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的源起与发展-云端佛学
时间:2016-09-08 15:5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网络 点击:次
豆腐的历史从古串今,多年来一直扮演著平民化价格、贵族般享受的盘中餐角色,是穷人、是帝王、更是所有中国人熟悉的食品。人人都品味过豆腐,因此其之出生年代,绝对值得让我们一探究竟。 豆腐的起源众说纷纭,但最多人认为这是从西汉高祖刘邦之孙--刘安所开始。人称淮南王的刘安,母亲喜好食用黄豆,一日母亲卧病在床,淮南王便命人将黄豆磨成粉,加水熬成汤以便让母亲饮用,但又怕食之无味,因此加了点盐来调味,没想到居然凝结成块,而这也正是豆腐最初雏形的形成。由於刘安是位炼丹家,因此当豆腐雏形产生後,他便与方士们共同试验,经过多次研究之後,终於发现石膏或盐类可使豆乳凝固成豆腐,用以烹调十分可口,从此豆腐也就在民间开始流传。 而一些文献也都出现过刘安的名衔,为豆腐的起源提供了些许有力的背书。南宋朱熹云∶「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王术,安坐获泉布。」并自注说「世传豆腐本淮南王术。」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谷部·豆腐》时记载「豆腐之法,始於汉淮南王刘安。」明叶子奇《草本子·杂制篇》说∶「豆腐,淮南王刘安所作。」明苏雪溪平豆腐诗∶「传得淮南术最佳,皮肤褪尽见精华。一轮磨上流琼液,百沸汤中滚雪花。瓦罐浸来蟾有影,金刀剖破玉无暇。个中滋味谁知得,多在僧家与道家。」王三聘《古今事物考》中道∶「豆腐始於淮南王刘安方士之术也。」清初高士奇在《天禄识馀》中也有「豆腐,淮南王刘安造,又名黎祁」的记载。 而或许有人会认为在唐代以前的书籍都未出现过「豆腐」一词,但在一九六○年河南省密县发掘的打虎亭一号汉墓中所发现的大面积画像就有豆腐作坊图的石刻,而墓的主人正是东汉末期,为汉代已有豆腐的生产提供了充分的证据。 随著时代的不同,豆腐之名亦有多次的更换。古语称大豆为菽,因此在「尔雅」中称豆腐为戎菽;陆游的《建南诗稿》称豆腐为「黎祁」,在《邻曲》中自注云∶「黎祁,蜀人以名豆腐。」而由於「腐」字本有「腐烂、腐朽或腐败」的意思,因此古人多尽可能的将「腐」避免,而有了「来其」、「甘旨」、「无骨肉」等许多别名。据明人王志坚《表异录》、清人《坚瓠集·豆腐》褚人获所载,相传元司业孙大雅嫌豆腐之名不雅,遂改名「菽乳」。而《清异录》中有邑人呼豆腐为小宰羊的记载,而这或许与豆腐在过去是肉品的廉价代替品有很大的关系。 另外也有一个关於豆腐起源的故事是这麽说的。有一家三口,住著一对夫妻与母亲,可惜婆婆待媳妇并不好,连普通的豆浆都不愿让她饮用,一天婆婆要出远门两三日,当婆婆前脚一走,媳妇後脚便开始磨豆子、煮豆浆,但当豆浆正开锅,她满心喜悦的要舀装时,院子里竟传来了脚步声,媳妇害怕是婆婆回来了,见著会挨駡,便赶忙端起整锅刚烧好的豆浆往竈边的罎子倒,出门迎接一看才知是丈夫回来了,於是又喜孜孜的拉著丈夫要进屋喝豆浆,哪知打开坛盖一看,豆浆竟成了雪白的凝固剂;原来罎子以前泡过酸菜,里面还有些酸汤底,因此豆浆倒进去便凝固了,小夫妻俩勉强一尝居然发现这凝固的豆浆味道不错、质嫩味美,於是为他取名「逗夫」,而豆腐也由此而来。估不论豆腐是由这儿开始,或由刘安所创,我们都仍应感谢祖先过往的智慧造就了今日此种富含营养的食品。 豆腐制作技术的外传始於唐朝。在唐朝时,中国与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饮食、宗教、服装等各方面都有交流,而豆腐和酿造食品的制作技术,也随唐代赴日高僧--鉴真和尚之随行人员流传到日本,日本的文献中,「豆腐」文字的出现比起中国约晚了五百年。在一九六三年中国佛教代表团赴日本奈良参加纪念鉴真和尚逝世一千二百周年时,有许多日本豆腐的制品行业参加这个盛会,原因是他们认定中国的鉴真和尚正是日本豆腐业的祖师。现代,豆腐类在日本的料理领域中,其功力之深、运用广泛、吃食之众,几乎要与象徵大和民族饮食文化的剌身--生鱼片和寿司是等量齐观了。 细嫩柔软、洁白如玉、营养丰富、风味清淡、物美价廉的豆腐早在世界各地逐步奠下了根基,在亚洲人民的家庭功能表上,也已占据一席重要地位,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更是少不了豆腐;二千年前的智慧造就了今日这享有大自然充足养分,极富蛋白质的东方食品,其之清淡滋味纵不如其他的浓烈风味香浓,但直至今日又还有谁能完全抗拒这吸取众长、集聚美味的人间珍品! (不详.中国.2005年)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怀孕也可以安心吃素-云端佛学
- 下一篇:吃素为何仍然高血压-云端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