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金刚经》与自我晋升云端佛学
时间:2016-08-25 13:20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网络 点击:
次
般若文海,佛经、古大德著作、佛教文集、精华集、法师开示、念佛感应、因果报应等,一部适合现代人阅读的佛教文集。
第二讲 《金刚经》与自我提升
(一)自我的层次
(二)执着的自我
(三)假名的自我
(一)认识自我
(二)化解自我
(三)提升自我
在未进入正题前,要先说明一个事实,那就是,真正的佛法是无法可说的,也没有一定要说什么法,因此「法无定法」,跟不同的对象、在不同的时代、针对不同的环境需要,就说不同的法。只要对当时的人、当时的社会有用、有利益,就是佛法。
以《金刚经》来说,经中所提出的主要观念,即是「空」,「空」就是无所执着,没有一定要说什么、要告诉人家什么。所以,佛法并不一定非讲什么不可。
如果一定要讲什么,就不是佛法。就好像说,有人喜欢吃辣的,有人喜欢吃臭的,有人喜欢吃大蒜,有人喜欢酸的。如果他们每一个人都想把自己喜欢吃的给别人吃,那么,这时候必定会有争执。
每个人性格不同,年龄层次、生活环境不同,需求也不一样,因此就佛法来说,尊重所有人的需求,尊重一切众生的需要,只要对对方有益,就是佛法。
一、《金刚经》的自我观
(一)自我的层次
自我的层次有三种:自私的自我、博爱的自我、实相的自我。
1.自私的自我-小我
自私的自我,一般人称为「小我」。因此,为自我、个人的利益而追求、努力,就是「小我」。我们经常听到这么一句话:「人不自私,天诛地灭。」这是正常的,一个人如果不为自己的福利努力,他还有生存的余地、生活的可能吗?所以「小我」非常重要。自私的我并非坏事,中国有一位哲学家叫作「杨朱」,主张「拔一毛以利天下不为也」,听起来十分小气,可是如果人人都能为自利而奋斗、努力,我们这个社会不是都能自给自足,不是都能非常富裕了吗?所以,小我不能没有。
小我有它不同的范围,首先是个人的小我,其次是夫妇两人的小我,然后是家族的、团体的、宗族的、民族的、国家的、人类的我,这些都是小我的层层扩大,不是大我。例如,人看到毒蛇猛兽,觉得是可怕、可恨的,应该被消灭,这是站在人类的立场而说的,因为人类的自私,而没有想到我们有权利生存,毒蛇猛兽为什么没有权利生存?它们在世上和我们一样都在求生存,为什么它们不对,而我们是对的呢?
2.博爱的自我-大我
博爱就是对一切人施以平等的待遇、平等的关怀。所谓「牺牲个人的小我,完成全体的大我」。许多革命家、宗教家、哲学家们都有这种胸怀,不为一己之私,不为个人家庭,而为国家、为民族、为全人类、为整个世界和平,将自己奉献出来。如将士的殉国、宗教徒的殉教、哲学家的殉道,这种为大我而牺牲的爱,称之为「博爱」。
但是对于所有一切众生的平等待遇,除了佛法之外,其他的哲学、宗教很少把低等乃至高等的一切众生,都平等看待。中国的儒家虽也有「民胞物与」的主张,但仍然不脱以人为本位,以人为尊。
很多人认为大我就是无我,但是大我还是有一个我,还是有一个主体。佛教认为不但一切人是平等的,一切众生是平等的,并且进一步指出所有众生所以为的「我」,都是不存在,都是空的,既然都是空的,当然也就是平等的了。所以,佛教的众生平等观,其实是从「无我」产生的。
3.实相的自我-以无我为自我
前面已经解释过《金刚经》的「空」指的是时间、空间的空;所有时间上的变动及空间上的移动,一切现象都在变动之中而存在。佛法讲「无常」、「无我」,是因为一切现象都在变化之中,没有绝对的、永恒不变的自己或「我」。一般人所以为的我,乃是假相的我,不是永恒的存在;而哲学家和宗教家所认为最后的、最高的「神我」,其实是一种观念和信仰的存在,并非真实不变的本体。
佛法认为,实相即空相,空相即无相。以「空」为自我,即是放弃自私的、自利的、以自我为中心或以功利主义为出发点的种种观念执着,这才是实相,才是无相,才是解脱。
「解脱」一共有三个名字:「空」、「无相」、「无愿」,合起来称为「三解脱门」。如果我们希望从烦恼、痛苦、业障的束缚中得到解脱,就必须亲证「空」、「无相」、「无愿」。
空就是无相,从字面上,就很容易懂,但是无相为什么就是「无愿」?可能就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了。
「愿」的意思是志向的原动力。从佛法的立场说,凡夫众生之所以浮沉生死大海、流转生死,都是由于造了善业和恶业的缘故。造善业,即生人间、天上,造恶业,便为他类众生。造的善业不够多、不够好,生在人间就会受比较多的苦难。
已经解脱的菩萨、圣人,他们也在我们的人间广度众生,也以父母所生的肉身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陪着我们受苦受难,可是他们心中已得到解脱,所以苦难并不会为他们带来烦恼。
凡夫众生在生与死中浮沉,是由于业力,菩萨们于生死中往来是「倒驾慈航」,是由于愿力。这个愿力便是来自最初所发的「成佛的心」、「无上菩提心」和「行菩萨道的心」,依此愿力,生生世世行菩萨道,及至解脱之后,仍留在人间广度众生,但这时候不是以业力,也不以愿力,而是以「无愿」。
「有愿」并未真正解脱,还算是凡夫的菩萨。像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立个志愿,准备做什么,希望做什么,计画做什么。到了「无愿」的程度-解脱的菩萨和佛,便不需计画、不需再立愿、发心,因为他们本身已在「愿」上了,正如车子在下坡时,只要一启动,自然就会往下滑,不需再加油,这就是「无愿」的意思。
如果还有愿,就仍是凡夫,到了「无愿」,才是大解脱的菩萨和佛,故称为「三解脱门」。「三解脱门」即是《金刚经》所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虽无相而仍在人间广度无量众生。
法鼓山不仅仅是位在台北县金山乡的一个地方,而是一个「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的理念之具体实践。我们希望世界上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法鼓山理念的信奉者和实行者,这是不是心太大了?不大!菩萨不是说「众生无边誓愿度」吗?我这一生度不了几个人,连我本身是不是已经得度都是一个问题,但是,我们的理念和使用的佛法却是无限的。所以,我们不以时间、空间作为我们的范围,唯有如此,才能称为「实相」、「无相」。
二十几年前,我在美国时,有一个美国人跟我一起修行禅法、打禅七。当时我介绍「无我」的观念,说:「开悟之后,就会将自我中心融化,没有小我,亦没有所谓的大我。」到了第三天,他打坐坐得很好,几乎连自己都快要没有了,没有手、没有身体、没有头,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哪里。
他很恐惧,于是来找我,说:「师父,我想回家了。」
我说:「为什么?」
他说:「我坐得非常好。」
我问:「你打坐坐得很好,为什么要回家?」
他回答:「我还有女朋友,如果变成了『无我』,我是不是还要结婚呢?我可以不结婚,但是我的女朋友她可不能不结婚。所以,我不能再坐下去,再坐下去就要变成『无我』,变成和师父您一样了。因此,我不坐了!」
后来,我把观世音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的照片给他看,问他:「他们有没有头发?像在家人还是出家人?」
他说:「有头发,像在家人。」
我就说:「做为在家人,也可以是大菩萨。」
他说:「真的?那是不是可以结婚呢?」
我说:「你准备要几个太太?」
他说:「只要一个就够了。」
我说:「没有问题,你打坐,开了悟,如果还会想结婚,还是可以结婚的。」
他将「无我」、「无相」误解了。所谓「无我」、「无相」是指心中不要执着。前面讲到「无住」,是不要在乎的意思,有太太,却不在乎太太爱不爱我、骂不骂我,而只是把太太当成太太,扮好先生的角色,这就好了。因此,如果真正能做到「实相的自我」,那就是大解脱了。得大解脱时,不在乎、不计较是在家或是出家,但这是菩萨的层次,一般凡夫是做不到的。
(二)执着的自我
1.四大五蕴的我
「四大」不是一般人所谓的酒、色、财、气,佛法所说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风等构成物质的主要元素。主要出自于人的身体的结构分析,自然界的物质世界,也可以依此类推。印度哲学中除了佛教,其他几派的哲学也谈到物质的世界分为四大类。
在人的种种执着中,以对身体的执着为最重,因此,佛法指出最难放下、最难破除的就是「身见」。「身」是我们的命,什么都可以不要,但命不能不要,一切都可以放下,但命不能放下。
虽然,也有人爱财而不要命,但是到了真正要他命的时候,还是会把财放下,因为命最要紧。人没有了身体,就无法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所以,身体是非常重要的。
身体是由四大组合而成,所谓的「四大」是什么?血液、鼻涕是「水」;骨胳、经络、皮肤是「地」;体温是「火」;体内的许多空隙和呼吸是「风」。
但如果将四大分开来看,我们的身体就不存在,而且四大本身也不断在变化。喝水、尿液,是「水大」的变化;吃饭、排便、洗澡、漱口、刷牙、剃头、剪指甲,是「地大」的变化;呼吸、换气,是「风大」的变化;吃东西产生热能,热能化为力量、能源散发掉,是「火大」的变化。四大常常变换,所以,身体是暂时的,非永恒的。
「五蕴」是什么?「五蕴」-色、受、想、行、识,同时包括了精神和物质、心理和生理这两部分。
「色蕴」的「色」翻成英文,是「Form」,不是「Color」,它或是指有形状的东西,可以看得到、摸得到、接触得到,或是可以用耳朵听到的,甚至无法以感官接触到的微细物质,都称为「色」。
其他四蕴:「受」是接受、感受的意思,感受是心理的作用;感受以后便「想」,想自己刚刚接收到的是什么、是怎么一回事;「行」是产生反应,该怎么办?
譬如,有人骂我:「师父,你胡说!」
我一听到有人骂我胡说:首先,「听到」就是「受」;其次,知道有人骂我就是「想」;接下来,我怎么办?我该怎么反应?该答辩呢?或一笑置之?这种心理准备要反应的活动或心态便叫作「行」。
受、想、行加起来就是「识」,识包含两种意思-一种是认识的「识」,是了解、分别、认知作用;另一种是指更深一层的精神作用。我们所有身心的种种反应,会变成一种「能」或一种「力」,储藏在我们的「识」中,然后形成「因」;经过一段历程后,在「缘」的促发下,就变成受「报」的结果出现。所以,这一生做了坏事到下一生还有果报,就是由于「识」是一种精神作用。
我们这一生的认知,到另一生已经不存在,只有一种「能」、一种「力」的作用存在着,这就叫「识」。所以,「五蕴」不但包括生命的肉体部分、心理部分、精神部分,也包括从此生到彼生的连结过程中的生命体的存在。
「我」,这一生的我、现在的我、这一念的我、下一念的我、一直到来生的我,都是由四大五蕴完成的。以四大为我、五蕴为我,都是有执着的我。因此,《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以般若慧观照五蕴皆空以后,才能得解脱、得自在。
2.功过果报的我
在世间,大多数人都希望人家赞叹、希望人家鼓励;做好事希望留名,希望留芳百世、名垂千古、名扬四海。
目前,我出版了不少书,中文、日文、英文的都有。如果我希望写更多更多的书,而能被翻译成各国的文字,让世界所有国家的人都认识我,认识「圣严」这个人,如果只是为了这个目的而写书,我就是为了「我」,而不是为了众生。
不过一般人存有这种心,也是正常的。鼓励一个人使他做好事,表扬他使他做更多的善事,让更多人见贤思齐也能受到表扬,也是很好的。所以任何一个团体或政府,对于优秀、成绩好、贡献多的人士要加以嘉奖。但是,如果受表扬的人只是为了受表扬而努力,那就有问题了。
又譬如,一九九一年我曾经接受好人好事的表扬。其实,对我来讲,我并不是那个「好人」,「好事」也不是由我去做的,我只是认识了很多想做好事的好人,因缘俱足之下,帮忙他们做了好事,成就了这些好人。如果只有我一个人,能成就的就很有限了,一切的事,都是由许多人共同完成的。只要这么一想,自我就会淡化、减小。
争功的人必定诿过,很多人为了争功,喜欢把别人的功劳抢来据为己有,一旦有过失则把责任推给别人,上推、下诿,不是说上面交代得不妥当,就是下面的人做得不对,只有自己是无辜的。我们不要做争功的人,应该把功劳给人。至于「过」是不是我的?如果没有人承担,是我的又有什么关系?如果有人承担,我也不需要硬把过错揽在自己身上。
佛经中有这么一个故事:曾经,有一个和尚傻乎乎的。一个少女未婚怀了孕,在情人的唆使下,跑到庙里对和尚说:「和尚啊,我肚子里的孩子是你的。」
和尚说:「噢,是真的吗?」
少女说:「你忘了吗?当然是你的!」
和尚说:「噢,好,好,那就是我的吧!」
后来,孩子出生了,少女就把孩子送去说:「这孩子是你的,你应该养他。」
和尚说:「好,好,那就给我吧。」
四周的人纷纷骂这和尚六根不净。本来还有信徒供养他,如今没有人愿意再供养他,和尚变成了乞丐,却仍抱着孩子四处要饭吃。
当孩子一天天长大,和尚便准备把他留下来当小和尚。
结果那位少女在和情人结婚后,夫妻两人跑来找和尚说:「和尚,你知道这个孩子是谁的吗?」
和尚说:「你们不是说是我的吗?」
「不,这个孩子是我们的。」
「是你们的?那就带回去吧!」
就这样,孩子被抱回去了。大家都骂这个和尚:「你怎么这么傻呢?」
和尚说:「我是个和尚,没有人要的小孩,当然是给我啰!既然有人要,那就抱回去啰!」
大多数人都只希望得好的果报,不希望得坏的果报。例如,很多人害了病就怨天尤人,说:「我这一生没有做坏事,为什么偏偏要我害病?那些做了坏事的人,为什么他们不害这种病,而叫我来害这种病?」好像是老天不公平。从佛法的立场来看,一切的果报必定有原因,受报之时不必再问:「为什么我得到这样的果报?」重要的是,如何改善现在已经得到的果报。
已经得到的果报,应该无怨无尤的承担,同时想办法扭转、改善既有的命运、环境。经由我们的努力改变既有的事实环境,这便是改变果报-从不好变成好,希望自己能够更好;不过,这仍是有我的,是有我的执着。
很多人讲:「你不要执着,你不要那么自私啦!」不需要用这句话骂人,自私是正常的,自私而害人才是不正常。自私而不害人,自私而能使他人因他的自私而得福,不是很好吗?
(三)假名的自我
1.闻法者的假名我
《金刚经》的第一句即云:「如是我闻。」很多人问,佛法讲「无我」,为什么经典里开头第一句就是讲「我」,是不是佛教也讲「我」?「如是我闻」的「我」,指的是阿难尊者,是当下听法、闻法的人。阿难尊者听到佛陀说法之后,回想、覆诵给以后的人听,说:「当时,是我亲自听到释迦牟尼佛这样讲的。」
用以表示有证人证明这是事实,因为「当时我在那儿」,以「我」取信于后来的听法者,因为「我是亲自听到的,请你相信我,我是这样听到的……。」
这个「我」是假名的我,代表听法者。
2.说法者的假名我
《金刚经》又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是《金刚经》中很有名的经句,它重复讲着:「不要住于色声香味触法、不要住于色声香味触法……。」
有一些人认为佛有三十二种大人相,三十二种大人相即属于「色」,是形状、颜色的表现。《金刚经》讲到,如果以三十二相来见如来,这个人是不是真的见到了如来?不一定。佛虽然有三十二种大人相,但是,除了佛以外,还有一种人也有三十二种大人相,那就是印度神话传说中的「转轮圣王」。传说有一种统一天下而不用武力,虽有武力却可以不用武力的理想社会,即为转轮圣王的境界。
佛虽以声音说法,但是如果用佛的形象或佛的语言,希望能见到佛的话,这个人是见不到如来的,这个人行的是邪道。这段经文中用的两个「我」,都是假名我。佛陀在经典中常常自称「我」,这个「我」不是凡夫执着的我,而是假名。因为,他如果不说我,对于说法的人来说,就没有办法呈现,没有办法表达了。凡是需要表达,尤其是用语言文字表达的时候,一定是有对象,有对象,即有你、我,所以会出现「我」字。但是,这个我,是假名我,并非真实我。也可以说,是色相的我,不是真实的我,是如来的「无我」之我,而不是我们的小我或大我的我。
《金刚经》又云:「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这也是说法者的假名我。经文的意思是:假如有人说,如来来了,如来去了,如来现在坐着,如来现在卧着,如果这样讲,那么,一定不是真的见到如来,只是看到如来的色身、如来的肉身、如来的假相,而不是看到真实的、实相的如来。实相其实就是无相,实相无相,无相而无不相。虽然讲「无相」,可是如来的法身、如来的身体遍于一切,处处皆在。
而现在,我圣严在这里说法,是不是代表着如来在这里说法?我不是如来,可是说的法、念的经是如来的法,那么,如来究竟在哪里?
既然如来的法是从我口里说出来,如来的法的力量是从我的身上发出来的,那么,有佛法之处就是如来所在之处;这并不是说,我的身体就是如来,不是的,而是我代表着如来在这里说法。
诸位正在听如来的法,跟如来究竟是相应还是不相应呢?假若你们认为:「我才不相信!」那么,你们跟如来的法还不相应,如果能句句深入内心,那就是相应。现在听法觉得不相应,并不表示你跟如来不相应,如来从来没有离开过你,只是你此时并不承认自己和如来在一起。禅宗有一句话:「夜夜抱佛眠,天天共佛起。」很多人认为如来是供在庙里的,也有很多人认为如来在西天,错了!如来并没有离开我们一寸一分。
我现在在讲《金刚经》,我当然相信我跟如来是一样的,你们也该相信自己跟如来无二无别。这就好像说,每一个人的如来都是在冬眠状态,当春雷一响,许多冬眠中的众生都将自浑沌中苏醒。所以,说法称为「振法雷,击法鼓」,就是要让冬眠中的佛全都醒觉过来。所以,每个人本来都是如来,只是诸位不知道自己原来就是如来。
二、《金刚经》的自我升华
(一)认识自我
1.不见五蕴空,即生一切苦。
《心经》观五蕴皆空,是故云:「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照见五蕴皆空」是说把身心、精神组合成的自我,看成一种不断变化的过程现象,例如这几年来,我的白眉毛从两根变成四根,白头发愈来愈多……既然在变、会变,那么,这身体就不是真的,所以不必那样地执着,也就不会把自己看得那样认真,不会得到的舍不得丢,没有得到的拚命追求。
既然我们的身、心都是一种临时的结合,是因为时间、空间的存在而变化,一切都只是时间、空间不同而产生的变动。体认到这点,对自我就不会看得那么重要了。
有人问我:「师父,既然我们的身体是空的,早一点死又有什么关系?」这就错了,空是不要执着它,但是还要用它。用它来做什么?用它来受报、学佛,来行菩萨道。
2.若住六尘,即不得灭度。
《金刚经》观六尘皆空,是故云:「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六尘是什么?是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所面对的环境,六根对六尘而产生心理作用就叫作「六识」;如果只有六根,而没有六尘,就不会有六识的现象发生。六识的活动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外界的环境一动,我们的心也跟着动。环境的好坏与否,都是由于六根接触外界以后,经由自我判断而产生的认识。因此,造业、作恶都跟六尘有关,行善、祈福、修福报还是需要六尘,譬如,诸位听见、看到的人和事,我们需要改善它或帮助它,或希望从它那儿学习到什么,或得到一些成果,在在都需要六尘。
《金刚经》告诉我们,面对环境,处理环境中的一切事,但是,不要把六尘当作永恒不变的东西,也就是说,不要执着六尘。譬如,你做了一件好事、行了一样善,心中不要再想:「我做了好事,行了善。」做了好事而心中老是牵挂着,就不是真正的好事,而是「有漏」的福报、「有漏」的善意。
做了好事而心中总是牵挂着,就会产生两种可能:第一,经常记挂着想回收,若不能回收,即产生怨恨、愤怒。第二,这一生不能回收,便想「就结个来生缘吧」;那么,这一生不回收,来生也会回收,既然已回收了,「福」就没有了,这种福是有限的。
因此,「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即是对我们的环境不要在乎,但是需要努力改善,此处所生的「心」,便是智慧心、慈悲心。以智慧心、慈悲心处理一切的事,帮助一切的人,便是「无住而生心」。「住而不住」是《金刚经》中非常重要的观念。
3.《金刚经》以「信心」为我
还未解脱的初发心菩萨们应该以「信」为基础。如果信心不坚固,信心不建立,很可能今天努力,明天就不努力了;今天朝这个方向,明天改变另一个方向。因此,信心非常重要。
「有持戒修福者,于此(《金刚经》)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又云:「乃至一念,生净信者。」相信有持戒、有福德、有善根,但这些都还是我的异名。举例来说,信心成就,还是属于贤位的菩萨,不是得解脱的大菩萨。可是,贤位菩萨学佛,也必定是对《金刚经》所讲的道理有信心。什么人会对《金刚经》有信心呢?是持戒修福的人。
持戒有两层意思:消极的持戒-害人的事、害众生的事,不去做;积极的持戒-应该做的事而不去做,就是犯戒;能做而不去做,也是犯戒;可以学习去做,却不肯学着去做,也算是犯戒。这就是菩萨道的观念: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菩萨道是积极的。很多学佛的人,不做坏事,但也只是做个持戒的好人,天天念经念佛,却没有积极的行善,请问,他们到底做了些什么好事?也许,他们会说:「我念佛把功德回向给大家,使大家得到福报。」但这未免太消极了,只管自己好好修行,不关心他人,不帮助社会,这种持戒,虽然也是持戒,却只是消极的持戒,真正菩萨道的持戒应该是积极的。
很多人怕犯戒,所以不敢受戒。譬如,学佛的人应该持五戒,很多人却因为害怕而不敢持五戒,怕一受戒又破了戒,就得下地狱;认为只要不受戒,便无戒可犯,大概可以不必下地狱。没有这回事!「持戒、修福」是连在一起的。因此,经典中说五戒,又称为五种大布施。持戒的本身,即是修行、学佛的行为。唯有持戒修福的人,也就是说,已经信仰佛法、修持菩萨道的人,对于《金刚经》才能够信受奉行。
一尊佛出世,需要相当长久的时间。自从释迦牟尼佛出世后,到现在还没有另一尊佛出世,我们迄今还在等待之中。能够听到《金刚经》,而且相信《金刚经》中所说的,必定已在一尊佛、两尊佛、三尊佛、四尊佛、五尊佛处听说过佛法,种下善根……也必定已经是个修行很久的人。
因此诸位若相信《金刚经》是真的,那么诸位也是「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的人了。相信后,则必须持戒、修福。
4.《金刚经》的自我提升
从有信心的自我,提升至实相无相的自我,是故经云:「(须菩提言)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又云:「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自我提升的第一个阶段是有我的,是以信心为我。相信《金刚经》的人,修持佛法、持戒念佛,都是有我的,以「我」来修持佛法,以「我」来信《金刚经》为真,进而提升到《金刚经》所说的:「相信它、理解它、接受它,而且照着去做。」
又说:「有人听到这部经之后,就能生起实相。」前面已经说过,实相就是无相,实相就是无一相不是佛。了解、相信实相的人,即成就了世间第一难得的功德,为什么?因为实相即非实相。
「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这是《金刚经》中的一段辩证法。实相是什么?很难懂,但是,也很容易。
举例来说,当你们看到我的手在动时,我的手是在「空」之间动,因为「空」的关系才看得到我的手在动。如果没有空间,便看不到我的手在动了。实相就是空相,所有能动的一切相都在空中,而空是动的还是不动的呢?空是不动的。只有不动的、不变的,才能称为实相,凡是能动的,都叫作「幻相」,也就是暂时的一种现象。
我们「执意为我」的这个「我」,是在时间与空间之中成长、活动、变幻的我,所以是「幻相」,是假我,不是真的我。
又例如,你们现在看到我脖子上是一条围巾,我现在把它打一个结,围巾变成一个结了,这个结是真的?还是假的?你们看到的是真的,但是,它不是一个结,它只是我玩的一个花样而已,如果我把结打开,还有结吗?
再举例说,一个家庭的组成皆有夫妇两人,这是真的还是假的?是真的。夫妇两人是真的,可是结婚以前有没有夫妇呢?没有。台湾现在的离婚率很高,离婚率逐渐上升,亦表示婚姻的如幻如化,变化莫测。
夫妇要白首偕老,愈老愈好,但是,从小夫妇变成老夫妇,究竟小夫妇是真的?还是老夫妇是真的?都是真的。都是一段一段时间的真,分段的真。段段都是真,但是没有一段能够保留不变,所以,任何一个段落都是一个临时的变化现象,都非真。因此,实相是无相的。
「实相即是非相」,实相就是空相。空是不动的,但是,你说它不动,如果我的手在空中挥动,空的本身会因我的手动而受到影响,空本身没有变,但是,空中可以有变化、有异动,因此,不要以为「实相」就是真正有一个不变的东西。
《金刚经》在这里反复说明。因为很多人认为实相是最高的,因此希望赶快成佛,赶快证涅槃。以为一旦成了佛,证了涅槃以后,就可以永远拥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永远受人膜拜、烧香、顶礼。不要这样想!成佛以后是没有定相的。成佛以后是究竟圆满的,可以分身无量百千亿,处处皆在,处处皆现,现种种相、种种身。观世音菩萨是古佛再来,据说能现三十二种身,实际上是现无量身。释迦牟尼佛据说有千百亿化身,并不是这千百亿化身全部是佛的样子,而是现种种样、种种身、种种身分、种种形象……只要他对你产生用处,就是佛在你面前出现了。所以,不要认为实相就是什么都没有。
(二)化解自我
1.众生的自我相,是由妄心,透过肉体的六根,执取外境的六尘而生,是故《金刚经》云:「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众生的自我相,首先是从身体,之后是从身体相关的环境,产生心理的反应,把身体以及和身体相关有利害得失的六尘都当作是「我」。
譬如,太太对先生来说,是「我的太太」;你们诸位对我而言,是「我的听众」。本来我只是小小的一个人,在国父纪念馆演讲时,你们诸位是「我的」听众,「我」就一下子变成三千多人,这三千多人,都是「我」;我在台北巿演讲,台北巿所有的人都受到我的影响,也都变成我了。如果我这么想,就是把环境的六尘变成我的执着,而成为「我」。
因此,《金刚经》教我们化解自我,不要把环境当成你自己,不要在乎环境是你所倚靠的,或你所付出的,所以说「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也就是《金刚经》反复陈述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面对所有人、所有情况、所有事,处理一切你能处理的,处理之后,不必再说:「这是我做的,他们因为我而得福,而得利了。」这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能够忘掉是最好的,人我都没有负担;如果不忘掉,就是没有智慧心,把包袱背在自己身上,老是想着「这是我的成就、这是我的功劳、这是我的功德」,最后变成了自己的负担。如果能将做过的事马上放下,就是一身轻,时时保持自由之身,就是最有智慧的人。
2.众生的自我相,是从主观的身心与客观的身心相对立而产生,是故《金刚经》一再提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又云:「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于此经(《金刚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这里的「我」,前面已经大略讲过,四个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实际上指的是同一个东西,就是「我」,包括主观的我和客观的我、个人的我以及跟我相关的我。「我相」是单独的个人,有个人的我、家庭中的我、社会中的我;「人相」是和我相对的另一个人;「众生相」是许多和我相对的其他人;「寿者相」是所有的众生在时间过程中的活动现象,今天的你、我,明天的你、我,加起来就是「寿者」。具有这四种相,其实都是「我相」,如同前面说过的,小我、大我都叫作「我相」。
乐小法者,就是「小乘」的人,他们认为世间太混乱、太痛苦、太麻烦,而想离开世间;《金刚经》是大乘的菩萨法,称为「大法」。乐小乘的人,心中仍有「众生」存在,害怕所谓的「众生」来麻烦他,以为世间最可怕的是「众生」,众生中最可怕的是「人」,人之中最可怕的是「自己」-因为自己有个身体,有身体则需要东西,需要的对象则来自于自己的亲人,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父母亲眷亦难免痛苦争执。小乘人执着于我相、人相,所以逃避世间,因此,不能听闻《金刚经》而为别人覆诵、解释,也不愿意读诵、相信《金刚经》。
或许有人会认为做凡夫很简单,只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小责任;成了佛,则要有千百亿化身,本来只需管一个人、一件事,现在,则要管一切的人事,要「度尽一切众生」,多么辛苦。所以许多人一听到要「度尽一切众生」就不想学佛了。但是诸位不要以为自己没事就可以了,事实上我们大家同在一条船上,彼此声气相通,息息相关。所以我们不但自己学佛,离苦得乐,也要发愿度众生。众生的世界太苦了,所以,很多人不为自己而为社会,不为个人而为大众,这就是菩萨心。
(三)提升自我
1.提升烦恼的自我为智慧的功能。
烦恼从哪里来呢?来自于「自我」。很多人以为烦恼是别人给的,说社会不好、政府的制度不好、他人的问题太多,所以困扰我、打击我,使我很苦恼。其实,天下本无事,烦恼是自己找的,如果能把自我中心放下,烦恼马上就会不见了。
姑且不说能不能把自我中心放下,能放下小我,而担起大我的时候,烦恼就会减少很多,个人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了。如果天天为社会问题、国家大事、世界问题而操劳奔走,个人身体上的一点点小病痛,也就无暇理会,不成问题了。
其实,我天天在害病。演讲的时候头不痛,一下台,却浑身都是病。为什么?因为讲经的时候,没有想到自己的问题,只想到要把经讲好,让人家听懂。不担心自己的时候,身体差一点根本不是问题。因此,我有一句共勉语:「勤劳健康最好。」并不需要健康得像一头牛一样,而是说,如果能够勤劳的话,身心就会是健康的。纵然你可能仍在害病,但是对其他人来讲,你的身心是健康的,不是病人。
总而言之,不自找烦恼,就是智慧。有烦恼的时候,不要把它当成困扰,就是没有烦恼。
2.转变自私的自我为慈悲的作用。
自私是为自己、为个人、为小团体、小环境。慈悲是不为自己。「慈悲没有敌人」,慈悲的人看不到敌人,只看到众生需要帮助。对方有问题,但不是我的敌人,而是需要帮助的人,这就叫「慈悲」。而且慈悲是平等的,慈悲是没有选择的,不为自己的团体,不为自己的家人,当然,更不为自己个人,而是为整体、为全部。
有选择的慈悲算不算慈悲?自己的儿子,给他两块糖,别人的儿子,只给他一块,还认为「我能给他一块,已经算是不错了!」这算不算慈悲?这不是平等的慈悲。真正的慈悲是平等的,因为无我、无一定的对象。
3.既是无我无相,故已不受世间现象的困扰,也就不必逃避世间现象的困扰。是故《金刚经》云:「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无法相」,就是说对世间的一切现象不放在心上、不在乎它。「亦无非法相」,就是说世间所有的问题、所有的事、所有需要我帮助的人,我都得去做,这就是「非法相」。一切法还是在的,虽然它是假的、暂时的,但是要改善、要帮助的,还是要做,这就叫作「亦无非法相」。
我们对任何人做了好事,不要挂在心上,过去了,就已经过去了,这才是做好事。如果做完了,还在想「我已经做了好事,帮了谁的忙」,这就叫后患无穷。谁的后患呢?自己的后患。对方不回馈你,自己心中增加一重烦恼;回馈了你,可能会带来另一种麻烦。
你帮了众生的忙,不要想到你帮了众生的忙。但是,众生是有的,还要继续帮助下去,并且更加积极的度众生。很多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其实,佛教是最积极的,是积极中最积极的一种实相。
这是《金刚经》的观点。所以又云:「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里讲的,仍是从有相到无相、从实相到不执着实相。所有一切众生,我们都要用佛法来帮助他们,使他们都能得到解脱,都能够成佛。但是,对我来讲,没有一个众生是因为我而使他们成佛的,这就是没有「我相」的意思,也就是「无相」;是「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也就是「实相无相」的意思。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