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佛学移动版

主页 > 修行养生 >

五种修行心态错不得-云端佛学

  释教是个重实践,重自力的宗教。所谓“小我私人用饭小我私人饱,小我私人存亡小我私人了”;在释教的修持中,唯有通过本身的全力才气到达脱节,假如佛陀可以或许让众天生佛,那早在2500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就把众生给度完了,我们何须还沉溺至此。释教的终极方针终得小我私人去实修实证,而非只是终日求佛菩萨保佑加持,而本身又不全力。精进全力的修行当然重要,但其因地的修持心态更为重要,否则事倍功半。志公僧人云:“勇猛精进成怠惰”,汇报了我们若修行走错了路,哪管多精进也是枉用工夫,与怠惰无别,于事无益。所谓“因地不真,果遭迂曲”。以是初发心时,我们务必把一些根基又重要的修行理念成立起来才是。

  存亡心:很多人把佛法当成了常识,或忙于参加很多佛事勾当,把存亡给忘了。

  回首佛陀昔时头发心乃追求脱节,了生脱死;看看当今的凡夫都把存亡题目看的太轻了,觉得棺材里躺的的收?人,殊不知棺材里睡的是死人啊!至临终时才慌,这可骇是晚了些吧。很多释教学生修学佛法时,没把存亡心作育起来,而不知不觉的把佛法当成了常识,只是一味的的说明、归纳、做简表,要否则便参加很多释教勾当,把存亡忘了。存亡心是修行的原动力,若因听了几场弘法会或参加几场法会后,感设法喜布满才来修行,那生怕只是五分钟的热度,由于云云的动力是外来的,故不持久。切莫如一样平常众生,一味接管存亡,任它生灭,不试着超脱,固然口说“存亡坦然”但更相似于对存亡的无可若何。佛陀在他临终时说:统统正念禅定中,念死最为尊贵。能有真切的存亡心黑白常难的,所谓“修行无法门,贵在存亡切”。各人但摸摸自心,一天有花上五分钟的时刻去思索过存亡的题目吗?

  大信念:当今佛子们最可悲的就是学佛不敢信托本身可以成佛

  其二,修行者的大信念是须要的,经云:“信为道源好事母,长养统统诸善根”,僧璨人人说:“信念不二,不二信念”。学佛者应对付成佛做祖有绝对的信念。当今佛子们最可悲的就是学佛不敢信托本身可以成佛,要否则便把成佛推向三大阿僧祗劫的将来,云云未战先败,怎样能打败那阎王老头呢?三大阿僧祗劫相称无央数或无穷大,云云而言众生就算有机遇成佛也好像是空谈。着实评论成佛的时刻对咱们都无多大的意义.由于我们基础不知道本身已修了多久,但可以或许必定得是,我们必定不是现代才开始修,否则各人不会对佛法感乐趣。重要的是我们肯不愿好好动手修,全力以此生有限的生命与生命拼一场,以是切莫一向觉得本身每一世都从零开始,若每世来到这人间都云云以为,云端佛学,那待何时成绩呢?云云释教可就没有但愿了。

  三祖僧璨人人《信念铭》开宗明义“至道无难,唯嫌拣择”,绝大大都的修行者都犯上拣择别离的短处,今天说末法,嫡说颐魅障重,再来即是根器差,云云不行胜数的介面,看看只是为本身不愿实修实证的心态安个隽誉吧!再多个十年、二十年,我们终就原地踏步。中峰国师说“便就如今成佛去,乐邦化主已嫌迟”然则很多凡夫也只满意于化主乐邦的利便,错认利便权巧为毕竟,因此而不求晋升,更不精进的力争如今之成绩,这可谓“辜负己灵”也。

  无上心:一位修行者上求无上之佛果,才是修行者应具的气宇,乐于小法,满意于利便,修行不会前进。

  修行另一个重要的心态是要发无上心,正觉之心或菩提心。昔时六祖人人参访弘忍人人时言“唯求作佛,不求余物”,这种纯真又直接的求法方法对付现今的释教而言怕是既生疏又另类,乃至令人不解的是竟然会有人以为这样的方法是傲慢的。看看此刻的释教学生,学佛多数不敢以“唯求余物、不求作佛”为发心的模范,这然则恰恰与六祖人人的做法颠倒。怪不得我们修行不会前进。对付一位修行者而言,上求无上之佛果,是肯定的,而这才是修行者应具的气宇,只是我们已经乐于小法,满意于利便。

  大乘言“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可是现今的佛子只是终日忙忙 ,说是“下化众生”,不说那是否真正的“下化众生”,但又有谁真正的把“上求佛道”的心作育起来而于中更进一步呢?怕是泥菩萨过江吧!古尊宿云:“学道须是铁汉,着手心头便判,直趣无上菩提,统统长短莫管”。学佛须知果位之次第皆是权巧之利便,是修行位上变幻的城堡,而非真正的宝所,故《法华经》云“十方疆域中,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除佛利便说”。以是咱们不该对无上的佛果感想胆寒,反而应时时作育这样的宇量才是。

  思想心:祖师的语录、法师的开示,终是他人的见解,本身有没有实其着实的体认一番,就只能拾人牙慧,数他人财宝。

  思想之心是正见的基本。在修持佛法时我们不时会打仗很多概念,而我们时常犯的一个短处就是一味的接管,不多思想,不多问。当大都人都以为某个见识是正确的时辰,我们便人云亦云,本身亦不消心省思一番,云云即是迷信而非正信的规范。佛陀与祖师们的微言大意决非外貌,而是需要各人去细细参究、深深的思想,而从中把正确的知见成立起来。一味的接管壹贝偾拾人牙慧,数他人财宝。即使经典、祖师的语录、法师的开示是何等的其实,说得口不择言,这终是他人的见解,本身有没有实其着实的体认一番那才重要。终日论长论短,在他人的言语中讨个理解而不自证是没多大益处的。洞山良介人人曰:“学者恒沙无一悟,过在寻他舌头路;欲得忘形泯踪迹,全力周到虚空步”。多思索、多试探、多自省才是成绩的基石。想想昔时的悉达多太子,不是同心用心的试探与思想这宇宙的真理吗?

  勇猛心:真正的空学生,毫不行以把修行当消遣,有空才全力一点,没空改天再说。无常到时,不管有空没空,忙也去,不忙也得去。

  论云:“至心学道,发大勇猛,决趋菩提”,《永嘉集》又云:“勤求至道,掉臂形命”,修行需要有一股发自心田的勇猛心,一种僵持到底,永不放弃,纵使丧生失命都无怨无悔的心,抱着怕东怕西,担忧这儿、担忧那儿的心态来修行,也可以说是因地不真。做为一位真正的空学生,毫不行以把修行当消遣,有空才全力一点,没空改天再说,这样的心态是要不得的,死期到时,无常杀鬼可不会跟我们论有空没空,忙也去,没空也得去啊!以是假如一位学佛者可以或许深深的感觉到存亡的苦,三界如同火警,世俗无常苦空,那他必然会有一颗勇猛的心。就像释迦昔时的“不成等正觉不起此座”的大勇猛心。而我们也应该有一股这样的宇量。祖师云:“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又云:“除了用饭是杂专心,其他时刻都不杂专心”,这都表现祖师在修行上的行持,后人应该视之为修行成道的表率才是。

  总结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