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心经》感应【倪佳原创】-云端佛学
时间:2017-01-13 10:21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网络 点击:
次
诵读《心经》感应【倪佳原创】
诵读《心经》感应【倪佳原创】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中的一部很重要的经典,不论是大乘佛教还是小乘佛教,不论是净、禅、密、律……哪个宗派都要学习和研究的经典。《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虽然只有二百六十个字,但是包含的内容很广。整个的《大般若经》浓缩成五千字的《金刚经》,《金刚经》再浓缩就是二百六十个字的《心经》,所以《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精华中的精华。讲《心经》也会引用一些《金刚经》、《六祖法宝坛经》的一部分内容以及一些禅门故事。
心经有诸多版本,但是以玄奘法师翻译的版本流通最广,这次我们解析的就是玄奘法师翻译的版本,所以我们应该先了解一下玄奘法师。
玄奘法师是《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但是小说毕竟是小说。真实的玄奘是这样的:
玄奘法师俗姓陈,(602年-664年),佛教史上伟大的译经师之一,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偃师);青年的玄奘从中国的长安出发去印度取经,经过八百里上无飞鸟,下无走兽,腹无水草,少有人烟的沙漠,一路上多有苦难。经历十九年的艰苦跋涉于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到达古 印度的那烂陀寺,初在那烂陀寺跟戒贤法师学佛法,戒贤法师授予玄奘很多的梵文经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长安。
回国后他在今天的大慈恩寺主持翻译大量经书,为众生讲解经文,功德无量。由于他精通佛法三藏十二部经典,云端佛学,人们尊称他为唐三藏。《心经》经文就是由他从梵文译为中文,有的是译音有的是译意,根据“五不译原则”有的只能是译音。比如“般若”,就属于多含不译,“般若”包含的意思很多,中文的“智慧”一词不能完全表达“般若”的意思所以直接用“般若”把梵文的音表出来。最后的“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是秘密不译,也是用中文表梵文的音。
我们先看经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个般若是表的梵文的音用。中文就是:自己本来就具足的清净自性,和心量广大无边无限包容如如不动永恒寂静的通达智慧;波罗是彼岸的意思;心是根本的意思;经是途径的意思。
这个经名解释分析起来需要一段话:
通过自己本来就具足的清净自性和心量广大无边无限包容如如不动永恒寂静的通达智慧修行而超脱世间困苦到达修成正果这个彼岸的根本途径。
说到自己本来就具足的清净自性,我们先看一个禅门的故事:
良宽禅师除弘法外,平时就是居住在山脚下的一间简陋的茅庐里,生活过得很简单。有一天晚上,他从外面讲经回来,刚好撞上了一个小偷正在他的茅庐中偷窃,小偷看到禅师回来了,慌张的不知如何是好。
良宽禅师和悦地对双手空空的小偷说“找不到可偷的东西吗?想你这一趟是白跑了。这样吧!我身上的这件衣服你拿去吧!”
小偷抓着衣服就跑了,良宽禅师在月光下看到小偷远去的背影,感慨地说:“可惜我不能把这皎洁的月亮送给他呀!”
“皎洁的月亮”指的是我们自己本来就具足的清净心性。清净的心性就是佛,是至高无上的最大宝藏。而清净的心性我们每一个人本来就具足,只要我们能够识得自家的宝藏,何必去偷窃别人的东西呢?每个人都是拥有自己本来就具足的清净心性这个至高无上的最大宝藏,何必盗窃他人的呢?
下面是我对照着原文逐句的感悟:
【观自在菩萨】:
观自在菩萨也是我们大家经常说的观世音菩萨,他是内观自在外闻世音的觉悟者。佛菩萨就是觉悟者,那么佛教的意思就是觉悟者教诲迷惑者觉悟,那么这样看来佛教当然不是迷信。很多人认为佛教消极或迷信是因为他们认为佛教只是很多信众在佛像前拜呀拜的。如果你稍微看看佛经就知道佛教是教大家觉悟的。只有真正觉悟了才能“无烦无恼无忧愁”;才能得大自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这个觉悟者在观照、观想、觉悟清净自性和心量广大无边无限包容如如不动永恒寂静的通达智慧的时候自然的注意观照观想到了色、受、想、行、识这五蕴遮盖了我们自己本来就具足的清净自心性。就像乌云遮住了太阳。但是色、受、想、行、识都是空无的,只是我们凡夫被五蕴所迷惑。实际上佛和众生无分别,众生觉悟了就是佛,佛迷惑了也是众生,众生是迷惑了的佛,佛是已经觉悟的众生。如果能够觉悟到一切都只是现象和符号,都不可得,就能不起心动念那么就超度所有的困苦得大自在。《金刚经》第一个四句偈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句话佛陀告诉我们不要着相。《金刚经》共有三个四句偈,还有两个后面会讲到。
【舍利子】:
心经是观世音菩萨和佛陀的一位名为舍利弗的弟子之间的对话,所以观世音菩萨就问舍利弗啦,舍利弗呀,你知道吗?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凡是有颜色、有形状、有形态的物质都用“色”字来代表。我们拿木桌子做比方,一个桌子它要成为桌子,首先要有树木长大,再有伐木工人砍伐成木料,然后再由木匠师傅把木料做成桌子,这个过程大家都知道,但是这个桌子只是符号,它是由木分子构成,分子再分还有原子、电子……最后能分成为很多的能量。现在的科技只能将物质分到能量的程度,实际上能量还可以再分。那么这个桌子就是由很多的能量假合而成。这些能量由于有缘而假合在一起成为现在看到的桌子,这是缘起假合,这是无常的,等到缘散了也就灭了。比方说我们观想一下,假如这个桌子遇到了大火烧成了灰烬,再被风一吹你还能看到吗?桌子空了,你看到的东西不一定是实在的。你看不到了桌子,但并不是它就不存在了,它以能量的形式存在于虚空。那么你看不见的并不代表它不存在,比如手机信号你看的见吗?但是它却是实实在在的存在于虚空当中。那么知道了是这样子的,那我们还有什么可执着的呢?世间的一切都是缘起假合而成,缘落化散而灭的无常,《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句话佛陀告诉我们世间的无常,没有一定的法。这是《金刚经》的第二个四句偈。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我们搞清楚了为什么无色,那么其他的四蕴跟色法的道理一样。那就是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不异空,空不异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行不异空,空不异行,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受想行识都是空,一切的感受、思想、造作、认识都是空的。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舍利弗呀,你知道吗?不要起心动念,放下就是佛。本来空无,如如不动,法尔如是,本来如此,不起心动念一切毕竟空。我们每个人本来就具足的清净自性和心量广大无边无限包容如如不动永恒寂静的通达智慧的功用超度了所有的困苦。我们的清净自心性就是佛,清净自心性本来就没有生所以没有灭,不生也不灭;不惹尘埃也不落入干净,如同干净的水能照见月亮,不干净的水也能照见月亮;清净自心性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如同大海涨潮海水不会增加,退潮时海水不会减少,清净的自性就是佛,是至高无上的顶级智慧,是最大的宝藏,也不需要增加什么,也不需减少什么,不增不减自金刚。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因为虚空中没有任何物质可得,虚空暂且拿宇宙来说,色就是一切有颜色、有形状、有形态的物质。这句话就是说整个的宇宙都没有任何物质可得。也没有什么感受、思想、造作、认识可得。
受就是感受包括身体感受也包括心理感受,比方说身体的感受有:舒服、疼痛、寒冷、炎热、温暖、饥饿……,心理感受比如:开心、愤怒、忧虑、害怕、烦躁……
想就是思想、思考,比方说我们遇到一件事情,我们先要计划计划怎么做,这个计划就是想。
行就是执着的做事情,比方说我们执着要做成什么事情等等。
识就是认识、观念。比方说我们认为某个人是好还是坏、我们认为一件事情是好还是坏……这些只是你个人的认为而已。
物质、感受、思想、造作、认识都是空的。这些都与空没分别,空和这些也没分别。
不要分别什么,一分别就有烦恼和困苦了。你分别了就有喜欢一个同时又憎恶一个的“心”。遇到喜欢的就高兴;遇到憎恶的就烦恼。这就是分别给我们带来的困苦。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佛对一切都不执着,不执着于六根、不执着于六尘、没有六识。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色、声、香、味、触、法是六尘;喜、怒、爱、思、忧、欲是六识;没有眼色喜、耳声怒、鼻香爱、舌味思、身触忧、意法欲。透视看破眼色喜、耳声怒、鼻香爱、舌味思、身触忧、意法欲。眼色喜、耳声怒、鼻香爱、舌味思、身触忧、意法欲是众生在十八界内打圈不能超脱,唯有每一个当下放下才能成佛。
追求世间所谓的快乐就是乐于自己的幻觉不是真实的,刺激五官或身体带来的快感都是错觉。远离世间尘埃,不让外界的尘埃污染了本来空无清净平静的真本心性。当然这是对初学佛的人而言的,如果是彻悟的人他已经将自己的清净自心性显现出来、用起来了,也就没有什么尘埃能够污染到清净的自心性。禅宗的六祖慧能大师说过一个很有名的偈子: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世间的一切事,世间的一切物都是无常,都是缘起假合而生,缘落化散而灭的。都是空的,都是不可得的。我们的身体也是业力牵引而来的,也是缘起而生缘落而灭的假合体,也不可得。地水火风这四大皆空,我们的清净自心性是物来则应,过去不留的。
不留一物,就像燕子从平静的水面飞的时候,水面上照应了燕子的身影,而燕子飞过去了,水面不会留下燕子的影子。既然清净的自心性不留任何物体,哪里来的什么尘埃能让他烦恼的呢?尘埃无处可落呀!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无明是烦恼的意思。佛断除了一切烦恼,不论你怎么伤害他,不论你对他的态度怎么样,他都如如不动。不论你对他做什么坏的他都不起一念的烦恼,也不起一念的嗔恨;同样你对佛赞誉,他也不起一念的贪爱。不起心动念才能成佛,没有贪嗔痴慢疑。
贪是贪爱,你贪爱一个什么,你就被那个东西所累。如果贪财那就被财所累,比方说有的人为了多赚一些钱就去做很多坏事,到头来人财两空。有的人爱钱那他所表现出来的就是很吝啬,不舍得花钱,对别人吝啬,对自己也吝啬。如果贪名那就被名所累,出名的人整天都被各种媒体包围,我们不要羡慕名人,名人看起来在人前很风光,他们虽然也很有钱,但是并不一定比普通人生活的有趣味。贪爱美食也会被美食所累,很多所谓的美食是垃圾食品,很多美食吃多了会给身体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房屋千间睡觉只需一床,良田万顷一日只是三餐。世间任何的东西都不可贪爱,对于世间的一切我们最多只能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所以要放下。放下你所拥有的也放下你所没有的,放下一切。这个放下不是逼迫自己放下,而是心甘情愿的放下,当然这个放下不是放弃,只是让你放下,我们不能只会提起不会放下,如果只会提起不会放下那就卡住了,那就不能通达。
记得《西游记》中,唐僧等师徒四人到了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后传授经书时西天的罗汉问唐僧师徒四人要一点财物才能传授佛经。西天净土都是罗汉以上的觉悟者怎么还会要世间的财物呢?不是人家要你的东西,而是你自己要放下。最后唐僧师徒四人将唐王送的紫金钵盂放下了。虽然这个钵盂是紫金的,虽然是唐王赐的,但是也要放下。要肯放下,不放下就被紫金钵盂所累。贪爱什么就被那个东西所累,所以要放下一切。
嗔是嗔恨,别人骂你你生气,别人打你你恨他,那就是嗔恨,生气嗔恨吃亏的是自己而不是别人,起嗔恨心也是造恶业。我们要学会忍辱,但是要想忍辱必须达到无心空性,不然忍不下来。
唐末五代的布袋和尚自称老拙是公认的弥勒佛化身,有几个很有名的偈子形容他,第一个是:
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
打开便十方,入时观自在。
这个“布袋”就是清净的自心性,清净的自心性没有任何的牵挂和障碍;打开就能包容整个的宇宙,能够容得下所有的时间和空间,入时又能够很好的观照自己的内心,不让这个“心”生起动念而得大自在。
第二个偈子是: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
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唾沫吐脸上,随他自干了;
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
这样的心量无人能及,他的心胸能够装得下整个的时间和空间,那么一点凡世间的事情怎么会让他起烦恼呢?忍辱不是强忍,强忍时间长了会爆发,这个忍辱是能够平静的接受一切。
痴是痴心妄想,或是痴迷于某种物体、痴迷于某种事情。比方说痴迷于古玩字画就是痴迷于物体;痴迷于打麻将就是痴迷于事情。
慢是傲慢,很多人有点小本事就看不起别人,有的人有点钱就叫别人穷鬼;有的人帮助了别人就认为他自己在帮助比他弱的人……这些都是傲慢。因 为他在分别一个“我”和“你”,他着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金刚经》上说:“若菩萨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我们做好事做了就好了,不要要求别人称赞你,不要要求任何的回报。佛度一切众生最后说实无众生可度,因为众生皆有佛性,清净的自性每个人都本来就具足,佛也是众生觉悟修行而来的。如果你很有钱你不要看不起穷人,你有钱那只是符号并不代表你就比别人有觉悟。有一句话我们都知道:“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再有钱,And so what? 那又怎样呢?又能如何呢?
疑是疑惑和怀疑,有的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怀疑别人的好意。
我们本来就具足的清净自心性能够断除贪、嗔、痴、慢、疑。没有了贪、嗔、痴、慢、疑就能大自在。
对于刚学佛的人就要受持戒律众善奉行,戒杀、戒盗、戒淫、戒妄、戒酒。对于已经彻悟的人那就没什么戒律的,因为心地无非自性戒。彻悟的人,心里不装是非很自然的就符合戒律,不管怎样都是清净。我们都看过《济公》这部电视剧,降龙罗汉转世的济公活佛是修心不修口,有一句很有名的话:“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所以彻悟不在乎形式上的东西,要在心性上下功夫,要好好的观照自己的内心不要让它起念头。
一念不生大智慧生,如如不动的智慧没有任何意念。没分别、没对立、没执着、没习气、没妄想、没颠倒,放下一切就是佛。本来就没有妄想和烦恼,有了妄想和烦恼也不需要有意想除去它,想除去妄想和烦恼的这一念想的时候已经在妄想和烦恼了,你越想除去它,它越多越厉害。不要管它,放下就好,慢慢的妄想和烦恼自然就没有了。不要猜疑、不要怀疑,直下承担,相信自己能放下,要肯放下,放下你所拥有的,也放下你所没有的,放下一切。
【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我们清净的自心性就是佛,没有生老病死,也没有要把生老病死这个现象除去。生老病死只是现象而已,不要在意。要把缘起假合而生,缘落化散而灭的身体放下。这个放下不是放弃,不是不要这个身体了,我们修行成佛还是要借助这个身体来修行的。只是把身体的生老病死等现象放下,不可着寿者相。着寿者相就是看到长寿的人很羡慕,想让自己长寿。不要羡慕神仙,神仙是没有什么麻烦而且寿命很长,但神仙只是因为前世做好事成了神仙但是没彻悟,等他在天上享受完了还是要落入凡尘继续轮回。当然也不能堕入地狱,地狱的人受罪还来不及,怎么修行呢?唯有成佛才能永久的脱离六道轮回。
【无苦集灭道】:
人有七种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
生是苦的但是没办法,身体受业力的牵引而来,只能平静的接受。出生对于我们来说是无奈的,我们没有选择权。我们不能选择是出生还是不出生, 不能选择环境,不能选择高矮胖瘦……。有的人一辈子生活的很好很舒服,有的人一辈子生活的很艰难,为什么?业力所致。当然有后天的努力了。 有的人有奋斗的机会,有的人连奋斗的机会都没有,也就是说我们经常说的:“当你为没有鞋而苦恼的时候却发现有人已经没脚了。”这些真的很无奈,冥冥之中总有宿命的安排,这就是业力牵引。
老就是衰老,每个人从一出生的那一刻起身体就一步一步的走向衰老,当我们老的时候,身体不像年轻时那么的好,身体的一切都在呈现败坏之相真的是苦啊!
病也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生病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有的人一生都很少生病,而有的人天生身体就有不同程度的欠缺,而且一生病痛不断,这也是业力所致,所以不要抱怨。
死就是身体的死亡,停止了呼吸,停止了心跳。
说到这里我们来看清朝的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林曾写过一个偈子:
未曾生我谁是我?
生我之时我是谁?
长大成人方是我。
合眼朦胧又是谁?
那么到底是谁?决定于自己是否彻悟、是否能转业力。
爱别离是与要好的人分离、分别。
怨憎会是抱怨、憎恶、仇恨。用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就是“羡慕、嫉妒、恨”,这些也是苦的
求不得就是想要的都得不到,想做的事情做不来,想达到的程度达不到……也是苦的。
但是不要排斥痛苦,尝受到痛苦洗礼的人是有福的人,因为道将近其苦也深,没有痛苦不会想要修行,十方三世一切佛以苦为良师,尝到痛苦正好修行。感谢那些给你痛苦和逆境的人,痛苦和逆境是修行跳板,是觉悟的基石。不要排斥痛苦,不要排斥逆境,要平静的接受痛苦和逆境才是有大智慧的人。遭受苦难就是来还债的,只要平静的承受它,那遭受苦难就是在消前世(生生世世)和今生的恶业,如果本来没有的苦难因为自己心怀疑,本来是好的怀疑它不好而产生了苦难和烦恼,承受由疑心产生的烦恼那就不是消恶业,而是在造新的恶业。要把自己的疑心去掉,去掉自己假的心理作用,去除自己过去固有观念。《金刚经》上说:“降伏其心”,降伏其心不是降伏别人的心,而是降伏自己的假心。就是用自己本来就具足的清净真本心性和心量广大无边无限包容,如如不动永恒寂静的通达智慧的功用脱离六道轮回、生生死死的困苦。
生活太困苦的人连生活最基本的物质都达不到,那他忙着受苦没时间和精力修行;生活太舒服的人忙着享受也不会想要修行。只有即能满足生活所必须的物质,又有一些苦难才会修行。知智慧、修行、转业力,转果。悟一切心空:缘起本性空、一切法无我。不要着一个我相,人的心里一有了一个“我”,那就有了贪嗔痴慢疑,就有了烦恼。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心法如一,一念不生大智慧生,假心假身两空。不要有任何的情绪,每一个当下都不妄想、不颠倒、不迷惑、不烦恼、不分别、不对立、不执着。也不要有真心与假心的分别。不要立一个什么,立一个真心也是在执着和对立,因为你立一个真心就执着这个真心,并且还有假心与真心对立,不立真心那本来就是真心,本来就是真心本性。
要不存两边,不立中间;两边不立,中间不存。本来清净,如如不动,法尔如是,本来如此。要对缘起假合而生,缘落化散而灭的无常世间彻底没意见。不要知见立知头上安头,不要落入别人的观念和评价里,也不要落入自己以前观念意理里。到这里讲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一位居士拜访一位禅师,禅师就给这个居士倒茶。杯子满了禅师还在倒,居士就跟禅师说:“茶杯已经满了,茶水都溢出来了。”禅师说:“茶杯好比你的心,你的心如果装满了自己的观念和别人的评价,那么真理就进不去了。即便是别人给你灌输真理,真理也溢出来了,也进不了你的心里”。
要舍识用根,舍生灭无常的认识,用不生不灭的根性,这样就悟到真心的本体。用真如的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来修行,一刹那之间就与佛相应。如果用意识形态的轮回生灭心来修行就百千亿劫不能成佛。现在就用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为本修因(为成佛种下善因),直接就契入佛的本怀。舍识用根就能直取佛道。
往生净土不是临命终的事,临命终时,各种的病痛和折磨都来了,哪还有时间和精力呢?况且我们又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临命终。《金刚经》上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已经过去了,所以不可得;现在就要安在清净自性里;未来还没有来到也不可得。我们不知道明天会遇到什么,甚至可以说下一秒遇到什么都不知道,我们这个身体随时可能缘落化散而灭,所以不要在临命终才想到修行。
当然修行也不要在相上打转,不要走形式,不落入极端,不要着魔。急着见佛成佛,刻意、专门、激进、的修行的这一念就是着魔。急着见佛,刻意、专门、激进的见佛,魔就会投其所好,让你见到种种的异相、怪相,觉得自己很有修行而动大我傲慢之心就会着魔。要清净心与佛相应自然成佛。有的人很用功的打坐,很用功的念佛经以至于会背整个的《大般若经》,但是不开悟还是没有用。佛经不是你会背就行了,而是要心领神会,融会贯通。
说到修行我觉得其实就是生活。是用自己本来就具足的清净心性来生活,在生活中让自己本来就具足的清净心性发挥作用,发挥功能。不在乎是不是出家 到寺院里当和尚。如果用自己本来就具足的清净心性来生活,那么时时、事事、处处都是净土。呼吸便是梵文的唱诵;心跳就是寺院的晨钟暮鼓;身体就是深山的庙宇;两耳听经闻法就是菩提;自己本来就具足的清净心性就是佛陀。竟然时时、事事、处处都是净土,何必非要去寺庙呢?不彻悟不能成佛,不管出家在家,只要用自己本来就具足的清净心性的功用来生活并且彻悟那必定成佛。在这里我想写一副对联:
行住坐卧皆修行,
清净自性就是佛。
“行住坐卧”指的是生活,生活就是修行。生活中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要有私心杂念。心地无私自性宽,只要让自己本来就具足的清净心性发挥功用那就是佛陀了。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
能够觉悟到,色、受、想、行、识这五蕴;地、水、火、风这四大无非是梦幻泡影的缘起法,不实在,那么知幻即离,离幻即觉。知道是幻觉就离开,离开幻觉就觉悟了。世间的一切事物和事情都似“如风吹光”,风是虚的,光也是空的。都是不可得的。《金刚经》第二个四句偈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彻悟的人对待一切都是清净法身,一切毕竟空,世间了无可得。
要对镜即然,常不离佛。没有不能包容和合的,一切包容和合,包容和合一切。你跟外界的对立有多大,烦恼困苦就有多大;你跟自己的对立有多大,烦恼困苦就有多大。而你的包容有多大,你成就的乐土就有多大。这样心就没有牵挂了,也没有障碍了。
不要忧虑、不要恐怖,不要患得患失。因为忧虑、忧患、恐怖和患得患失这些会生很多不好的事端,会令人堕入恶道。远离是非颠倒妄想,彻底心空,心法如一。用自己本来就具足的清净真本心性和心量广大无边无限包容如如不动永恒寂静的通达智慧超脱一切困苦,从困苦中解脱出来,到达常寂光净土也就是涅盘。常是永恒,寂是寂静,光是智慧,净是清净。那么也就是到达永恒寂静智慧的清净境域,那就是涅盘。
当然对佛法也不可着,因为佛法不是语言文字,也不是佛的造像。语言和文字是不能表达佛法的,它们是佛法的符合。佛祖拈花迦叶在笑:佛祖在灵山上给弟子们讲佛法,佛迟迟不说话,只是拿着一支花在那里转,表示说法者无法可说。迦叶破颜一笑的那一刹那觉悟了。迦叶的那一笑才开启了禅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对于佛经不是要会背,而是要悟出语言文字背后的实体,透过符号看到实体。对于佛的造像也不可着,造像只是佛的符号而不是佛,佛是我们每个人都本来就具足的清净自心性。《金刚经》第三个四句偈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如是好像的意思,如来就是好像来了,其实并没有来,《金刚经》上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就是我们的清净自心性不来不去,不增不减,不起不伏。《六组法宝坛经》有这样的偈子:
心地无非自性戒,
心地无痴自性慧,
心地无乱自性定,
不增不减自金刚,
身去身来本三昧。
如果心里没有是非,自己清净本性本来就符合戒律;如果心里没有痴心妄想,自己的清净本性本来就是具足大智慧;心里没有杂乱的念头,自己的清净本性本来就禅定。我们的清净自性就是佛。不需要增加任何,也从不需要减少任何,那么这个身体是生还是灭都是大自在的。
当然往生净土最保险、最稳当的方法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没有杂念的一心念阿弥陀佛,就是给阿弥陀佛发信号。只要自己没有杂念的一心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会接收到信号。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乱。不能一边念佛,一边又有其他的念头,要知道“心诚则灵”。
真信切愿,老老实实,
一心专念,阿弥陀佛。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十方三世一切佛就是用自己本来就具足的清净心性和心量广大无边无限包容如如不动永恒寂静的通达智慧的功用,得到了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则无二乘之法、不二法门。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所以知道:用自己本来就具足的清净心性和心量广大无边无限包容如如不动永恒寂静的通达智慧的功用是神力最大,能度众生成佛,能破众生一切烦恼困苦,是至高无上的顶级智慧,没有别的能与之相等。可以除去一切的困苦。即心即佛,真实事实。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所以用自己本来就具足的清净心性和心量广大无边无限包容如如不动永恒寂静的通达智慧的功用所发挥的作用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不能用语言表达的只能通过修行来心领神会的觉悟,然后融会贯通的用起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讲不来、不可说。只有好好的观照自己的心,不要让它起心动念,当下放下一切,当下安在自己本来就具足的清净心性里,当下即成佛。这个“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虽然不能用语言来完全表达其意思,但是可以简单的解说一下
揭谛是“去”的意思,到哪里去呢?“波罗”是彼岸的意思,就是到彼岸去;谁到彼岸去呢?“僧”是众生,那么就是众生到彼岸去;“菩提萨婆诃”就是成就菩提,修成佛。
那么用一段话来解说就是:去、去,到彼岸去,众生到彼岸去,修成正果,成就菩提,相信自己、肯定自己,自己修成佛,到达“永恒寂静智慧的清净境域”这个彼岸去。
不管用什么到的彼岸,最后也要把那个送你到彼岸的东西放下。佛法就好比是能够送你到彼岸的船。你可以乘坐佛法之船渡过苦海到达彼岸。但是到了彼岸就要把佛法这个船也放下,只安在自己本来就具足的清净心性里。比方我们生活当中乘船过河,过了河就要把船放下,不能背着船走。最后我想用一个偈子来结束这次的解析:
人身难得今已得,
佛法难闻今已闻,
放下一切得自在,
清净自性就是佛。
我们已经得到人身了,而且又能够听经闻法很不容易,莫错过这样好的机会,要尽快觉悟。放下该放下的一切,得大自在。“东拜佛,西拜佛,不如自己修成佛。求佛就是求自己,自性只能自己度”。自己本来就具足的清净真本心性就是佛。把自心性用起来,让自心性发挥功能,用自心性来生活、用自心性来修行,到达拥有永恒寂静智慧的清净境域,自己修行成佛。(倪佳 /文)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