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远对出家与在家的区分,就是对“合”与“乖”的理论的自然的延伸。通过这种区分,佛教不但在其独特的行为方式上获得了合法性,而且在地位上也超越了儒家、道家而成为最为究竟、全面的教化。这样,慧远似乎完全解决了三教的同异问题,解决了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冲突问题。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这背后还缺少一个更为根本的理论基础。出家与在家的区分,只是慧远单方面作出的,虽然很巧妙,但并足以支持其三教同源的理论。因此,我们必须发掘慧远提出这种区分的经典依据,笔者认为,慧远是借用了《法华经》所提出的“会三归一”、“开权显实”的理论。
《法华经》是在佛教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一部经典,对中国乃至整个东亚佛教都有巨大的影响,是天台宗教义的根本经典依据。该经所提出的会三归一思想,对大乘佛教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慧远之时,《法华经》共有三个译本,分别是西晋竺法护的译本《正法华经》,后秦鸠摩罗什的译本《妙法莲花经》,此外还有西晋失译的《萨昙分陀利经》。据《高僧传》的记载,慧远在庐山的时候,曾经专门讲解过《法华经》[12],在其与鸠摩罗什的通信问答——《大乘大义章》中,也多次引用了《法华经》,因此《法华经》对慧远佛学思想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其中所提到的会三归一,开权显实等思想,更是成为了慧远融汇三教的理论依据。《正法华经·草药品》云:
世尊普入一切诸议,察于世间见众庶心,所度无极一切分别,皆使决了权慧之事,劝立一切度于彼岸,皆现普智入诸通慧。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其中所有诸药草木,竹芦丛林诸树小大,根本茎节枝叶华实,其色若干种类各异,悉生于地。若在高山岩石之间,丘陵堆阜嵠谷坑坎。时大澍雨润泽普洽,随其种类各各茂盛,叵我低仰莫不得所,雨水一品周遍佛土,各各生长地等无二。[13]
这是《法华经》提出权实关系问题的核心经文。在上述的经文中,佛教的各种法门被比喻为大地之上的草药植物,虽各具特性,然都依地而生。同理,声闻、缘觉、菩萨等教法虽各不相同,但都是以一乘的佛法为依托。之所以会出现教化方式的不同,是因为众生现实的心性各不相同,而佛陀则可以“察于世间,间众庶心。”因此,当以声闻而得度者,就为其说声闻法,当以辟支佛而得度者,就为其说缘觉法。当以大乘而得度的,就为其说菩萨法。但三种法的归趣都是佛法的涅槃之境,因此,并没有实在的三乘,唯有一大乘。这一点在鸠摩罗什所译的《妙法莲花经》中说得更清楚。《妙法莲花经·草药喻品》云:
如来说法,一相一味——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至于一切种智。其有众生闻如来法,若持读诵,如说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觉知。所以者何?唯有如来知此众生种相体性,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以何法得何法。众生住于种种之地,唯有如来如实见之,明了无碍。如彼卉木丛林诸药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如来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佛知是已,观众生心欲而将护之,是故不即为说一切种智。[14]
现实的教法虽有三乘之别,但三乘佛法却是一相、一味,均是趣向一切种智,入于涅槃常寂灭相。所不同的是,声闻等弟子并不知晓自己的去向是究竟的涅槃,还以为获得阿罗汉的果位就是得到了最高的解脱。但这并不是说声闻弟子不能获得究竟涅槃,对于声闻弟子而言,阿罗汉果只是佛陀为了其趣向佛道,而方便安立的一个教化而已,当其根机成熟时,佛陀自然会以授记的形式,证明声闻等弟子的归趣也将是大般涅槃,也会获得一切种智。
将《法华经》的这个理论进一步的延伸,自然就可以扩大一乘佛法的范围,而把世俗的教化也纳入到佛教的义理体系之中。但其中至关重要的问题是,世俗的教化是否是“如来说法”?《正法华经》给出了明确地答案,《正法华经·草药喻品》云:
如来正觉讲说深法,犹如大雨。大圣出现兴在世者,则为一切诸天、人民、阿须伦、鬼神、龙,显示威曜,咸寻来至,皆现在前,为畅大音分别慧义,大师子吼,班宣景模:“吾为如来使,天上天下诸天世人,未度者度,未脱者脱,未安者安,未灭度者令得灭度。于是世及后,世所知而审,为诸通慧皆能普见,度诸度,脱诸脱,安诸安,未灭度者皆令灭度,悉来诣我。[15]
其中,为如来使者的大圣,显然可以引申为世间的明君圣主。这样,不但声闻等教法是如来安立的方便之教,世俗的礼乐教化也成了如来的方便安立,与声闻教法一样,这些世俗的教法虽不是究竟之道,但却是趣向究竟之道的前瞻,它们的归趣都是同一个境界,即究竟的涅槃。慧远正是利用了这个理论,主张儒家与道家的圣人都是佛陀的化现,他们的教化也是佛陀的安立的方便。《沙门不敬王者论》云:
经云,佛有自然神妙之法,化物以权广随所入。或为灵仙、转轮圣帝,或为卿相、国师、道士。若此之伦在所变现,诸王君子,莫知为谁。此所谓合而后乖者也。或有始创大业而功化未就,迹有参差故所受不同。或期功于身后,或显应于当年。圣王即之而成教者,亦不可称算。虽抑引无方,必归涂有会。此所谓乖而后合者也。[16]
这里,慧远更明确地肯定了诸王君子等可能是佛陀的化现,其所传授的教法必然是趣向佛道的。不论是先合而后乖还是先乖而后合,历代圣君的教化与佛教的教义从根本上来说是一致的。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首先,因为儒、道都是佛陀的方便安立,那么和声闻、缘觉一样,儒、道的信奉者最终也会趣向佛道,得一切种智,入大般涅槃。这是三教殊途而同归的道理。另一方面,作为安立的方便——权教,儒、道两家理论虽然也可以入道,但它不能用来衡量作为佛陀直接开示的一乘“实教”,即三教关系中的佛教。因此,慧远才强调出家与在家的分别。认为在家之人要遵循圣王制定的礼乐教化,但出家之人则另有一套规矩。不必依照先王的规则行事。这不是出家人对圣王君主的不尊重,而是因为出家人修行的是佛陀“合内外之教”的直接开示,正如大乘菩萨不必遵循声闻等弟子的戒律,而有自己的菩萨戒一样,出家人也不必遵循世典中的礼仪。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