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往哪里去,取决于风的方向。风不定,云会迷茫。人如云,行走在人世的天空里。人生路上,家风尤为重要。良好的家风,有如春雨润物,虽无声无息,却指引人生、净化心灵。而家风的形成,无关家庭贫富,也无关父母文化程度,关涉的是父母德行素养。老舍曾写道:“我真正的老师,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民国二十二年(1933),我父亲15岁,在村西大庙里跟私塾先生学《论语》。 一个下雨打雷的傍晚,我父亲在一间柴房里发现了一块匾,匾上有四个字——“耕读传家”。他很喜欢。先生说:“你喜欢就送给你吧。”我父亲就把那块匾扛回了家。 粗识文墨的爷爷曾经解读过那块匾,他说:“耕,就是种田,多收粮食,所以人不能懒惰,要劳动;读,就是读书、识字,也就是要当文化人。只有这样,家业才会绵远不息,代代相传。” 我父亲不但记住了我爷爷对“耕读传家”的解读,而且有了一些他自己的见解。那是那块匾被造反的人烧掉后的一个中午,云端佛学,我父亲长满老茧的手,拿着一本线装的古书,说:“‘耕读’二字,一个讲物质,一个讲精神,人不但要事稼穑、丰五谷,还要修身养性讲品德,这样才能‘传家’,而传家的重点涵义在于‘耕’‘读’二者的结合!” 我疑惑不解地看着父亲。 父亲说:“这需要你自己去慢慢地悟。” 父亲弟兄四个,他排行老二,可他最终成为他们那一辈人的“领袖”。他干农活是远近闻名的好手,无论是耕、犁、耙,使用木耧播种,还是驾驭牲口拉车,都能熟练掌握。他起早贪黑不辞辛苦,靠常人难以想象的勤奋,把一块块贫瘠的土地侍弄成了良田,使家道愈来愈殷实。 父亲爱读书。他幼年进私塾,因天资聪颖,仅半年的时间,就能熟诵《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后来私塾先生把他推荐给了外村的先生,可由于兵荒马乱,学业没能继续下去。父亲在劳动之余或农闲的时间里,总要研究那些古书。晚年的时候,他还能流利地背诵《增广贤文》上的词句。 无论是“耕”还是“读”,父亲可以说都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完美。 父亲活了90岁,他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家风”呢? 1947年,父亲随县大队到太原支前。他们一组4个人,结果失踪了3个,他就一个人把全组的弹药送上了阵地。后来部队首长表扬他,他说:“共产党为穷人做事,是大忠;我为共产党做事,是小忠,不用夸耀。”他当过13年生产队小队长,既管钱,也管粮,还把西厢房贡献给队里当仓库,从来没有谋取过丝毫的私利。1974年,父亲在滦河工地当司务长。有一次上级突击检查,结果8个民工班的司务长被开除,只有父亲一人留任。 1949年我家在北京开铺子,我奶奶怕打仗,我父亲就把她往老家送,结果火车在沧州抛锚。我父亲硬是背着奶奶走了三天半才到家,脚都磨破了!生活困难的时候,我父亲在故城县杏基乡挖湖。有一次伙房改膳,每人分了一斤油炸馃子,他连夜走了20多里路,把馃子送回家给我爷爷、奶奶吃!等再赶回工地时,天都亮了。 父亲说,对国家忠,对爹娘孝,就是忠孝两全,就是“耕读传家”的重点涵义。 父亲一生写过许多对联,但横幅只有一个,就是“耕读传家”。我想,“耕读传家”应该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家风:人们只有爱劳动、会谋生、读好书、学做人,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懂得礼义廉耻、道德至上的正人君子。 良好的家风,寻常生活中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举手投足是家风,为人处世是家风,尊老爱幼是家风,积德行善是家风,知书达理是家风,俭约勤奋是家风。长者以不言之教的点滴行为,以率先垂范的嘉言善行,将优良的家风,悄然溶入到家人的骨血中,涌入家族代际间。 家风是信仰与希望。它关乎民风、影响国风,它贯古通今、联家系国,它起于青萍之末,行于江湖之远。重整家风,人人有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