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口意所造的善业会导致将来美好的身心世界,身口意所造的恶业会铸就未来痛苦的身心世界,这是业果的总相。仅仅知道业果的总相还不够,还要知道业果的别相。所谓业果的别相,就是什么样的身口意对应什么样的身心世界。众生的身口意无量无边,所对应的果报当然也无量无边,所以言语上一一说尽业果的别相是不太可能的。但是,大慈大悲的佛陀在无量无边的业果别相当中,选择了对众生最有帮助的十种来加以介绍。这十种业果别相虽然不能含摄一切业果别相,但却是业果别相的总纲。纲举则目张,如果一个人能在这十种业果别相上下工夫,则粗显的恶业就会断除,最主要的善业就会得以建立。 任何一个业的形成需要具备“境、有境心识、善恶心所”这三个前提条件。例如,看见外面有一条鱼,这是“境”;对外境的鱼产生无误认知,这是“有境心识”;此时,如果心中对鱼进一步产生贪嗔痴等烦恼心所中的任何一种,这是“恶心所”。有了这三个前提条件,心中进一步生起要杀这条鱼的想法,这是杀生的思业;在杀生思业的驱动下,进一步口中言杀、手中拿刀去杀鱼,这是杀生的思已业;如果鱼被杀死,此时一个完整的杀生恶业就构成了。 如果有了鱼的“境”以及对鱼无误认知的“有境心识”,此时如果心中对鱼产生无贪、无嗔、无痴、无害等善心所中的一种,这是“善心所”。有了这三个前提条件,心中就会生起不伤害鱼儿以及对鱼儿予乐拔苦的思业,有了思业就会进一步产生相应的思已业,此时的思业和思已业就是“远离杀生”的善业。所以,“远离杀生”善业的关键是内在对众生具有给予安乐的慈心和拔除痛苦的悲心。 “远离杀生”的善业会有什么样的善报呢?佛陀对龙王说: “龙王!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何等为十?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气;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六、恒为非人之所守护;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九、无恶道怖;十、命终生天;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随心自在寿命。” 一个业的果报,也简称异熟果,因为“今生或来世异时成熟、异形成熟”的缘故。异熟果分为两个部分:成熟在身心上的部分叫做等流果(或正报),成熟在外境上的部分称为增上果(或依报)。等流果也分为同行等流和感受等流两种:同行等流是指身口意造某种业在未来成为习惯,如今世喜欢杀生,来世也喜欢杀生等;感受等流是指因造某种业使得身心感受某种快乐或痛苦。 佛陀在这里所宣说的远离杀生的十种善报中,“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气”这三种是同行等流果,“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这三种是感受等流果,“六、恒为非人之所守护;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这两种是增上果,“九、无恶道怖;十、命终生天”这两种是总的异熟果。 我们在行持不杀生的善业时,内心必须具足“于众生布施无畏、于众生起大慈心、内心无有嗔恚”这三种善心。“于众生布施无畏”实际上是拔除众生痛苦的悲心,“于众生起大慈心”实际上是给予众生安乐的慈心,“内心无有嗔恚”是指对众生远离任何伤害之心。所以,如果一个人今世无论面对任何众生,内心都能做到无有任何嗔恚,并且生起布施无畏的悲心、给予安乐的慈心,那么这就是“远离杀生”的善业。经常行持这样的善业,则“无有嗔恚,具足悲心、慈心”就会成为一种习惯,这种习惯随着时间的流逝会越来越坚固,即便到来世也不会消失,也即成为同行等流果。今世行持不杀生的善业时,往往是对具体的众生布施无畏,成为习惯后,就会“于一切众生普施无畏”;今世慈心往往只在不杀生时生起,但是成为习惯后,就会“常于众生起大慈心”;远离杀生时,内心没有嗔恚,成为习惯后,内心就会“永断一切嗔恚”。“于诸众生普施无畏、常于众生起大慈心、永断一切嗔恚习气”这三种同行等流一旦形成之后,不杀生的善业就会更加坚固,从而会使得后面所说的感受等流果以及增上果越发坚固增上。 有人问:为什么远离杀生会得到“身常无病;寿命长远;常无恶梦,寝觉快乐”这三种感受等流果以及“恒为非人之所守护;灭除怨结,众怨自解”这两种增上果呢?如果有人问:为什么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呢?我们可以回答:因为我们的眼睛现量可见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同样,远离杀生会得到这三种感受等流果以及两种增上果,是诸佛菩萨现量所见,犹如凡夫人可以用眼睛观察“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事实一样。凡夫虽然无法像佛陀那样现量观察到远离杀生的感受等流果和增上果,但是依靠比量也可推知这样的业果关系是成立的。远离杀生的“内心无有嗔恚、于众生布施无畏、于众生起大慈心”这三种善心,即便从现世的一些现象加以观察,我们也会发现确实会有导致“健康长寿、心情愉快、化解怨结、为他人所爱戴”等功效,所以我们有理由通过比量的方法推知,远离杀生的善业在今生来世确实会有这样的善报。 “无恶道怖、命终生天”是总说远离杀生的两个异熟果。“无恶道怖”就是不会有地狱、饿鬼、畜生这三恶道的怖畏,也即不会堕入这三恶道中;“命终生天”就是命终之后,可以生到天道,享受天界的种种安乐。 佛陀在这里虽然只宣说了远离杀生的十种善报,实际上也间接宣说了杀生的十种恶报。因为杀生和远离杀生是完全相反的两种业,所以将来所感受的果报和这里的十种善报会完全相反。概括来说,杀生会导致“对众生常生伤害、杀戮、嗔恚”等同行等流果,“身常染病、寿命短促、夜梦不祥”等感受等流果,“非人恼害、与人常生怨结”等增上果,以及“来世堕入三恶道、远离三善道”等异熟果。 在轮回中所获得的安乐被称为“增上生”,而出离轮回的安乐被称为“决定胜”。以上佛陀所宣说的不杀生的十种善报是轮回中的增上生安乐。如果用菩提心摄持不杀生的善业,那么得到佛果后,可以成就佛的“随心自在寿命”的果报。所谓“随心自在寿命”,就是佛陀的化身在人间度化众生时,愿意活多久就活多久。由此可见,佛的“随心自在寿命”的功德是由因地远离杀生的善业所成就的,离开这种远离杀生的善业,“随心自在寿命”的功德根本无法得到。所以,佛果是世俗谛和胜义谛二谛双运的结果。离开了世俗层面的十善业,云端佛学,则无法成就佛地的依正庄严;离开了胜义谛层面的空性,则无法脱离三界轮回。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也简称为“无上菩提”。所谓菩提心,实际上是为救度一切众生出离生死苦海而志求无上菩提的心。如果一个人心中生起了真实的菩提心,那么不杀生的善业就会被菩提心摄持。在菩提心的摄持下,不杀生的善业就会感得未来“随心自在寿命”的殊胜善报。 分享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