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不著心-云端佛学
时间:2016-09-08 12:58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网络 点击:次
在〈坐禅品〉里,六祖大师告诉我们如何参禅打坐,主要的就是要我们「心无所住」;心无所住,就是不著心。 心如何才能不住著呢?在《维摩经》中,维摩居士告诉舍利弗打坐的要点有三: ◆要不依身:「智者观心,愚者枯坐」,参禅打坐不只是身坐,重要的是用心、观心。 ◆要不依心:打坐虽然要用心,但不能依妄心而动,甚至净心亦不可住著。 ◆不依三界:打坐时,对于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种种好坏,均不可执取。因为心有所染、心有所住、心有所执,不容易和禅定契合。 所以,古德有云:「一念不生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只要我们能心无所住,一念不生,即使黄金也能消化;如果我们的心一直在回忆过去,贪著现境,幻想未来,真是滴水难消。因此,《般若经》中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无住的生活才能任性逍遥,才能随缘放旷。 在《大乘起信论》里,把我们的心分为「真如门」与「生灭门」。所谓「一心开二门」,我们众生与佛本具同一心性,只因无明妄动而生住异灭、迷悟染净之相。我们在生死里流转,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驴腹马胎,六道轮转。这就是心生灭门。要杜绝生死流转,要成佛脱苦,要不生不死,那就要靠心真如门。 如何才能进入心真如门呢?有时候,我们用肯定的入门,肯定自己的信心、真心、悲心、道心,从肯定里依真如门而入。有时候,从否定的方面来入道,所谓否定,例如无四相: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六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六尘:无色、声、香味、触、法,从否定里面无、无、无到最后,「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个真实的世界便能跃然呈现在我们眼前。 因此,我们的心,有时候「即心即佛」,有时候「非心非佛」,要「非心非佛」,才能「即心即佛」;要「即心即佛」,才能「非心非佛」。我们在这个世间上,如果不能与真理契合,所谓「迷时三界有,悟时十方空,欲知成佛处,会是净心中。」参禅不能廓然大悟,即使坐破蒲团,依然迷而又迷。所以,你要知道在那里成佛?心一转即是。 我们的心如果不能进入真如门,不能与自己的真心自性相合的话,即使参禅入定,有的时候也有危险。 在佛经里记载,有五百位仙人,有一次在天空中飞行,忽然听到空中传来天女演奏美妙的乐音,这五百位仙人心一贪著,忽然失去了神足,一一坠地。这个故事说明,即使修禅,即使证悟神通,如果心有染著,还是危险的。 佛陀的首座弟子大迦叶,是一个苦行头陀。有一次听闻屯仑摩甄陀罗王的琴声,他也不安于座,不由自主的跟著琴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当时有人问他:「大迦叶!你是一个长老,又是头陀第一,大家都非常尊重你,你是一个很严肃的人,为甚么你一听到音乐,也会忍不住翩翩起舞呢?」 大迦叶回答说:「我于人天诸欲,心无贪著,我的禅定工夫,确实已对人间、天上的五欲六尘等欲染,不起贪著。现在,屯仑摩甄陀罗王的琴声是智能之声,智能所作的声音等于是法音,因此,我一听,便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所以,心有所住,就表示禅定的功夫还不够。因为,住心容易生起瞋恨、贪欲、愚痴之心。住心就是心随境转,甚么样的境界,你的心就跟著境界转动。我们要想参禅,最要紧的是把握自己的心,让它不妄动,能自我安住,不要在外境上住心,这是非常重要的工夫。 宋朝的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二人,他们对参禅都曾下过相当的工夫,对禅定也有很深的体悟。 有一次,兄弟二人应朋友之请,去参加宴会。在宴会里,歌舞饮酒,种种的欢乐。哥哥程颢随缘放旷,跟著大家饮酒谈笑,唱歌跳舞。弟弟程颐看在眼里,认为自己是有道德的学者,怎么能随波逐流,跟这些俗人歌舞同欢?于是就像老僧入定,眼观鼻,鼻观心,道貌岸然的不苟言笑,一直到曲终人散。 第二天,弟弟终于忍不住对哥哥抗议: 「我们是规矩的学者,怎么可以随顺流俗,与俗人放浪形骸,酒肉歌舞?」 哥哥叹了一口气说:「弟弟!你好辛苦喔!昨天的歌舞不是早就过去了吗?你怎么到今天还把它摆在心上呢?」 哥哥虽然眼观歌舞,但心如「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弟弟虽然身不歌舞,言绝俗论,心中的葛藤却纠缠不休,反而障碍了道的清明。 过去,也是在一个歌舞同欢的场合里,有一个修行人,面对种种的节目表演,他始终紧闭双眼,看也不看。节目表演一半,有人来收取观赏费,一个人一百块钱,这个修道者说:「我没有看啊!我何必要给钱啊!」 收费的人说:「你怎么没有看?你坐在这里,不是在看吗?」 他说:「我眼睛闭起来的呀!我没有看啊!」 「喔!你没有用眼睛看,你用心看,那费用要加倍。」 这是甚么意思?眼不看,心贪著,这也是不行的。 有名的一休禅师,有一天和徒弟出外教化,途经一条大河,水势汹汹。岸旁有一位女子裹足不前,一休禅师很慈悲的把这位女子揹负过河。事后禅师就忘记了这件事,但是徒弟却始终罣碍在心里。有一天,实在忍耐不住,于是向师父质问:「师父!你平常教诲我们要远离女色,但是几个月前,师父却亲自揹负一名美丽的小姐过河,这是甚么道理呢?」 一休禅师一听,桌子一拍,他说:「唉呀!徒弟呀!你太辛苦了。我只不过把那名女子从河的这边揹到对岸的那边,不是早就放下来了吗?你怎么把那位女子揹在心上揹了三个月呢?你太辛苦、太辛苦了!」 心有贪著,不能入禅,不能入定。过去,有一位郁多罗伽仙人,他本来想到一个树林里去参禅,但是树林里每天都有鸟叫声吱吱喳喳,他嫌烦,于是改到水边去参禅,但是水里也有很多的鱼在跳跃戏水,也有很多的声音,他又生起瞋恨心。他恨鸟叫,几乎要把树林砍伐净尽;他恨水里的鱼不停跳跃,于是就发了个誓愿:将来有一天,我一定要把你们这许多鸟、鱼统统都抓住。由于这个境界影响了他的心,使心有所著。因此,后来这个郁多罗伽仙人虽因禅定而得到了人天果报,但是当他天福享尽的时候,由于他的恶愿,后来下堕,沦为臭鼬。 所以,心有时候是不可靠的,因为,心有分别,心有妄念,心有爱瞋。我们要把妄心转为真心,才能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有一首偈语说:「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另有一首偈语说:「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若要求佛但求心,知透心性心是佛。」所以,即心即佛。但是,即使「即心即佛」,也不能著心,你一著心,那就是分别心,那就是凡夫的心,能够不著心,当下即是佛心,即是禅心! |
- 上一篇:如何知心如幻-云端佛学
- 下一篇:吃芒果不吐芒果皮有益心脏健康-云端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