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敬居士 俗名李敬瑜,字,省黙。1973年5月出生,汉族,黑龙江桦南人。大学本科,副教授。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音乐系。大连民族学院附属艺术学校声乐教研室主任,辽宁民族艺术学校音乐教研室主任,大连弘大文化艺术发展中心主任。系中国佛教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会员,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学会会员,中国轻音乐学会会员,中国演出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生活报》社通讯员,北京经纪人协会会员,辽宁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大连市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学院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声乐专业高级考官。
观赏《佛像典藏》得到心灵启示
早期的佛教艺术,基本上遵从了印度无佛像的传统,因此,将佛陀以画像呈现的佛像艺术在公元1世纪前后才出现,持续至今。然而目前,我国的佛教经书大多数都还是只有文字的,内中带有佛像绘画的,可以说是屈指可数。现今,一部《佛像典藏》填补了佛教大藏经上缺少佛像的空白。它是自佛教传入我国以来,首部系统编纂佛教造像艺术的精选集,生动地表现了众多佛学典故和佛像宝藏,再现了我国佛像绘画艺术的魅力与真谛。对于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利益众生,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佛像典藏》中一幅庄严的“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画像映入眼帘,画者精工细作的笔法是传神要点,观者驻足认真地欣赏。在一幅幅工笔重彩的观音、罗汉像中,间或包含着山水、花鸟、走兽等人间景象,内容惟妙惟肖。
佛像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观礼佛像,可以使人感悟佛道。佛像绘画则是感化心灵的艺术,清净的佛像总给人以神圣庄严感,对人有一见生情的吸引力,可以启迪人的悟性,能在无形中发挥祛恶扬善的功德。通过观赏《佛像典藏》中的每幅工笔重彩画作,给佛法修学者带来至高无上的心得体会,更会给人以启示:
“人与大自然有心灵交感的喜悦,大自然的清净、大自然的宁静,这美妙之精神感受与体验,使人无形中放下一切,是真享受。”
“人们因欲而累积身口意之罪,即死后沦入煎熬痛苦。爱欲如暗箭(内心的暗箭),贪婪嗔恨愚痴我慢好比四枝毒箭,会引发世人多种可怕的疾病。”
妙敬居士对佛法的这些领悟,其中也传达出了他在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修行。看到佛像绘画作品中,一笔笔,彰显的是正知正见;一层层,凝结的是顶礼赞叹。欣赏这些佛像绘画作品,艺术家的清净之心跃然纸上;品读这些佛法修学心得,观者得到的不仅是一次艺术的陶冶,也是一次心灵的净化。《佛像典藏》可以帮助佛教修行者更好地、更真实地理解佛经和佛理。对于未入佛门或初入佛门的人来讲,《佛像典藏》中清净、庄严的佛像和通俗易懂、言简意赅、浓缩佛经精华的“佛法修学心得”,大大地降低了广大信众了解佛学、研修佛学的门坎,为其打开了方便之门,帮助其更快地懂得佛法的精髓。
教书育人,传承佛教文化艺术
妙敬居士2010年腊月初八皈依佛门,发愿将此身心奉献于佛陀;此后,潜心于佛法,广行菩萨道。曾记得夏荆山老居士常说过的一句话“愚者多烦恼,智者常欢喜”,而就是这句名言常常会给人们以一颗欢喜感恩之心,笑迎生活中的一切境缘,动静皆具慈悲,语默无非教化,这正是若水般智者给我的启迪。
他出身于教育世家。1973年出生于黑龙江桦南,从小学习音乐,高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大学毕业后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特别是在艺术教育方面,积累了大量的艺术底蕴。为了力求在声乐教学上有所新的发展和突破,不断拜师学艺提高专业技能,本着求知成才建功,拼搏进取育人的宗旨。在声乐表演艺术发展和教学上取得优异的成绩。所培养的学生分别考入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国家级、省级重点艺术院校。曾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也分别在国家级,省市级的学术专刊中获奖。2002年12月在东北师范大学学报音乐教育专刊中发表了《呼吸在演唱及教学中的基本运用》,该论文荣获全国社科学报“双十佳”学术论文。2003年9月被大连民族学院评为优秀教师。在声乐专业考级中,成果显著。2007年10月被中国音乐学院评为全国声乐考级优秀指导教师。2008年8月在全国青少年艺术风采电视选拔活动中荣获全国总决赛区优秀指导教师。2009年6月在辽宁省中等职业艺术教育教学活动中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他虽然身为教育学者,又担任了众多的社会职务,但他并没有离开过教学第一线,一直担负着繁重的教学任务。遇到有时因开会和其他活动耽误了教学,他会用最诚心、耐心、爱心的教学态度设法抽空把课程给补回来。他桃李满天下,随着他名望的不断提高,前来向他求教的学生越来越多,对此他总是耐心辅导,诲人不倦。
一首好的音乐作品要有生活和艺术感染力,更要有发展和创新。在工作之余,他在音乐创作上也颇有专长,写了大量的艺术歌曲作品。其中为军旅题材创作的歌曲作品有《封封家书寄深情》、《光荣的十八团》、《哨卡之歌》、《总有一天》、《丹心铸军魂》等作品,分别在解放军文化艺术报刊中发表并荣获奖励。 为情感题材创作的歌曲作品有《生日的祝福》、《我们》、《小草的歌》、《梦回草原》、《人民百货为人民》、《蓝色的大连,蓝色的爱》等作品,也分别受到文艺界专家的好评和赞誉。 同时他的音乐作品也受到了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国家著名词作家邬大为教授的高度评价。
佛教音乐起源于印度吠陀时期,佛陀根据其中记述梨俱吠陀歌咏方法之娑摩吠陀而制定伽陀,伽陀即指偈颂,方便宏扬佛法。佛教音乐被称为梵音,又名梵呗。早在隋唐,梵呗随着佛教的兴盛传播,另一方面,梵呗演化音乐艺术的“佛曲”也在宫廷和民间盛行,现在人们把“梵呗”和“佛曲”统称之为佛教音乐(范畴)。 随着佛教的传播,民间吟唱赞偈甚为流行。佛教中涌现了一些有民族文化和艺术修养的僧人和俗家弟子,为中国佛教音乐创作、传播,提供了有利的场所和条件。这一时期,各地佛教音乐在创作中,又因方言、地方音乐和风俗习惯的不同而风格各异。中国佛教寺院和信众在举行宗教仪式时所用的音乐。音乐有“供养”、“颂佛”作用。《法华经·方便品》云:“歌呗颂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佛教音乐对于中国民间说唱音乐、音韵学以及乐律、音阶和字谱学的发展,均有重要影响。另外,崇奉佛教的音乐家和民间音乐艺人,还创作过不少宣传佛家思想的非宗教仪式所用的声乐作品和器乐作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