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人生之九---寻找生命中的贵人(一)-云端佛学
时间:2016-09-08 12:11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网络 点击:
次
般若文海,佛经、古大德著作、佛教文集、精华集、法师开示、念佛感应、因果报应等,一部适合现代人阅读的佛教文集。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同学:
学习佛法我们常常要谈到行菩萨道。菩萨走的路呢,菩萨走的路同我们一般人走的路有什么区别呢?菩萨所走的路名为菩提道。我们学习佛法,目的呢,为了要成佛。菩萨修行、发心、行菩萨道,其目的也是为了要成佛。那么,我们要学佛、成佛,首先呢,要学当菩萨,就是菩萨怎么做的,我们也跟着怎么做。菩萨怎么修行的,我们也跟着怎么修行。菩萨发菩提心,我们也跟着发菩提心。菩提心不好发,菩萨道也不好修,就是因为不好学、不好修、不好发心。所以呢,我们要慢慢学、慢慢修,慢慢学发心。一点一滴去学,一步一个脚印去学,一天一天去学。所以到佛门里面来,我们学习佛法,就是要学习这些内容。常常谈到嘛,如理修行,根据佛的道理,佛陀告诉我们的道理去修行,而不仅仅是我们自己所理解的道理。根据我们自己所理解的道理来修行,困难会很多,问题也很多。因为我们自己对佛教道理的体会还不够,很肤浅,甚至呢,常常还会有偏差,有错误。那么只有根据佛陀告诉我们的道理才是正确的、圆满的。过去在西藏的时候,大家都知道,同时阿底峡尊者非常了不起,那么他在西藏成就很高。当时的菩提光迎请阿底峡尊者去的时候,就希望说能够有一个很好的、很系统、很完整的佛法来利益西藏那个地方的众生。那么当时呢,阿底峡尊者就作了《菩提道炬论》。
那么这部论就是告诉人们如何来修行,如何来学行菩萨道,这样子的一些道理。那么为什么那个时候这部论典在西藏影响那么大?其原因就是当时的西藏经过了灭佛——郎达玛灭佛。在这个灭佛的这个过程当中,差不多有整百年的时间没有出家人、也没有佛经、没有佛像,那么只有少数的人还俗了,少数的居士他们口口相传,口口相传更多的都是传授一些的咒语,因为咒语呢比较简短。那么西藏那个时候发生郎达玛灭佛的时候,差不多等于我们唐朝的唐武灭佛的时候,时间部分,先后也就差不多同一个时期。那么汉地我们发生的这种唐武灭佛,之后禅宗很盛行。其原因也就是因为很多经典被消灭了,出家人、居士们看不到佛经,所以呢在山里面只有打坐。那么在藏地呢,他们也是一样,很多佛教徒看不到佛经,所以呢天天呢念咒。但是因为在念咒的过程当中又掺杂了很多不是佛教的一些内容,加进去了。所以,阿底峡尊者到的时候他作了这个论来校正当时西藏佛教的很多的问题。那么阿底峡尊者自己的一生也是非常注重修行,注重这种显教佛法的弘扬。比如这部论,刚才我跟大家谈到的《道炬论》,那么就是很好的一部论典。那么,我们对菩萨道的修行,那么其目的呢,就是为了要破除我们内在的烦恼、内心的烦恼。内心的烦恼怎么来破呢?只有靠智慧。那么如何来认识增长我们的智慧?就需要学习佛法。
那么佛法怎么学呢?一个方面根据经律论这些文字来学。那我们学习经律论的经文、文字,目的呢,就为了要领会经律论、经文里面的意思、内涵。但是我们的基础条件不太够,那怎么办呢?就需要跟善知识、跟出家的法师们学习。那出家的法师因为学得时间比较久、比较长,对经文的体会比较深刻,所以呢,理解起来比较能够准确一点,能够比较深刻一点。那如果我们刚刚自己开始学的时候,我们理解的,就是会比较容易不够。所以我们在庙里头,有时候听到学佛比较久的法师也好啊,我们同行善友也好,他们讲的话很简单,但是呢意思呢很深刻。为什么话很简单意思很深刻?因为此时此刻,这句话对你来讲很有用、很有帮助。那么不是说,去说一些跟你自己当下的问题不相干的话。那么如果我们讲的话,同你眼前的实际情况不相干的话,那么这个简单的话,也就变成很简单,甚至呢很没有意义。反过来说,如果能够用很简单的语言,然后呢来表达佛法的内涵,这样子的话,我们就比较容易领会了。也就是佛法在日常生活当中,语言、文字都是载道的工具。
那么在现在呢,更是如此,云端佛学,语言非常的丰富。那我们也需要借助这些语言、文字来传授佛法、弘扬佛法。那么透过这个语言的文字,我们能够达到心灵交流的目的。大家才能够体会出家法师内心对佛法体会的一种境界、一种感受、一种智慧。如果没有透过语言,那我们刚刚开始学的人,就很难学习。所以我们来到寺庙里边,一个方面要跟出家的法师学、同行善友学,一个方面要根据经论学,都是不可以偏废的。学的目的呢,就是为了要破除我们内在的无明烦恼,增长我们的智慧,增长内在戒、定、慧的功夫。24:27寺庙里边,常常我们要做一些日常性的工作。比如大家在这里当义工、做清洁 卫生的这样子的一些工作。但是我们在寺庙里边清扫卫生,不同于街上那些清洁工、那些扫马路的人。扫马路的人,他仅仅是在乎工点多少钱,或者说给你承包了一个路段,每天时间到要把垃圾扫清除,他是一个这样子的意义。他的目的也就是为了要得到工钱而已。
那我们寺庙里边来清扫垃圾,那么这个垃圾是外在的垃圾,更主要的是,我们透过清扫外在的垃圾,来达到清扫我们内心的垃圾,内心无明尘垢的目的。那我们内心无明尘垢就是种种的烦恼、种种的我爱执着,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贪着。比如我们很主观,我们对世间上面的很多的事情,很迷惑、很留恋、很贪着,非常非常的有兴趣等等,那么这些都是执着的一种表现。那我们学习佛法的人,就是要不断不断来解除这些执着、这些困扰。为什么我们会有那么多的痛苦呢?就是因为我们那么多的执着、想不开、放不下,所追求的都是一个同世间的我有关系的,那么这样子的一些境界,这样子的一些事情。那么这些事情、这些境界都是世间法,都是生死轮回的一些现象而已。比如我们今天虽然获得了人身,那么这个人身的获得,是因为我们过去造了得到人身的业,所以能够感到这样子一个果报身。那我们已经得到了这样子的一个果报身,名为人。28:20那么一生当中做人,如何来做人,做一个什么样子的人才是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那我们怎么去做,才能够成为一个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人。我们什么时候去做,什么时候开始做,那么这些问题就是非常重要的。大部分的人都是无可奈何的状态,看到别人怎么过,我自己也就怎么过;看到过去的人怎么过,那我们也跟着怎么过;看到社会上面时髦的人怎么过,我们也跟着怎么过。
那我们学习佛法的人就不同了,他必须去要跟,最有成就的人,最有作为的人,最有智慧的人,作为自己做人的标准,做人的、学习模仿的对象。反过来说,我们要以怎么样子的一种人作为我们自己的一生一世学习的目标、追随的目标,这是很重要的。那么我们要以什么人作为自己学习的模样和追随的目标?前提呢,我们自己应该要了解和认识到,在世间上面什么人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什么人。那么因为你的生活不同,可能答案也会有一千种一万种。如果是对一个佛教徒来讲,那么出家人就是最重要的。那我们佛教徒,目的呢?就是为了要学习佛法,为了要成佛,那么这是我们的目标。出家人是照佛法去实践的人,一生一世,整个身心完全来实践佛法。那么出家人对我们来讲就是最重要的人。所以我们要去皈依了,如果我们不去皈依的话,我们就不容易学到佛法。那我们皈依以后呢,出家的法师对我们来讲就是我们的贵人,对我们最有作用的人。那么我们皈依了,以出家的法师、以僧团作为我们学习、追随的榜样和目标。
那么下面呢,就要看出家的法师怎么做,那我们也跟着怎么做;出家的法师告诉我们怎么做,那我们就怎么去做。那我们学习佛法,时时刻刻都是不能离开佛法。也就是要时时刻刻用佛法来净化我们自己的内心,以佛法来指导我们自己的身、语、意的造作。就是说我们内心当中有了佛法,才是真正的我们学到了佛法。如果我们内心当中没有佛法,日常生活当中的所作所为,不能体现佛法,跟佛法不相干,那么我们就是没有学到佛法。那么这是很重要的,很重要的。所以呢,我们就是要当下,此时此刻,发了心、发了愿,要去理解,怎么样子才是真正的佛法,我自己应该要去怎么学习,怎么行持,才能够把佛法学的越来越好。那我们自己一天一天学的越来越好,一天一天在进步,自然而然我们今生今世的成就就会很高,进步就会很大。后生后世呢,我们的果报,我们的暇满就会更好、更殊胜。如果说,我们,把一生一世,非常难得的人身,依然还是用在世间上面,轮回,那我们自己不知不觉还会聚集在埋头造业,不断受苦。不仅仅现在受苦,未来还会受苦,今生今世受苦,来生来世还会受苦,如果我们对这个命题有了非常深刻的体会之后,佛法就不能离开自己的生命。
所谓佛法不能离开自己的生命,意思是呢,我们生命已经完全接受了佛法,佛法已经融会到自己的心。心里头有了佛法,心里头有了佛法的作用,这样子的话,我们的所作所为,一言一动,都是能够体现佛法。在论语里面有讲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行焉,天何言哉。”(原话是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育焉,天何言哉。)什么意思呢?苍天它不说话,但是呢,通过春夏秋冬、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这样四季的变化,万事万物就能够得到生长。那么苍天它也没有讲说自己的功劳有多大,自己的作用有多大。如果没有天的话,那我们人也好、物也好、草木也好,都不能存在。我们整个的世界都是在苍天之下,在天的包容之下,在天的一种保护之下存在。
我们学习佛法也是一样的。我们的所作所为为什么能感到那样子的有力量,感到那样子的快乐,原因就是得到了佛菩萨的饶益。那么佛菩萨就犹如苍天一样,他虽然,我们业障深重看不到,但是呢,这种作用,我们能够感受得到;三宝殊胜的功德,寺庙的清静庄严,我们能够感受得到,能够体会得到。但是我们要去体会,要去很用心去体会,去领纳。孔子说:仁者爱人,智者知人。有智慧的人他能够善于了解别人,有仁义的人他能够爱护众人,他不仅仅说是爱护自己的亲戚朋友,对所有的人都是爱护的,对所有的人都是了解的,喜欢去了解,喜欢去帮助。因为只有对别人的了解,你才知道说,别人的需求是什么,别人的问题、困难、烦恼是什么,我们才能够去帮助别人。那么了解人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也是一件很漫长的过程。但是呢,我们在平常呢,总是在埋怨呢,别人不了解自己,总是觉得我们自己的许许多多的行为别人不知道,总是把被别人误会。总是认为说,好像我们对别人的事情都是能够很了解,对别人的为人处世,对别人的学修工夫都很了解。事实上是不是那么一回事呢?我们真正对别人很了解吗?如果我们对一个人很了解的话,就不会有问题。那么为什么这么讲呢?我们对一个人如果很了解的话,就不会有问题的发生。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