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语故事中的人生智慧 从“佛祖拈花,迦叶微笑”开始,“禅”作为一种“可意会,难言传”的修行法门,延续至今而未见衰退。“《宗镜录》出,禅宗衰。”禅是不能多讲的,其境界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与思维言说的层次不同。禅是靠悟的,又有“渐悟”、“顿悟”之说,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在这光怪陆离、物质化肆虐的社会,读禅可以开启心智,云端佛学,点亮心灯,进而形成一份豁达、坦然的生活态度。而品阅古往今来的禅语故事,更能发掘出人生的智慧,感悟人生的真谛,让生命更加充实丰富,让见地更加深邃明达。 禅语故事(一):途中珍重 灵训禅师在庐山归宗寺参学时,有一天,突然动了念头,想下山,因此向归宗禅师辞行。归宗禅师问道:“你要到哪里去?” 灵训如实回答:“回岭中去。” 归宗禅师关怀地说:“你在此参学13年,今天要走,我应该为你说些佛法心要。等你整理好行李,再来找我吧。” 稍后,灵训禅师先将整理好的行李放在门外,然后去见归宗禅师。归宗禅师招呼道:“到我前面来。”灵训禅师依言前行,准备聆听教诲。 归宗禅师轻轻说道:“天气严寒,途中多多珍重。” 灵训禅师顿有所悟。 【人生智慧】“天气严寒,途中珍重”,如果把“天气严寒”看成是征程中的艰辛、挫折、苦恼与坎坷,那么“途中珍重”则是以平常心对待一切的一种告诫。禅是如此平常,如此简易,一句叮咛即可显露出禅意。 禅语故事(二):本分事 石梯禅师有一次看到侍者拿着钵盂往斋堂方向走去,就把他叫住问道:“你到什么地方去呀?” 侍者回答道:“到斋堂去。” 石榴禅师不以为然地斥责道:“看你手拿钵盂,我怎么会不知道你要到斋堂去!” 侍者反问道:“禅师既然知道,那又为什么明知故问呢?” 石榴禅师认真地辩解说:“我是问你的本分事。” 侍者神色庄严地回答道:“禅师若问我的本分事,那么我实在是要到斋堂去。” 听到侍者如此回答,石榴禅师拍掌赞叹道:“你实在不愧为我的侍者。” 【人生智慧】诚然,每个人都应该做好自己的本分事。很多人不能够坚持做好自己的本分事,于是,因放弃和气馁、懦弱,苦恼随之而来。如果能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的本分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则能在那本分事上干出一番成绩。 禅语故事(三):无明的产生 一个禅师在讲禅,说:“禅可以断除人的无明烦恼。” 这时有一个人出来反驳说:“我真不知道自己有什么烦恼。请问禅师,什么叫无明?无明是怎么产生的?” 禅师说:“这么简单愚蠢的问题你也能提出来?” 这个人立刻恼怒起来,理直气壮地质问:“你不回答也就算了,为什么要侮辱我呢?” 禅师笑了一下,说:“这就是无明,无明就是这样产生的!” 【人生智慧】什么是无明?无明产生于愚昧,它是对佛法真理的错误认知,也是诱发“贪嗔痴”三毒的根源。我们往往会被愤怒、抑郁、烦扰等不良外力所压迫,如“无明之火”等,这就源于“无明”。放下一切,不执着于相,则能有效控制住“无明的产生”。 禅语故事(四):唯我独尊 有一个人来问从漪禅师:“请你告诉我,什么叫做佛呀?” 从漪禅师说:“不指天地。” 那人不懂,继续问:“为什么不指天地?不是说万物同体、天地同根吗?” 禅师淡然答道:“因为唯我独尊!” 【人生智慧】佛本来是智慧、圆满、觉者之意,而佛陀曾讲“众生皆有佛性,众生皆能成佛”,也就是说,众生只要能通过深入的修行,都能成为觉者。“唯我独尊”不是妄语,而是注重体验、注重过程的一种姿态。 禅语故事(五):求人不如求己 一人去寺庙参拜观音菩萨。几叩首后,这人突然发现身边一人也在参拜,且模样与供台上的观音菩萨一模一样。此人大惑不解,轻声问道:“您是观音菩萨吗?” 那人答:“是。” 此人更加迷惑,又问:“那您自己为什么还要参拜呢?” 观音菩萨答:“因为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人生智慧】“求人不如求己”,这真是禅语机锋啊!在人生中,我们往往选择崇拜别人、羡慕别人为能事,把“求人”看作是成就自己的重要砝码。殊不知,“求人不如求己”,很多时候,人生的成功,源于个人的身体力行、自信的意念和奋斗的毅力。 禅语故事(六):解铃还须系铃人 从前有一个人总是非常苦恼,他听说佛能灭除一切苦难后,就背上行囊去找佛。佛陀听完他的诉说后,对他说:“真正能够解脱你的,只有你自己。” “可是,心中充满了苦恼和困惑的正是我自己啊!”那人不解地说。 “你想一想,你心里的苦恼和困惑,是谁放进去的?”佛陀对他慈悲地微笑着说。 这个人沉吟半晌,没有说话。 佛陀继续开示:“是谁放进去的,就让谁拿出来吧。” 站在温暖而明亮的阳光下,苦恼的人终于明白:自己的苦恼不过是自己的一种执著,要求得解脱最终也只能靠自己。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