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国方便面总产量比2004年减少20亿包,但销售额依然坚挺。降低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已成为制面企业的“秘密武器”,不知不觉中,中国方便面正趋向高档化—— 日前,在北京举办的“第七届中国面制品产业大会”上,有消息传出,去年我国方便面总产量约460亿包,销售额为298.4亿元,产量居世界第一。作为世界小麦生产和消费大国,中国的方便面行业以每年转化全国小麦1/10的容量,成为转化小麦的重要行业。与此同时,我国主要品牌方便面的产品质量及食品安全指标均达到国际水平。 然而,看看世界拉面协会中国分会事务局局长孟素荷女士去年披露的数字,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情况。2005年10月,孟素荷指出,截至2004年底,中国方便面总产量为480亿包,销售额达290多亿元,与上年相比,分别上升26%%和34%%。 也就是说,2005年,我国生产的方便面比2004年整整少了20亿包,但销售额基本持平,甚至有所上升! 更有意思的是,虽然少生产20亿包,但专家披露,方便面始终消化我国1/10的小麦。按1包方便面要使用100克面粉计算,20亿包方便面约使用2亿公斤面粉。这2亿公斤面粉则要用更多重量的小麦来磨制。就算对这几亿公斤小麦忽略不计,仅仅是少生产20亿包面却仍能保持同样的销售额,不能不说背后有太多的东西值得探究。 以各种招数降低成本 去年,我国方便面企业纷纷抱怨原料涨价给他们带来的成本压力。就在去年下半年,我国最大的方便面制造商——顶益(开曼群岛)控股有限公司(即康师傅品牌的拥有者)发表声明,去年上半年,公司各经营部门都出现了利润增长,但同时也警告,原材料价格上涨,使该公司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 声明中称:“2005年第三财政季度,原材料成本上涨对利润的侵蚀效果已经开始显现。集团公司整体利润率出现下降,预期下半年成本上涨的压力仍将持续。” 巨头企业利润率下滑,其他企业更可以想见是什么状况。然而,就是在这个大环境下,在减产20亿包、利润率下滑的情况下,销售额却依然坚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莫非2005年多卖了2004年剩下的面,把销售额拉上去了?这个幼稚的假设可以排除。那么,真正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云端佛学,早在2004年,华龙、康师傅等方便面厂商,就采取部分产品“减量不减价”的方式,进行“曲线”涨价。去年初,康师傅将其销量很好的一个拳头品种提价10%%以上。减少克重但不降低价格,已成为方便面厂商广而用之的一个招数,甚至有的企业开始“减量提价”。这不能不说是“减产”却“丰收”的一大原因。 除了提价,不少方便面企业也在节约成本上大动脑筋。 专家表示,方便面可分油炸和非油炸两大类,非油炸企业避开棕榈油涨价的压力,而油炸企业也在节油上采取很多招数。据行业统计,油炸方便面的含油量普遍在 20%%左右,油的成本几乎占到面块成本的一半。现代人饮食结构趋向于低脂肪、高营养并具有良好口感的食品,所以降低方便面的含油率,就等于降低生产成本。于是,不少科研公司应市场要求研发高效节油器。而对制面过程也动了很多脑筋,从添加剂的使用到油温的控制,纷纷向“节省成本”看齐。由于面粉涨价,很多企业又把目光瞄向成本相对低廉的玉米粉,开发出玉米粉方便面,更是以创新大幅节省成本。 以高档化提高附加值 华龙日清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范现国告诉记者,目前,国内的方便面每包出厂价不到0.7元,零售价则在1元以下。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方便面每包的价格应该从现在的不到7元,上升到1.3元的平均水平。因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价格将不再是影响产品销售的最敏感因素。 可以预见,对方便面的口感、风味、营养进行全面改善,提高平均1元左右的价格,市场是完全能够接受的。因此,价格翻番的结果,将使我国方便面的产值也翻番。这样的市场容量,前景是非常可观的。 也就是说,我国方便面的未来发展正趋向高档化。方便面不是紧缺商品,中高档面已经占到很多企业产品结构的50%以上,而面向农村市场的低档面,产量则有所减少。 对于方便面“高档化”的趋势,面商巨头非常有把握。他们认为,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渴望从厨房中解放出来,方便面大有文章可做。通过几个大企业的引导,中国方便面产业将逐步走出价格战的泥潭。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无论是从制面技术,还是调味技术以及提高营养价值方面,方便面都可以越来越接近人们对饮食美味的需求。凡是面馆里能吃到的面,都应该能通过工业化的手段再现。 原来,不知不觉中,减产的方便面通过提高“身价”的方式,赢得更多的销售额。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