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禽的福利家园??北京猛禽救助中心的故事
出处:[标签:出处] 录入:[标签:录入] 上传时间:2006-12-22 点击次数:
2006年11月15日,北京猛禽救助中心(BRRC)的工作人员将一只不到1岁的秃鹫带到北京郊区的崇山峻岭间放飞,秃鹫在悬崖上适应了阳光、地形和风力后,展开足有两三米长的翅膀迎风飞起,在工作人员的头顶上盘旋几圈以后振翅飞向蓝天。 记者跟踪采访北京猛禽救助中心时日不长,却目睹了三次放飞。 北京猛禽救助中心是2001年12月由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IFAW)、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管理站共同建立的。最初,几位年轻人在接受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猛禽中心的猛禽救助培训后来到中心,开始了北京的猛禽救助工作。 “小强” 有只大?蛑卸径?凰偷矫颓葜行模?绽吹氖焙蛞丫?廖奚??靥痹谥较淅铮?ぷ魅嗽币?孟簿绲缬爸幸恢惑?氲拿?指?簌取名“小强”,希望它能像蟑螂一样有顽强的生命力,早日康复。 经过精心照料,度过危险期的“小强”渐渐可以站立,但整个身体总在不停地颤抖,受到外界刺激时颤得更为剧烈。而且,它根本不张嘴吃东西,需要工作人员强制填食和诱食。猛禽不吃食的原因基本有两种,一种是那些比较有性格的猛禽被人捕捉后绝食抗议;另一种是因为伤病,待伤病好转,它们就会进食。随着“小强”身体一天天好转和循序渐进的诱食,终于有一天,“小强”主动朝放在面前的食物啄去,但它全身颤抖,没有咬到食物。“小强”吃东西的样子,工作人员至今也忘不了??全身的震颤让它吞咽食物很困难,一块食物从叼到嘴里到吞进嗉囊要花费几分钟的时间,可它却很努力地吞咽每一块食物??它仿佛知道,多咽下一块食物就离死亡远了一步,离蓝天近了一步。 随着“小强”身体的恢复,真正严重的问题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虽然它的食欲恢复了,体重也正常了,但毒药对它的神经系统造成了永久性的伤害。具体地说,它的神经不能有效地支配身体,它不能走路,更不能飞行,也不能摄食,甚至连摆在面前的食物都啄不到。 救活“小强”让工作人员费尽心力,但工作人员最后又不得不亲手结束这一切。几秒钟之内,“小强”的痛苦和希望就在一支麻醉剂的作用下安静地结束了。在最后的一瞬,工作人员第一次知道,原来鸟也是会流泪的。 带双引号的爱 救助中心的任老师告诉记者,美国同行总是把这些猛禽称做“she、her”,而从不用“it”,他们认为野生动物与人类是平等的生灵。对“她”的理解,是在一次采访中。 这天,记者像往常那样径自来到北京猛禽救助中心,隔着玻璃,记者看见任老师在为一只红脚隼实施安乐死。任老师告诉记者,红脚隼是一位女士的儿子以300元的价格买来的,买来时还很小,他们家就把它养在书柜里,每天喂新鲜牛肉。养了三个月,发现它情况不大好,才通知过去接。 检查发现,这只红脚隼因为长期营养不良,严重缺钙,体重也很轻,需要用尾巴支撑身体才能站立,而且不断战栗,羽毛乱糟糟的,肛门和尾羽处沾满了粪便。这样的猛禽已经丧失了回归自然的生存能力。 任老师感慨地说,真希望那些爱鸟的人们,千万不要去买这些数量已越来越少的猛禽,那会促进捕猎市场。更不要饲养它们,否则会害了它们!只有大自然才能让它们生存,蓝天和大地才是它唯一和最终的归宿。 任老师表示,许多人都认为只要把动物从牢笼里解救出来就是行善、就可以积福,孰不知放生也有很多道理。很多人先养后放,最后使动物没法适应野生环境而死亡。好心有时也会干错事。 福利家园 在一家企业的捐助下,坐落于北京师范大学校园内的北京猛禽救助中心为将被放飞的猛禽建立了室外笼舍,以帮助伤病猛禽重返自然。据专家介绍,准备放飞的猛禽必须在室外笼舍中进行体能和适应气候的训练。 猛禽救助中心副主任宋杰说,北京的猛禽种类和数量都比较丰富,但这些处在食物链上端的肉食性鸟类更容易受环境变化的负面影响,迅速的城市化、环境污染使鸟类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中心工作人员天天都要救助受伤的猛禽,其中,有些是在人工环境中找不到足够的食物,缺乏营养、体力不足、无法飞翔而被人拣拾到,有些是农药、灭鼠剂等的受害者,有些则是因为枪伤或骨伤。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注意到,救护中心的工作人员在外出接鸟时并不穿白大褂而另有统一的工作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救助的都是野生鸟类,由于禽流感,这样做也是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被救助的猛禽,首先会接受工作人员对它们进行的体检,受伤严重的还要接受手术。技术人员说,云端佛学,长期饲养的猛禽经常会出现血液寄生虫、肝脏肿大等现象。外表看似健康的猛禽体内实际上潜藏了许多疾病。 记者注意到,工作人员并未对刚救助的猛禽喂食,第二天,经观察后,救助中心根据猛禽的需求为猛禽提供新鲜的小兔、鹌鹑和小鸡、面包虫等家养动物作为食物,并添加适量的营养素。其中有整只的带有皮毛骨骼的小动物。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食物可以提供全面的营养,这是普通的猪牛羊肉所不能及的。而且,北京猛禽救助中心奉行动物福利原则,小兔、小鸡等小动物同样享有动物福利。在封闭的笼舍里,小动物不能像在野外一样拥有逃跑的权利,只能在恐惧中等待被猛禽捕食,这是不人道的。所以,小兔、小鸡等一定要先处死后再用于喂食。另外,在相对狭小的笼舍内追逐猎物也很容易使猛禽受伤。 回归蓝天 猛禽的身体康复后,工作人员要评估其身体状况及飞行欲望,达到放飞体能标准的才能放飞。那些缺乏捕食能力的猛禽,则还需要再训练。由于中心附近没有合适的训练场,中心的任老师和姜老师只能到野外的荒地进行训练和评估。他们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仅训练和评估猛禽,一个月下来,过路费、油费等就耗资1000多元,几乎是中心一个员工的月薪。 在中心的走廊里,任老师自己动手加工猛禽的栖架。任老师告诉记者,一位朋友要去浙江,他已托这位朋友将不久前救助的斑头鸺?携回南方放飞,“它可以回家了!”任老师语气中带着喜悦,“斑头鸺?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丘陵地区,在北京是首次发现。可能是有人将它走私到京,或由于天气变暖,它的分布区域北移。” 11月15日是个好天气,用工作人员的话说就是放飞的好日子。这天早晨,工作人员带上一只1岁的秃鹫和一只红隼,来到离十三陵水库不远的草地上,打开盒子,红隼随即展开双翅向蓝天翱翔。随后,工作人员驱车向北,来到崇山峻岭间的悬崖处,解开秃鹫头上的头罩和身上的束缚,静静地等待着秃鹫冲天而起的一刻。 秃鹫在悬崖上适应了阳光、地形和风力后,缓缓展开足有两三米长的翅膀,扇出优美的姿态迎风跃下悬崖,随即画出一个优美的弧线从工作人员的眼前上升…… 随着秃鹫在视线中逐渐消失,手搭凉棚极目?望的工作人员中,不知是谁舒了一口气。 此时,北京猛禽救助中心救助的猛禽已超过1500只,相当于平均每天救助1只猛禽。 图一:每次评估猛禽的飞行能力,都需要到离市区很远的十三陵水库空旷的堤坝上。看着一只只猛禽重新翱翔在蓝天,救助中心的工作人员都很感慨。 图二:每天对笼舍进行消毒、喂食的还是这些工作人员,而笼舍里的猛禽换了一茬又一茬。 图三:放飞猛禽,送它们回家,此时工作人员的脸上都堆满了笑容。 图四:对因救助无效而死亡的猛禽,救助中心总会通过解剖找到死亡的原因。 图五:做检查时,每只猛禽都要戴上类似面罩的鹰帽。这不但可以减少它们对外界的恐惧,也可以保护工作人员。 图六:来到中心的猛禽都没有名字,工作人员只在墙上记录它们被发现的地方、种类和编号。中心员工深知,对它们最好的爱是与它们保持距离??缺少对人的恐惧,将是致命的。 图七:发现猛禽异常时,兽医会给其拍X光片,甚至动手术。 图八:为体型庞大的猛禽做检查是一项力气活,不仅需要提防它们的利爪,还不能对它们造成任何伤害,每次检查都需要3个人才能完成。 (卢家兴 2006-12-22-A4) 分享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