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善用其心,《维摩诘经》说“直心是菩萨净土”,直心就是“诚直无伪之心”,心中没有邪曲妄想,就是直心。当我们的心起了烦恼、打了妄想,这一念心就偏邪不正,心不清净,此时“直心”就变成“众生心”、凡夫心。由于这念清净心常会被“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发,所以要持戒、修禅定、修智慧以去除尘劳、妄想等障覆,心中的贪嗔等烦恼都调伏了,举心动念都是善念,所言、所行也都是善法,身口意三业达到清净,这时才能称为“直心”。
我们的修行道场是直心,直心不是在口头上说,而是深入于心。修行发心便是道场,“直心”指的是真心,诚实无虚假的心,心中没有谄曲妄想。直心是一片清净的心地,也是净土之因,菩萨以直心度化众生而成就净土佛国,所以受菩萨教化的众生都是无虚假,有正直心的人才能成为净土佛国的眷属。只要保持直心,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修行,若无直心就是在最清静的深山古刹中也修不出正果。我们在修学中也是一样,在生活中碰到不如意的事,如果你嫌弃它、毁谤它,就是谤十方诸佛,离佛道太远了。诸佛菩萨都是从忍辱中来,从慈悲智慧中来,关键要降伏自己的心,当你悟到本性之后,什么人也动摇不了你。
我们平时总是在患得患失中度过,埋怨这个、埋怨那个,总以为这个道场不适应我,那个道场不如法,于是到处奔忙,结果心无定处,空费时日。要知道降伏别人先降伏自己,降伏外在的不如降伏内心。杨岐方会禅师初住杨岐山时,只有几间朽烂不堪的破房屋,仅能遮蔽风雨而已。时值腊月寒冬,雪粒飘落满床,但禅师仍能安然自处,不以寒苦动其心。僧众中有人发心愿意负责募化,修造殿堂僧舍。师阻止他说:“我佛有言:时当减劫,高岸深谷,迁变不常,安得圆满如意,自求称足。汝等出家学道,做手脚未稳,已是四五十岁。讵有闲工夫,事丰屋耶?”因此,不准僧众再提化缘修建的事。古来大德尚有如此的风范,我们现在的行人不在道上用功,却整天忙于修建寺院,扩充门面,以此迷失了心性,陷于名利物欲之中,荒废一生,违反当初出家办道的初衷,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直心就是悲智双运,就是发心,也就是要发出离心与菩提心。真正的发心应该具备觉悟、利他和无限、无所得的特征。出离心的发起,是出家修行的基础。超越我执,出离对环境的贪着及由此引起的凡夫心。我们只有摆脱了凡夫心,才可能契入空性、解脱烦恼。至于菩提心的发心,要有般若见地的指导下,通过发菩提愿、持菩萨戒、行菩萨道,才能使菩提心开花并最终结果。当你觉悟到无他、无我相时,将心安于道上,视他苦为己苦,那么在行事接物中就不会迷失真心,运用自如,境来不拒、境去不留,随缘不变,心中的清净道场也就建立起来了。当一个人建立了心中的道场,时节因缘具足,护法龙天推出,责任感在面前时,就会坦然以对,欢喜而受。
所以,我们要时时反省检讨自己,去除心中的贪瞋无明,将自心归向依靠在清净的佛、法、僧三宝上,则处处都是我们修行的道场。心安无处不是道场,体会了道即住于自心的道场中,这是无二无别的。所谓“直心是道场”,与道相应的心就是直心,修行发心就是安住于内心的道场中,做佛事就是开展内心的佛事,庄严个人的身心,建佛堂就是建内心的佛堂,用智慧去观照,这样才能建立一个和谐、安祥的道场。故外在的制度都是补充辅助修行,起庄严身心的作用,只有内在拥有一颗平常心、质直心,离开染污、分别、取舍心,在日用中俯仰自在,消解物欲追逐等苦缘,当下得到生活的充实和生命的自由。如此,和谐社会与清净的道风才能真正构建,寺庙将以应有的功能与社会同步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