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心通有各种差异,假如是已经证道的贤人,好比澍庵,(清代高僧,扬州人,云端佛学,幼年出家,性格狂放不守戒,被住持斥责,刻意潜心修持。闭关三年后出关,判若两人,为人礼让,无人能测度他证得的地步。一次,他在茶楼品茗,邻座的人在争论佛经,澍庵笑着说,你们都差池。说着,他一面背经文,一面作表明,满座皆惊。任何书本,他没看过的都能背诵,人们称他为圣僧。)
澍庵从来没有读过书,然而不管别人问他什么书,都能背得清清晰楚,一字不错。缘故起因在那边?澍庵惑业断尽,彻底放下情执,心地清净如同明镜,没有人问的时辰,心中一个字也没有。倘如有人问的是那人本身曾经读过的书,时刻长忘了,然而他的八识田中,已留有这些词句的影子,因为无明障碍,掩饰自性,以是他本人一点没感受;澍庵有他心通,能在对方心识的影子中,看得明大白白,以是问什么答什么,一点不会错。纵然问的人确实从未见过那本书,澍庵也能从其他见过那本书的人的心识中看到,然后为来者背诵。这就是把他人的心识作为本身的心用,不是他的内心真能记着这么多经书。凡夫不大白,认为很是怪异,着实是颐魅障消尽,伶俐圆朗才气做到的。
《宋高僧传》记实高僧缄到王处厚家,王处厚正在很自得地读文章。问他读什么,王处厚说:“这是我考中进士所写的文章。”缄僧人不信,问:“测验的时辰那么求助,你哪能写得这么从容整齐?”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一本册子问:“这是你写的吗?”王处厚一看,正是本身当初测验时写的原稿,于是欠盛意思地表明:“我此刻看的是其后批改过的稿子。”缄僧人说:“我就知道这不是你的原稿。”
王处厚内心抑郁:“师父口袋里怎么会有我的文章呢?”缄僧人隐秘地一笑:“我非但有这一篇,从你念书以来写的全部笔墨,包罗信手涂鸦的,我口袋里全都有。”王处厚吓得不轻,不敢再问下去了。澍庵有他心通,但还没表现神通;缄僧人不单有他心通,尚有大神通,能把对方心识中所展现的书,现出形象来给对方看,并不是真的在本身口袋里放了那么多对象。
《印光法师文钞增广卷一-复永嘉某居士书四》
《释门法戒录译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