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观音信仰在普陀山的历史可回溯到约一千七百年前,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已有观音信仰。有关观世音菩萨的经典很多,最流行的是《法华经》中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品中叙述了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救度众生的功德和法力,该品问世不久就被广泛传抄,人们称为《观世音经》。观世音菩萨能给处于危难中的众生以无畏的力量,使人们不畏恐惧,逢凶化吉,遇难呈祥。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身随机示观宣说佛法,点化众生。在《观无量寿经》等宣传西方净土思想的佛经中,还讲到观世音菩萨会随同阿弥陀佛一起去接引希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因此对观世音菩萨的信仰深得人心,为人们所崇奉历朝有关传说观世音菩萨非同凡响的神奇灵异示迹的书册很多,如刘义庆编著的《宣验记》、傅亮编的《光世音应验记》、王琰编的《冥祥记》等;而普陀山作为观世音菩萨应化圣地,遗迹甚多:“小姑道头遇观间”、“观音说服梅福”、“三龟听法石”、“磐陀讲经石”、“观音跳”、“千手观音织锦屏”、“观音收善财童子” ……据传,唐宣宗大中元年(847)有天竺(古印度)僧,在潮音洞前礼拜观音,洞内忽放异彩,观音现身,授予他七色宝石,这里逐成为观音圣地。公元859年日本高僧慧锷大师从五台山迎奉一尊观音像回国,经过莲花洋时突遇阻不能行,他认为观世音菩萨不愿去日本,云端佛学,即把观音像留在岛上,建一座“不肯去观音院”,普陀山从此成为观音菩萨应化道场。公元967年宋太祖赵匡胤派太监王贵送香幡到普陀山供养,开创了朝廷降香普陀山之例,公无1080年宋神宗元丰年命王舜封出使三韩,在海上遇风浪,祈祷观音保佑,得灵验,因此诏改“不肯去观音院”赐额赐银建“宝陀观音院”(今前寺),遂成为佛教净土。南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1200)诏宝陀寺列为“江南教院五山十刹”之一。1214年南宋嘉定七年朝廷赐钱万缗修圆通殿,并指定普陀山为专供观音道场。元代自世祖起各朝曾十余次派人目普陀山降香,修建佛殿,号称普陀山“三宝”之一的多宝佛塔便建于元朝。明神宗万历十四年(1586),慈圣太后主持刊印十五部《大藏经》,其中一部即送至普陀山。清康熙六次南巡,每次都与普陀山联系,接见高僧,御书匾额,赋诗谈禅,拨帑金,赠佛像,修殿宇,清代历代帝王先后多次赐金普陀山。孙中山先生1916年游普陀山时,在慧济寺前见到奇观景象,遂作《游普陀山志奇》一文,传于后世。观音菩萨的济世拔苦、大慈大悲的形象深入民心。普陀山与观音紧密相连,大量的古刹梵宇、建筑、塑像、书画、诗文、音乐、碑文、石刻以及传统的观音香会、民间习俗、传说、景点名称等形成独特的观音文化。开创于唐末,盛于宋、元、明、清的普陀山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岁月沉浮、烟波浩淼,虽多次兴废,最终仍然是“佛灯朗耀,祖道恒传”。有千金年历史的观音的神秘传说,给人们提供了驰骋想像的空间及人生的精神慰籍。全山至抗战前形成三大寺、八十八禅院、一百二十八茅蓬和数千僧众,有诗日:“深山藏古刹,僧众聚如林”描写其兴旺景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