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代释教徒的条记、感到录一类的笔墨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空学生通过信、愿、行的全力,感到道交而得以全愈的古迹。这些都声名白虔敬修学佛法,简直可以或许起到治病的浸染。由于佛法对疾病的治疗首要依赖:一是诸佛菩萨的加持力,二是小我私人的菩提心、信念、悲心和愿心等;三是小我私人如实凭证佛法的要求,共同医疗保健要领对身心各方面举办治疗调解。可是,要具备这些前提毫不轻易,首要看我们是否可以或许真正做到身心清净,这样才气到达自我调解的结果。尚有小我私人真正地笃信因果,如法怨恨,深刻领略修诸善行、念经消业的原理,具备健壮的信念,这些都是佛法施展治疗浸染的须要前提。差异的人因为前提的差别,念经持咒的结果也许就会纷歧样。不外,一个空学生或修行人,假如然正对佛法生起清净的信、愿、行,天然必然会获得诸佛菩萨的护佑,得到不行思议的平安与安乐。
五、在病苦中修行、反省
更重要的是,佛陀辅导我们要在病苦之中反省及体悟人生:我们抱病了,假如能在病的疾苦中深刻地体察有限生命的苦、空、无常与无我,从而深入地信解「四圣谛」(苦、集、灭、道),病又岂会是苦呢?(所谓「比丘常带三分病」,出家人更要以病苦为作为修行的作业。)假如我们的亲人得了重病、得了绝症,我们大大国都市有亲自痛楚的感觉,城市发生甘愿是我抱病,甘愿我死来取代他死的动机。这个动机,我们假如把它扩大到法界的众生,岂不是最好的慈气馁吗?假如在病痛中,我们能由于抱病的相关,抛开统统平常看不开、想不通、放不下、掉不掉的对象,真正回到生命的本质,找到本身真正的生命,见到生命的原来的脸孔,这病又生得何其值得呢?
再者,若以因果报应来说,假如这病是我们过归天所造的恶业所引起的,那么此刻以此病痛来送还宿业;负债还钱,岂不很公平吗?我们又烦恼什么、哀愁什么?假如我们过归天的怨亲借主,由于我们的病痛,可以使他们的瞋恨得以止息,并且我们通事怨恨颐魅障,念经回向给他们,这莫非不是对他们最好的超度吗?
六.观病本空
佛法看待疾病的立场,最基础的处所,就是要我们深察其无常性空,观疾病本无自性,本无病相可得,而安之若素,处之泰然。虽然,这是一样平常人难以做到的。
在《维摩诘经.问疾品》中,记实了维摩居士为文殊菩萨报告抱病菩萨应怎样调伏染病生理,及怎样观病本空的教法。个中的说明异常深刻透彻:
「有疾菩萨应作是念:『今我此病,皆从宿世贪图颠倒诸烦恼生,无有实法,谁受病者!以是者何?四大合故,化名为身;四大无主,身亦无我;又此病起,皆由着我。是故于我,不该生着。』……何谓病本?谓有攀登,从有攀登,则为病本。何所攀登?谓之三界。云何断攀登?以无所得,若无所得,则无攀登。何谓无所得?谓离二见。何谓二见?谓内见外见,云端佛学,是无所得。文殊师利!是为有疾菩萨调伏其心,为断老病死苦,是菩萨菩提。……虽身有疾,常在存亡,饶益统统,而不厌倦,是名利便。又复观身,身不离病,病不离身,是病是身,非新非故,是名为慧;设身有疾,而不永灭,是名利便。……菩萨不妥住于调伏、不调伏心,离此二法,是菩萨行。」
假如病的自性是无常的、是空的,而病苦只不外是我们幻有的身材暂且的感觉,那么我们又何须去诉苦与执着?病着实是生掷中肯定的进程,我们知道本身真实的生命(法身慧命)是从来不会病的(亦不会死的);病只是我们的烦恼执着罢了。病的自己已经很疾苦了,我们又何须再拿对病苦的诉苦来熬煎本身和亲人?我们要知道,生命是通于已往、此刻、将来三世的,只要我们笃信佛法的不行思议,只要我们笃信诸佛菩萨的悲心愿力不行思议,而这个身材不是永恒的,这个病苦更是暂且的,那又有什么忍受不了?假如寿缘已尽,非得一死,唯求身后能往生西方仙人天下,可能下世再生而为人,还要信佛、学佛、还要修行、还要度众生、还要维护处死。这不也很好吗?
七、 以病苦为良药
以是,元末明初的妙叶法师在其所著《宝王三昧念经直指》中立「十不求行」(一、身不求无病,二、处世不求无难,三、究心不求无障,四、立行不求无魔,五、找事不求易成,六、友好不求益我,七、于人不求顺适,八、施德不求望报,九、见利不求沾分,十、被抑不求阐明),个中,第一条等于「念身不求无病」:「身无病则贪欲乃生,贪欲生必破戒退道;知病性空病不能恼,以病苦为良药。」修行人以病苦为动手韶光,要知病性空而病不能恼,要用无所得的般若正智去调查生命的实相,以无舍无得的宽广胸怀,不为病忧、不为病累,到达「病而不病」的地步。
释教正是教人通过这样的「中道」正观,真彻体悟生命的实相,云云方能从基础上逾越疾病带来的疾苦,扫除疾病对我们的威胁与约束,从而克服疾病,安康自安,无惧衰亡。
八、菩萨见众抱病苦而起大悲愿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