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善心教化,虽为别离,亦不得罪;若以恶心令他斗乱,则是两舌,得罪最深。”(《成实论》) 如果用善良的心地去感化和教育人,虽然被教育和感化的人会因此离你而去,也不算作恶造孽;如果用恶毒的心肠说得他人相互争斗,这就是搬弄是非,作恶造孽最为深重。 由此可以看出,佛教箴言在善恶是非面前的立场是非常坚定和鲜明的,它不仅劝化世人要常怀善念、与人为善,还要求世人广结善缘,“与人为善,与己为善”。 三、常思己过,精进修行,方能“心无挂碍” 在佛教里,特别注重忏悔。在三坛大戒传戒法会期间,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发露忏悔”。《心地观经》云:“若覆罪者,罪即增长,发露忏悔,罪即消除。”发露,即指显露表白所犯之过失而无所隐覆;忏悔,即对自己所犯的种种过错和见不得人的行为进行悔过。通过忏悔,能让僧众生起精进心,发愿消除宿业,普度众生。众生要经常忏悔,常思己过,精进修行,方能“心无挂碍”。 “云何名忏?云何名悔?忏者忏其前衍;从前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六祖坛经》忏悔品第六) 什么是忏?什么是悔?忏就是忏他以前所有的恶业、愚痴、狂妄、嫉妒等罪责,永远不会在生起,这就是“忏”。悔就是悔他的过错,从今以后,所有的恶业、愚痴、狂妄、嫉妒等罪责都已经知道和觉悟,永远不会再犯,这就是“悔”。这二者在一起就叫“忏悔”。忏悔能让人知道错在哪里,如何纠正错误,是一种反思和反省,进而提升自身素质的有效方式。 “夫行者初学坐禅,欲修十方三世佛法者,应当先发大誓愿,度脱一切众生,愿求无上佛道,其心坚固,犹如金刚。精进勇猛,不惜身命,若不成就一切佛法,终不退转。”(《童蒙止观》) 修行的人初学坐禅,想要广修佛法,应当先立下大志大愿——解脱众生的烦恼,获得至高无上的佛道,意志坚定,像金刚石一般,勇往直前,不惜舍弃生命。如果不能修成佛法,决不罢休。由此可以看出,坚定意志、精进修行的力量。 “快马顾影,驰走不同;驽马加诸杖挫。若不自诫,要假他呵,反增触恼,益罪尤深也。”(《法苑珠林》) 好马一见到鞭子的影子,就会加速奔驰;劣马就是用棍子抽打,也难以跑快。人如果不自我警诫,要靠别人喝斥,反而又激起他的恼怒,罪过也就更加深重了。这就是说,我们要常思己过,及时剖析自己,才能完善自我,培养健全的人格和素质。 如果我们能过常思己过、精进修行,就能从容应对一切,心中也不会有太多的牵绊与顾虑,达到“心无挂碍”的境地。 四、择友要慎重,孝亲要全力 在择友上,佛教尤为重视,要求弟子们要有正确的择友观,要亲近善知识,远离恶友。在《善生经》里面,佛祖开示过,如果我们亲近了不好的朋友,会有六个方面的过失:一者方便生欺,二者好喜屏处,三者诱他家人,四者图谋他物,五者财利自向,六者好发他过。 亲近善人,远离恶友亦是乐。(《根本萨婆多部律摄》) 亲近好人,远离坏人,也是一种快乐。这一句很直白的话,道出了择友与快乐的关系,找到好的朋友,摆脱不好的朋友,就是一种快乐。 训诫与教示,阴过恶。善人爱此人,但为恶人憎。莫与恶友交,莫友卑鄙者。应与善友交,应友高尚士。(《南传法句经》) 这即是说,教导和告诫人,不张扬他人的过错,善人喜欢这样的朋友,但却被坏人憎恶。不要和坏人交朋友,不要与卑鄙小人成为朋友,应该和好人交朋友,应该与高尚之人交朋友。 “善生,夫为人子,当以五事敬顺父母。云何为五?一者供养,能使无乏。二者凡有所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为,恭顺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五者,不断父母所为正业。善生,夫为人子,当以此五事敬顺父母。父母复以五事敬亲其子。云何为五?一者制子不听为善。二者指授示其善处。三者慈爱入骨彻髓。四者为子择善婚娶。五者随时供给所需。善生,子与父母敬顺恭奉,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长阿含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