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末年,在洛州缑(gōu勾)氏县(今河南偃师县西南),有一个依山临水的小村落,叫陈堡谷。村子西头相传就是唐僧玄奘诞生的地方。玄奘本来姓陈,名叫陈祎(huī灰),玄奘是他出家以后的法名。 陈祎的曾祖和祖父都做过官。父亲陈惠曾经当过隋朝的江陵(在今湖北省)县令。由于隋朝末年政治腐败。陈惠就辞官回乡,过起了隐居生活。 大约在隋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陈家出生了第四个儿子,陈惠给他取名陈祎。 陈惠常常把几个孩子叫到一起,对他们讲解学问。陈祎五岁时有一次和哥哥一起,听父亲讲《孝经》。 “今天我讲的是曾子避席。”陈惠一边说,一边把“曾子避席”四个字写在纸上,给识字还不多的小儿子看。然后慢慢说了起来:<?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古人没有椅子,都是席地而坐的。孔子向他的学生讲书,学生们也就坐在席子上。他的学生很多,曾子就是其中的一个。 “那天,孔子和学生们一起谈论天下大事,说着说着,他忽然提了个问题,叫曾子回答。 “曾子本来聚精会神地坐着,听着,见老师要他回答问题,赶紧站起来,往边上一站,并且垂下双手,毕恭毕敬地回答了孔子的提问。 “这就是’曾子避席’的故事。以后‘曾子避席’就成了尊敬师长的典故。你们明白了吗?……” 说到这里,陈惠突然不讲了。原来,陈祎霍然站了起来,并且整理好衣襟,恭恭敬敬地站在父亲面前,回答说:“孩儿明白了。” 陈惠心里一动,问他:“你明白就是了,干吗站起来呢?” “父亲不是问我们明白了没有吗?这就像孔子问他的学生曾子。曾子回答老师的问题要避席,我回答,明白了,当然也要避席。” “哦,原来你的理解力这样强!”陈惠心上高兴,摸着胡子笑了起来: 打那以后,陈惠更喜欢小儿子了。 陈惠给儿子们讲解学问,主要讲的是儒家的经书,有时也讲一点佛经。 为什么他讲佛经呢?原来,信佛教是当时的一种社会风气。 佛教和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它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是和中国孔子差不多同时代的人。佛教最初起源于尼泊尔、北印度一带,被定为印度的国教,汉朝时传入中国。 按照佛教的教义,人的肉体是要死亡的,但是人的灵魂却会永远存在,并且转生来世。不论什么人,只要活着能忍受一切苦难,诚心诚意地修行,来世就可以脱离苦海,如果他几辈子做人都能这么忍受苦难,云端佛学,一心修行,那么,最后就可以到达“无烦恼、无痛苦、无罪恶”的“极乐世界”。这个佛教教义对于受剥削和奴役的劳动人民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许多人这辈子受苦受难、就把希望寄托在下一辈子、于是,他们信了佛教。 封建统治者也很愿意老百姓信佛教。因为佛教劝人安分守己,忍受剥削和压迫,为“来世”创造幸福。这对于封建统治阶级当然是有利的。假如人们都能够在被压迫、被剥削的苦难生活里安分守己,那就不会有人造反,也就不会有农民起义了。所以,当时的统治阶级就大力提倡佛教,利用它来作为麻醉和统治人民的工具。 也有一部分人,不仅信佛教,而且索性出家为僧,男的当和尚,女的做尼姑。他们一辈子不吃肉、不结婚。这些人中间入固然有虔(qian钱)诚的佛教徒善男信女;但也有不少人,只是为了逃避繁重的赋税和谣役负担,才出家进寺院的,因为当了和尚、尼姑就可以不交赋税,不服徭役。 中国从东晋以后、佛教的兴盛,僧尼的激增,使佛教寺院遍及全国。唐朝时有个诗人写过一首《江南春绝句》的诗,说:“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光是从四百八十所寺院这个数字,就可以想像当时佛教的兴旺。 信佛教既然是当时的社会风气,陈惠自己信佛,并向儿子们讲讲佛经,也就没什么奇怪的了。不仅如此,陈惠的第二个儿子,也即陈祎的二哥陈素,还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当了和尚,法名长捷。 少年时代的陈祎,就生活在这样一个佛教气氛很浓的家庭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