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成员要有“利和同均”的精神,员工一旦进入特定的团队后,虽然在行政管理上不再受原职能部门所左右,但其薪金福利等仍归属原部门,此时的“利”主要是精神方面的,表现为团队工作中的竞争与冲突。具有“利和同均”精神的员工承认这些竞争与冲突的必然性,就相互竞争而言,他们既为自己的利益而工作,又是为他人的利益而工作,彼此的竞争是工作竞争而不是人际竞争。就冲突处理而言,他们并不消极回避,而是以一种开放、探讨、协商,甚至学习的心态去面对它。他们着眼于问题的解决,对事不对人,避免把任务冲突转化为关系冲突。 一个团队中的成员通常是各自精通某一相关技能的公司骨干,技术的优势及在公司的地位往往令他们踞傲自矜而自以为是。具有“身和同住”精神的员工,不会因各自的专长而相互贡高我慢、轻视愚弄,而是相互信任,相信同事的工作技能、道德规范、沟通协调能力,从而共同创造更多的价值。例如:巴克曼化学公司所从事的高科技研发的团队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就是依赖团队成员之间的彼此信任以及专业方面的交流。 《员工守则》是企业员工的戒律,如同一个信徒要成为佛教徒就必须自誓“自今日始,尽形寿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而皈依三宝一样,企业新员工在试用期内必须通读《员工守则》,并以签名的方式表达自己已经了解、认同并将遵守其具体内容,这就确立了企业内部所有员工进行“戒和同修”的基础。然而,入职后的员工,极少能不断回顾守则的内容以警觉自己的行为。在团队的实际运作中,受目的导向的工作方式影响,团队成员或多或少地存在违背守则内容,引起非本团队员工的非议、猜测、不信任,从而使团队在和企业其他部门的合作中产生人为的阻力。 近年来,心理学家、行为学家、培训专家等在设计各种团队建设的培训项目时,开始注重国人以“和”为特质的心理因素和以逐利为特点的商业社会环境,如风行全国的“背摔”、“甩手榴”、“同舟共济”、“大团圆”、“野外生存训练”、“水上漂流”等,其中的任何一个游戏均有意无意地暗和“六和”精神的某一方面,这正表明佛教“六和”精神在团队建设中有着特殊的文化作用。笔者相信,随着我国企业不断对西方管理模式“中国化”的实践,早已融入国人血液的佛学思想将会被逐渐重视,并将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