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看到和接触的世界到底有没有实质呢?这也是古今中外哲学家宗教家们所关心的问题。一般人总以为我们所接触的这个世界是实实在在、真实不虚的,因为我们都很相信自己的感官,并以感官的觉知来衡量现有的世界。有没有鬼呢?没有,因为我们没有看见;有没有菩萨呢?没有,因为我们也没有看见,这就是常人的认识。我们的认识来源于所谓的感觉,但我们的感觉是不是可靠呢?我们的感觉既要受到感官条件的限制,又会被我们错误的概念所误导,若是盲目地跟着感觉走,就象"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实在是过于危险。 佛教对世界的本质是怎么看的呢?佛教对世界的认识是建立在如实见的基础上。如实见就是如实地认识世界,它来自清净的、圆满的智慧。如实见也称为正见,八正道的第一条就是正见。所谓正见,就是正确地认识宇宙、认识世界、认识人生。佛教对世界本质的认识还是没有离开缘起法,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说明。 1、缘起法:无常恒不变性 常恒不变是大家非常容易产生的一种错误认识。我们习惯把一切看成是永恒的:我们希望生命永恒、希望家庭永恒、希望事业永恒,总是生活在对于永恒的期待中。正是这种错误的概念,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事与愿违的痛苦。 在佛法中,有一种苦称为行苦。行是有为法迁流变化的特征,比如人的生、老、病、死,世界的成、住、坏、空,这本是正常的现象。可众生愚痴,总期望这一切都是实在的、永恒不变的,所以经受无常变化时就会感到万分痛苦。若执著于家庭永恒、爱情永恒,当夫妻间发生矛盾,或亲人病故时,就会无法接受这一事实而陷入绝望之中。其实,无常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变化的,人有生老病死,朋友之间有聚有散,我们的心情有喜怒哀乐,海水有潮起潮落,草木有荣有枯,月亮有圆有缺……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这一切只是事物发展的必然结局,恐怕就不会有这么多的痛苦了。 2、缘起法:无独存主宰性 我们总认为事物是独立存在或可独自主宰的,基于这种见解,就会产生两种错误认识。 其一,就是认为世界有着主宰一切的神,一切都是来自神的创造。之所以会产生这样错误的认识,是因为不了解因果的规律,不了解缘起的法则。并由于认识的错误而导致行为上的偏差,盲目地崇拜神灵,将幸福孤注一掷地寄托于对神灵的祈求,不知道通过修行来自我改造的重要性。虽说心念的力量不可思议,但如果自己不努力,只是一味期待神助,就象求神使水池中的石头浮起一样,不是很愚昧吗? 其二,就是产生我的感觉。我们的生命体,从色身到精神世界都是因缘所生:身体是各种原素的组合,精神世界是众多经验和概念的组合,而生命就来自这些因缘的组合,它的延续同样依赖于因缘,哪有独立存在的我呢?可是我们总是执著有我,并以自我为中心而产生种种烦恼:对我喜欢的便贪着,贪心一起,就可能造作杀、盗、淫、妄的恶业;对我不喜欢的则嗔,嗔恨心一起,同样可能造作杀、盗、淫、妄的恶业。人类的烦恼、痛苦乃至罪恶,就产生于这种虚妄的我执、我见的基础之上。生命的本质是无我的,世界的本质也是无我的,这不仅具有必然性,同时也具有普遍性,所以说,宇宙人生的一切现象都无独存主宰性。 3、缘起法:无实在性 虽然说万物在本质上是无我的,是空的,但存在的假相还是有的。以佛法的观点来看,人生的烦恼都是因为对空及有的关系不能正确认识而起。我们总是把我们眼中"有"与真实的存在混淆在一起。我们看桌子,觉得桌子是实实在在的;我们看自己的身体,觉得身体是实在的。这种实在的感觉佛法中称为自性见,所谓自性,即能够自己有,自己成,自己规定自己。世界上究竟有没有这样的东西呢?茶杯是自己有的吗?不是,必须具足条件才能有。与自性见不同,缘起法认为一切存在都是条件有,条件成,条件规定。而常人由于对缘起缺乏正确的认识,就会被事物的假相所迷惑,产生错误的自性见。人类的自性见根深蒂固,在原始社会,人们会把梦境看成是真实的存在,做了噩梦不但害怕,还要祈祷三天,这就是一种自性见;又比如给婴儿照镜子,他会对着镜子乱抓,以为镜子里的影像是真实的,这也是一种自性见。科学家比常人对事物产生的起因有更深刻的认识,但他们却把组成世界的基本原素看成是实在的,同样没有摆脱自性见;哲学家似乎比科学家更高明些,已能认识到事物的现象是虚假的,但他们还是认为有一个实在的、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体,依旧没有超出自性见。 所以说,自性见对人类来说实在是难以摆脱的。但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实在的东西,任何事物都是缘起的,都是条件的组合,而它们的实质在当下就是空的。所谓空,空去的是对实在有的执著。在我们的眼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一切都是实在的:实在的茶杯,实在的桌子,实在的房子……但如果我们用缘起法去衡量的话,会发现它们根本就不具有固定不变的实质。可是有些人脱离了有见之后,又会落入空见的极端,虽然事物不具有实在性,但并不是说什么都没有:茶杯有,桌子有,房子也有,但有的只是假象,有的只是条件的组合。中观般若思想揭示了世界本质的无自性,让我们以空的智慧去透视世界。但我们要明确的是,无自性既不是空,也不是有。之所以要说空,只是为了让我们摆脱对有的执著。 4、因缘所生 唯识所现 唯识思想是佛教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它揭示了心与境的关系,认为心境相依,境不离心,也就是说,能认识的心与所认识的境是相互依存的。世界由心和境两部分组成,但我们往往对心和境的关系不能正确认识,我们比较容易感觉到境,也就是物质部分;而心是无形无相的,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事实上,心比境更重要,心才是一切行为的真正根源所在。 比如一个持刀行凶的罪犯,法律要追究他的罪责,我们能否认为刀是杀人凶器,罪责就在刀?不能,我们会说罪责在凶手,认为这个人太凶残了。我们怎么判断这个人的凶残呢?一般人只能看到表面的现象,当我们看到一个人已犯下杀罪,才能断定这个人是凶残的。如果一个人有杀人的动机,但还没有付诸行动时,我们就难以判断了。所以说,一个人的善恶,并不仅仅在于他的表现,最根本的还在于心,心能起主导作用。心的重要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明。 第一、心是行为的根源 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在哪里呢?也在于心。在许多方面人类比不上动物,我们不会像鸟一样飞翔,但却能制造出飞机,比鸟飞得更快,因为人的心智要比动物聪慧得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