。《辅行二》曰:‘于法无染曰精,念念趣求曰进。’《华严大疏五》曰:‘全心于法,名之为精。全心务达,目之为进。’盖谓:精者,乃精一其心于佛法也。以此全心,唯以达本为务,是名为进。本者本源也。明自良心,见自天性,是为达本。《大疏》之义较胜。
从‘不妥嗔怒’至‘至诚忠信’,乃第一句,为人乘之世善。‘妒忌’,吃醋他人之盛事。又害贤曰嫉。‘贪餮’。‘餮’者,贪食也。‘悭惜’,《大乘义章》曰:‘怜惜财法称悭。’即耽著于财与法,不能援助利人之心。‘中悔’,信奉不坚,先信后疑,故曰‘中悔’。‘疑心’,狐性多疑,故曰疑心。踌躇不决曰疑。疑念害善根。譬如毒刺。故《万善同归集》云:‘坚信根而拔疑刺。’‘要当孝敬’即《观经》之‘孝养怙恃’。见于彼经三福之首。乃三世诸佛净颐魅正因之一也。‘至诚忠信’。‘诚’者真心,真实无伪也。‘至’者至高无上也。诚之极,故云至诚。‘忠’者,精心勉力,忠于国度。忠孝二字,为凡间美德之本。‘信’,此处指世法,谓真实不欺也。下明第二句,忙中念经。
‘当信佛经语深’。其中‘信’字,指出世法。谓于诸法之实体,三宝之净德,与世出世之善根,深为信乐,使心澄净,是为信。《唯识论》云:‘云作甚信?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又《大乘义章》云:‘于三宝等,净心不疑,名信。’又《俱舍论》云:‘信者,令人澄净。’今闻佛经,并信经语甚深。《大论》曰:‘信为能入。’故能从人乘,而直趋大乘圆门,念经求生也。复信因果不虚。故信‘作善得福’而精进向善。‘奉持如是等法’,指上述诸善法,‘无得亏失’。‘亏失’者,减损也。以上数句经文(从‘当信’至‘亏失’),表从凡间人乘,趋向极乐一乘也。
此下明忙里偷闲,精进念经。‘思想熟计,欲得度脱’,即深思熟计,欲脱存亡也。‘愿欲往生’,舍秽求净,以统统好事,回憧憬生也。‘昼夜常念’‘阿弥陀佛清净佛国’,乃忆佛念经往生正行也。相续十日十夜,一样平常行人所需之功行也。一日一夜,乃多善根者,所需之功行也。但随其善根于十日夜以致一日夜能不绝绝,命终皆得往生。故云‘寿终皆得往生其国’。此第三类正因之行人。其好事逊于前之二类也。
下明各种往生之人,因行各异,但生彼国已,悉是大乘,咸统一类。
行菩萨道,诸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皆具金色三十二相,皆看成佛。欲于何方佛国作佛,从心所愿。随其精进迟早;求道不休,会当得之,不失其所愿也。阿难:以此义利故,无量无数、不行思议、无有等等、无边天下,诸佛如来,皆共传颂无量寿佛全部好事。
‘行菩萨道’。表诸往生者,皆是大乘也。以下,明上述因行之果。因虽千差,其果一味。大乘行人寿终生彼,悉‘皆得阿惟越致’并悉皆紫金色身,具足卅二种大丈夫相。不只身色如佛,且‘皆看成佛’也。诸往生者,愿于何方作佛,莫不随其心愿而得成绩。故云‘从心所愿’也。至于成佛之期,则随行人之‘精进迟早’而异。早日精进则早日成佛,是则划一中之不同也。划一有不同,成佛有迟早也。不同中之划一,则皆当成佛也。故云:‘求道不休,会当得之,不失其所愿也。’盖谓求道之心,精进不休,皆当成佛。决无违失其成佛之本愿者也。
‘佛告阿难’。世尊为唤起会众之重视,故重呼当机阿难之名而告之曰:‘以此义利故’。此处利有二义:一者坚利如金刚,可坏统统而不为统统所坏。二者好处,因此窍门,能惠予统统众生真实之利也。盖谓往生窍门之义理,举体是金刚伶俐,故云利(坚利)也。同时又是大慈悲之流现,普施众生真实毕竟之利。故云利(好处)也。是故无量无数无等边天下诸佛,‘皆共传颂无量寿佛全部好事’。凡夫往生皆不退转,位齐补处菩萨,此乃十方天下之所无,是故十方如来悉共传颂无量寿佛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