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万工轿
菊花石
民间艺人正展示自己的面塑作品《红楼梦》人物。
民间艺人正现场表演彩色相纸溶刻画。
这是学生们在表演木雕。
10余万件民间工艺精品齐聚湖南湘绣城,让每个参观者流连忘返。昨日,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终评暨湖南省旅游商品博览会在星沙湖南湘绣城开幕,6个大展厅里,琳琅满目的民间工艺精品让人赞叹不已。
“鱼皮艺术”“万工轿”看花眼
参展全国“山花奖·民间工艺”终评活动和湖南省旅游商品博览会的作品多达10万件以上,结果原定两个展示区扩展到六个展区,100多件入围“山花奖”终评的作品摆在一楼展厅,整个展厅成了浓缩了的中国民间工艺品馆,展厅内一件件美轮美奂的工艺品,背后都折射着一个个民族几千年的文化。
来自黑龙江赫哲族的鱼皮工艺,十分独特。鱼皮画图案精美、造型逼真。据介绍,鱼皮画从加工设计到手工制作费时又费力,一般一幅小尺寸的作品也需要2天左右的时间。赫哲族这个只有2000多人的以捕鱼为生的中国少数民族,在长期的捕鱼生产生活中创造了灿烂的鱼皮文化艺术,“鱼皮文化艺术不仅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更包含考察远古居民生活状态的学术价值。”展台前一位先生介绍说。
参展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摆在展厅正中央的宁波的万工轿,许多人在轿前拍照、留影,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在轿前也频频点头。整座花轿长2米、宽1米、高2.8米,重达200公斤。这是经过3年的精心制作,耗时近万工才完成的中国著名“八人大轿”,轿体金光耀眼,上面各种人物、动物装饰可以说是繁复到了极致。长沙市民协主席、湖南湘绣城总经理曾应明说:“其工艺价值和经济价值无论如何夸张都不会过分。”
展品中还有广西的绣球,这种工艺品源自壮族青年女子送给情郎的定情之物,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陕西皮影工艺品展台前的负责人自豪地告诉记者:“皮影发源于中国,中国皮影发祥地在陕西。”来自甘肃的石艺画——《百子闹春》也十分生动活泼,画的图案全是采自沙漠的风雨石与玛瑙石、玉石的组合,看着那些“千岁石”,心中自然升起一种敬意。还有来自青海藏族寺院的唐卡,其所展现的藏族宗教文化的内涵极其深远……
这是学生们在表演泥塑。
这是学生们在欣赏自己的剪纸作品。
这是学生们在表演湘绣。本版图片均为陈飞 摄
现场“造”出民间文化希望
如果说展厅里的每一件作品都散发出令人窒息的美,那么,那群来自湖南工艺美术学院的学子们的现场创造则让人真切感受到民间文化的生机和希望。请看同学们的现场表演:
圆雕:木屑飞扬,雕刻刀与木头碰撞发出了“梆梆梆”的声音,雕刻专业的陈韵文拿着雕刻刀,右手执锤正在进行一个人物的雕刻。雕刻已初现雏形,头、耳朵、腿、肚子等都能明显地分辨出来。据他介绍,雕刻包括圆雕和木雕,圆雕就是在一段圆木上雕刻。雕刻时心中对要雕刻的东西有一个雏形,打一个腹稿。比如雕刻一个人物,要先规划好人物的头、身长、腿等的大致比例,然后就可以进行雕刻了。但是他现在还没有达到那种境界,还需要事先用铅笔在圆木上画出轮廓。
雕塑:两个帅气的模特站在一个圆形的台子上摆着酷酷的造型,四周围绕着七八个摆满了雕刻工具的雕塑架,雕塑架上站立着的泥人均是两位模特的形态。雕塑架前,同学们手捏塑泥,时而后退一步,静静地端详着自己的作品,想想手中的这块泥贴在哪个位置最合适,然后上前贴上去,或者某个地方出现了多余,便用手抹掉。
记者发现,刘吉良同学的雕塑架什么工具也没有,完全是靠手捏。不用工具雕塑时会不会不方便呢?“手就是最好的工具嘛!”刘吉良说。对于能在山花奖上进行民间艺术的表演,刘吉良说,他感到很幸运,因为他即将要毕业了,这个机会真的很难得。
剪纸:姚明!周杰伦!还有开国大典的全景:毛主席正在天安门城楼上对世界说“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站起来了!”这些惟妙惟肖的“画面”都是同学们一刀一刀剪刻出来的。在长长的剪纸桌前,同学们有的用剪刀三下五除二很快就剪出了一个漂亮的图案,有的用刻刀在画好的模板上一点一点剔除掉多余的纸,还有的兼刻带剪。
邓海刚和几个同学趴在桌子上每人手拿一把刻刀,正在进行《和谐中国》剪刻,这是一张由百家姓组成的中国地图,中间还有“和谐”两个大字,寓意为中国的和谐需要全国人民共同来创造。邓海刚介绍说,他们是通过学校的剪纸协会学习剪纸的,学的时间不长,这次在展厅里,他们得到了许多剪纸专家的指点,对他们技艺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湘绣:人声喧哗的展厅里有个角落比较安静,这里坐满了正在静静绣花的同学们。于艳埋头坐在绣架前,手上的绣花针游走在绣布上,偶尔抬头看一眼修补左上方的标本,然后继续绣。于艳今年才18岁,学习湘绣也才半年时间。但是这半年里,她天天都要拿着绣花针绣一个上午,虽然很辛苦,但是她乐在其中。于艳学习湘绣的过程比较特殊。初中毕业后,她便进一个服装厂打工,服装厂的衣服都是成批生产,花色质量很粗糙,于是她有了一个想法,就是把湘绣绣在衣服上,这样做出来的衣服肯定很受欢迎。而且湘绣是一门传统工艺,现在从事的人已经很少了,她觉得有责任把这种传统艺术传承下去。
锻铜:当当当,当当当,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锻铜工艺的同学们用这响亮的敲击声吸引了许多观众驻足。冯玲襄正在锻造的作品有一个很浪漫的名字——《人鱼传说》,作品已基本完成,她正在用砂纸把铜板表面磨光,再上好药水,作品就算圆满完成。她的桌前摆满了锻铜的工具:有沙袋,用来敲出大致轮廓;胶垫,用来敲细节;还有锤子和大小不一的铁块,他们是锻铜的主要工具。这幅画面看似简单的作品花费了冯玲襄一周的时间,“主要是敲很费时间,得一点一点来,而且还要掌握敲的力度,太重了容易把铜板敲破。有时候敲快了,就会弄到手,很痛的。”
同学们的现场表演不仅让人们看到了精美绝伦的民间工艺作品,也看到了艺术作品创作过程的艰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