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恩居士] 走近佛教 第五章 佛法概要-云端佛学
时间:2016-09-04 16:07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网络 点击:
次
般若文海,佛经、古大德著作、佛教文集、精华集、法师开示、念佛感应、因果报应等,一部适合现代人阅读的佛教文集。
第五章 佛法概要
一、三世因果
「三世」即过去、现在、未来;「因果」又称「业因果报」,「业」即行为。
如果想揭示众生千差万别的生存境界,研究推动生命进程的直接动力,必须先了解众生的行为,即佛所说的「业」。业,有时候看起来很细微,但却是众生生存境界的决定因素。
我们此生的习惯和遭遇,皆是过去业因的果报显现,而在承受果报的同时,又种下新的业。生命就是这种生灭流转、循环不息的业因与果报的相续。
1、业
「业」的意思是「造作」,即我们的一切身心活动,包括每作一件事(身业)、每说一句话(口业)、每动一个念头(意业)。
就行为的主体而论,业可分为个业(个人的业)、共业(家庭的业、国家的业、人类的业等)两种。众生如果有类似的业,他们四周将会有一个共同的世界景象,我们可称之为「业的景象」,譬如,人类有基本的共业,所以都生而为人,而人们生活在同一个国家、同一座城市甚至同一个家庭,这说明他们有更为相近的业。
不过,即使生长在同一个家庭,大家也都有各自的习性、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成长经历,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独特的个人世界里,这就是如上所说的个业。
众生所认知的,是自己的业的景象,我们只能觉察自己的宇宙,而一只昆虫也许会把一块石头看成一座高山。
一位大富长者娶了四个太太。
大太太年老色衰,长者对她感情冷淡;最让长者欢心的是年轻娇美的四太太,长者对她体贴入微,两人总是形影不离。
无奈的是,巨大的财富并不能让长者逃脱死神和病魔的手掌,他终于一病不起。
临命终时,长者将四个太太叫到身边,问道:「我已经不行了,黄泉路上会很寂寞。你们谁愿意与我结伴而行?」
四太太回答:「我还年轻,美好的人生正等着我去享受呢。」
三太太回答:「我也还年轻,我可以改嫁。」
二太太回答:「我只能略尽情谊,送你到坟地,因为家中有很多事情要处理,未成年的儿女还需要教育,我必须照顾他们。」
大太太回答:「虽然你平日薄情寡义,我仍愿与你携手同行。」遂与长者相拥而逝。
世尊用这个比喻向我们开示:每个人的一生都拥有四个「太太」:
四太太:青春。我们拼了命也要留住青春,可它却像小鸟一样溜掉,永不回头。
三太太:财物。身外的一切财物终会「改嫁」他人,若要紧抓不放,必定徒劳无功。
二太太:亲友。当有一天我们跟这个世界说再见时,亲友也只能送我们到坟场,掉两滴伤感的眼泪,说几句安息的话,然后又要投身社会,为生活而忙碌。
大太太:业力。「万般带不去,惟有业随身。」一切的善恶种子将如实地投入来生。
2、因果律
我们身、口、意的一切行为,都将产生相应的结果,即使是最细微的一个念头,都孕育着它的后果,犹如微小的种子可以长成参天大树一般。随着业因的善恶性质和份量,必定有恰如其份的结果在后面。概括地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同类相应,绝不会有因无果、有果无因,也不会种善因得恶果、种恶因得善果。经言:
富贵者从布施中来。贫穷者从悭贪中来。
长寿者从慈悲中来。短命者从杀生中来。
……
业因果报的法则是不可避免、真实不虚的。我们只需回顾自己的生活,就能看清行为的后果:当我们恼怒或伤害别人时,就会留下痛苦的记忆和自我厌恶的阴影,这些记忆和阴影当下就成为业报的一部分,而且,将来某一天,我们必然会经验到自己的行为对别人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在别人心中所生起的感觉——一切都将反弹到自己身上。
如果能够反省自己的行为,就会发现,我们一直重复着同样的模式:每当做错了事,就会导致痛苦,每当做对了事,就会产生快乐;每当伤害别人时,其实是在伤害自己,每当带给别人快乐时,就是在培育自己的快乐。
因果律还有另一特性:我们所种植的业力种子,不会因时间久远而枯萎。在我们承受果报之前,它的力量是不会消失的,正如佛经所言:
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
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业因不一定马上呈现果报,但只要有适当的外部条件,它们终将成熟。
因果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并不是佛所规定或制造的,佛只不过把它揭示出来而已。不管信与不信,我们都生活于因果规律之中。
从前,有五个人在离城不远的树林里修行,其中一位老师父证得了神通,能知前生后世,他的弟子是一个七八岁的小沙弥。
那位老师父用宿命通得知小沙弥的寿命只有七天了,就慈悲地对小沙弥说:「你的双亲很想念你,你可以回去探望他们,七天之后再回来。」小沙弥高兴地辞别了师父。
小沙弥走到半路,突然下起了大雨,他看到雨水快要流进一个蚂蚁窝时,急忙用土把水堵住,使蚂蚁幸免于难。
第八天清晨,小沙弥回到师父那里。老师父见小沙弥平安地回来了,甚感惊奇,就入定观察,才知道小沙弥因救了蚂蚁而延长了寿命。
3、三世因果
任何事件都是许多业因成熟之后凝聚在一起的复杂集合体。通常,或许因为时间太久,在承受果报的时候,我们会忘记自己曾做了些什么而无法将因与果联系在一起,因此断定事情是偶然发生的;而当我们看到好人遭殃、恶人得福,就更容易对因果规律产生怀疑。这都是由于不明白因果贯通三世的道理。
我们的行为常常会延后呈现它的果报,甚至会延续到后世,因此,果报的显现分为现报(现生受报)、生报(来生受报)、后报(第三生乃至千百万年后受报)。古德说:「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为什么恶人会获福报呢?这是因为他过去生中培植了深厚的善根,现生又因缘成熟,所以享受福报,如果他今生不作恶事,福报就会更大。至于他今生所种的恶因,也绝不会自行消灭,将来因缘会遇时,必定要遭受应得的恶报。反之,善人遭受恶报,是由于他过去所造的罪业深重,现生正逢因缘成熟,所以先受恶报,如果他今生不行善,果报将会更重。
我们的生活状况,皆是过去业因的果报呈现;而我们现前身、口、意时时造作的业因,必然会牵引未来应受的果报,绝不会有丝毫的差错。佛说:「现在的你,是过去的你所造的;未来的你,是现在的你所造的。」即: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我们要想探索前世的因行,那么,观察当下的状况就可明了;而要想预见未来的前景,只要观察当下的行为就可知道。
由此可知,人生的苦乐、国家的贫富、世运的盛衰,都是由业力所招感,如佛所说:「自作自受,共作共受。」
除了业因果报的理论之外,还有什么能够如此圆满地解释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差异呢?由于相同的共业,我们出生在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国家、同一座城市;而由于个业的差异,即使是生活在相同的环境里,我们还是有不同的性格、倾向、天赋和命运。
现代社会不接受三世因果的道理,如果有人谈来生果报,那便认为是妨碍社会进步。人们只看到眼前利益,想象只有这一生这么多了,认为今生的恶行会随着生命的结束而一笔勾销,因此疯狂追逐物质利益,完全不考虑行为后果。
更严重的是,这种可怕的影响力绝不止于个人层面,它影响着整个地球,产生了极具毁灭性的物质主义,人们的目光短浅到只注意今生,自私得足以毁灭未来。近代以来,紧跟在科技发展、财富剧增后面的,是道德退化、环境污染。正如一位环保人士所说:「我们正在铲除、毒害、摧毁地球上的一切生命系统。我们正在透支我们的子孙无法偿付的支票,我们的作为好像我们就是地球上的最后一代。」
【故事一】
释迦佛住世时,有一天,一个商人在路上不小心被牛触死了,牛的主人怕留下这头牛会给他带来更多的麻烦,就廉价将牛出卖了。
牛的新主人牵着牛回家,走到半路,到河边给牛饮水,哪知牛突然兽性大发,凶残地将新主人触死了。那人的家属知道此事后,勃然大怒,立刻将牛杀死,挑到集市上卖。
有一个农夫贪图便宜,买下了牛头,用绳子系着牛角担回家。半途中,因天气炎热,就坐在树底下休息,将牛头挂在树枝上。哪知正休息时,系牛头的绳子不知何故突然断裂,牛头从树上掉落下来,刚好砸在农夫的头上,可怜的农夫当场被砸死。
一头牛在一天之中竟然害死了三个人!全城的人都纷纷议论着这件不寻常的事,后来,消息传到了频婆娑罗王的耳中,他也觉得不可思议,就前去请教佛陀。
佛陀解释说:在过去世中,有三个商人,相约到外地做生意,为了省钱,决定不住旅馆,来到一位老妇人家借住,并约定付给老妇人租金。但到了第二天,这三个商人趁着老妇人外出时,竟偷偷溜走了。老妇人回家发觉了此事,非常愤怒,就追了上去,向他们索取租金。
三个商人见老妇人年老可欺,不仅赖帐不还,还用恶言侮辱他。老妇人对他们无可奈何,只得愤恨地诅咒他们:「你们这些无赖,欺负我年老孤单,以后一定会有报应的!今生我奈何不了你们,等来生我一定要你们以命来偿还!」
那头凶牛,就是这老妇人的后世,而同日被牛触死的三个人,就是欺负老妇人的那三个商人。
【故事二】
释迦牟尼佛在祇园精舍讲经说法时,附近住着一位大富长者。
长者刚刚为二十岁的独生儿子办完婚事,可是,结婚不到七天,儿子为了给爱妻摘花,爬到很高的树上,不小心摔了下来,失去了性命,全家人为此伤心哭泣。
佛陀怜悯长者一家,以「万法无常」的道理安慰他们。
长者请教佛陀:「我儿到底造了什么罪业,为什么这么早就夭折了?」
佛陀告诉长者:「过去久远劫之前,有一个小孩拿着弓箭在林中游戏,他看见树上有一只鸟,想用箭射它。旁边的三个小孩就怂恿道:『假如你能射下这只鸟,才算真的英雄!』那小孩被美言所动,拉开弓箭,射杀了小鸟。三个小孩看了,不禁欢呼雀跃。
这三个小孩因为见杀随喜,所以历生常受丧子之痛。你就是其中的一位,另两位因宿世积福,一个生作天人,一个生作龙王。至于那个射杀小鸟的孩子,前世先作那位天人的儿子,中途夭折后转生人间,成为你的儿子,死后又投生为那位龙王的儿子,出生的当天就被金翅鸟吃掉了,而那只金翅鸟,就是以前被他所射中的小鸟所化生的。
现在,有三处在为这个儿子哭泣,一个是天人、一个是你、一个是龙王,你们同时在天界、人间、海中为失去爱子而伤心欲绝,这全是你们过去见杀生而随喜的缘故。你们的儿子也因为过去杀害无辜生命而常受夭折之报。业因果报真是如影随形、丝毫不差啊。」
4、业果可转
我们常说的「命运」,实际上就是业因果报。
我们的身体本身是由果报所生,所以叫「报身」。相貌的美丑、寿命的长短、前途的好坏等属于正报;物质生活的优劣、亲属的尊卑等属于依报,这些都是我们过去所种业因的果报显现,并不是外来的,全是自作自受。
因果规律活泼泼贯穿于一切事理,绝不是庸俗的宿命论。现在是过去的果,同时又是未来的因,业因既然随时变迁,果报自然也是随时转变。我们可以凭后天的努力或借助诸佛菩萨的大悲愿力来弥补先天的缺憾。依佛法修行,可转变乃至消灭已造业的恶报:
一、掌握因果法则,利用因果的「果须众缘」的定律,从过去的因,到现在的果,中间尚须具备许多外缘,若外缘不具备,果报便不能显现。如果远离恶缘,和集善缘,或另造强大的善因,则能阻碍恶果的出生,以此转移业报。
二、依佛法的智慧观察,究竟而言,业既然凭借众缘而生,本无自性,虽有而空,如同梦幻,当体无常,当体即空,空必能转。没有常一不变的造业者、受报者及业因、业果,这是业真实不受的本性。
三、业由心造,可由心转。业力虽大,但不及心力之大,心具有创造一切、消融一切的神奇能力。佛法提供了大量对治业障的方法:礼佛、供佛、拜忏、观空、塑画佛像、读诵经典等,对所犯过错深自忏悔,以实际行动证明已痛改前非。
四、历劫修行的诸佛菩萨,成就了消灭众生业报的巨大能力,众生可依一念的净信,以诸佛菩萨的加持为强大增上缘,转移、消除已作的恶业果报。《观经》说:至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简而言之,已造之业可以转变,业力可以摆脱,这是佛法因果定律的真谛所在。知命、安命是消极的,掌握自己的未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才是积极的、有益的,我们完全可以决定自己的行为方式和动机。
从前,有一位证得圣果的罗汉,用自己的智慧救度了很多有缘?生。可是,他的母亲因?业力太重,堕入地狱,这位罗汉想尽办法也难以使她脱离苦海。
罗汉入定观察,发现一位拭父篡位的国王七天以后就要死去,死后堕落的地方刚好就是他母亲所在的地狱。
当晚,罗汉进入王宫,在墙壁上现出半个身体。国王见后很恐惧,拔刀就砍,刀却脱手掉在地上。国王意识到自己遇上了圣人,急忙叩头谢罪。
罗汉就问国王:「你是不是曾经杀父篡位?」
国王回答说:「是。」
罗汉对国王说:「你的命只剩七天了,死后会堕入地狱,今天我特地来告诉你这个消息。」
国王甚感恐怖,哀求罗汉救他。罗汉说:「这七天中,假如你能专心念佛不间断,就可免这场灾难。」
国王听从罗汉的话,一心念佛,一刻也不懈怠。
七天之后,国王的神识堕入地狱。骤见地狱之火,国王情不自禁念了一声「南无佛!」说也奇怪,刚念出佛号,炎热的地狱突然清凉下来,所有的刑具顿时化为乌有,那位罗汉的母亲、国王以及此间地狱的其它众生顿时得以脱离苦海。
众生的自因自果,感得地狱的苦难。但众生的因果毕竟虚妄,而佛陀的因果才是真实。当虚妄在没有碰到真实之前,虚妄还要永久地虚妄下去。现在,佛陀的真实来了,众生的虚妄就被斩断了。
打一个浅显的比喻:一块石头掉到海里,必然会直沈海底,这是石头本来的因果。可是,如果把它放在船上,它就不会沈下去,还可以从此岸运到彼岸。为什么?船的浮力因果超越了石头下堕的因果。
佛的因果是真实,众生的因果是虚幻,佛的因果必定能破众生的因果。
二、六道轮回
众生的存在是因果相续的无穷无尽的流转过程。人必有前生后世,死后必受生前行为的规定,轮回于迷惑世界之中,继续无常的生命。
1、心识不灭
心识,也可称之为性灵或神识,它通过我们的大脑、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感知外界事物、维持自身生命、作种种分别、取舍、认知、记忆、情感、思量、我执、存储业因等身心活动,并依据自我的心理趣向,做出善、恶或非善非恶的行为。心识不但给物质身体赋予了感情色彩,还不断地以心力执着着身体,维持着生命体的独特形态与结构。心是真正的生命之源,生命体要依赖它的显现与活动而成立。
生命从心识而来。当细胞离散、身体坏灭的时候,生命力却仍然存在,因为心识不会随身体的散灭而消失。不仅如此,构成身体的物质同样也没有亡失,从败坏的身体解放出来的物质,能以全新的组合形式营造出新的物体。
由此看来,身体的败坏并不代表生命的消亡,相反,却给生命带来更多的活动机会,因为生命可以摆脱原来衰弱不堪的旧身体,投向新的生命体。
在转生的过程中,根据各人此前的身、口、意行为,恶众生投入恶的境界,遭受自己所播种的苦难,善众生则转入善的境界,去开拓更丰富的生命内涵。
因此,死亡实际上是生命延续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死亡是生的开始,是生的本身。宇宙间一切正在生灭不停的心与物都是如此。
我们接受轮回观念,主要是以心识的连续为基础。人的意识来自何方?它不可能没有来处,现在心一定是过去心的连续。当我们探究现在心或现在意识的根源时,必然可以追溯到无穷无尽的层面,就像物质宇宙的根源一样,是无始的。因此,必然有持续不断的轮回,让心识连续地存在。
退休女工玛利亚的故事在美国流传很广,是典型的「处于生死之间」的经历。
一九七五年,当她到西雅图探望朋友的时候,不幸发作了心脏病,在治疗的过程中,突然病况转危,停止了呼吸。急救人员把她从死亡在线抢救回来以后,她把自己停止呼吸以后的奇怪经历告诉了社会工作者夏普女士。
玛利亚指着天花板说,她曾呆在那里看医疗人员抢救她。她详细准确地说出了房间里当时在场的人,以及他们所站的位置,他们做过什么、讲过什么。
玛利亚后来飘到病房外面,在医院大楼附近飘移。有趣的是,她在大楼某处三楼窗台上,看见一只穿旧了的深蓝色网球鞋,左边小脚趾处已经磨损。她当时对这只鞋注视了一阵。
夏普女士是一位有过生死之间奇妙体验的有心人,听了玛利亚的陈述,决定马上去验证最后一个情节是否属实。她开始在医院大楼一间房一间房地搜寻,在三楼第四个房间里,她把脸贴在窗玻璃上往下看。她看见了那只鞋。深蓝色,陈旧,但看不出小脚趾那一边是否磨损,因为那一边是朝外的,只有从外面朝里才能看见。当她最终将那只鞋拿在手里时,发现玛利亚的描述完全是正确的。
玛利亚出院时,夏普女士得到了这只网球鞋以作纪念。
2、善与恶
既然众生的生存境界由其行为的善恶来决定,那么,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善与恶,大体各归纳为十种: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愚痴,是名十恶业,反之则是十善业。具体地说,十恶即:
一、杀生:杀害众生。
二、偷盗:不与而取,包括偷窃、营私、诈骗、抢劫等。
三、邪淫:不符合社会伦理的两性关系。
四、妄语:说谎骗人。
五、两舌:挑拨离间。
六、恶口:粗言恶语。
七、绮语:夸大不实、花言巧语,以及说淫秽语。
八、贪欲:贪得无厌。
九、瞋恚:愤怒、恼恨。
十、愚痴:不相信因果和轮回,抱持邪见、恶见。
十恶之中,杀生、偷盗、邪淫为身恶;妄语、两舌、恶口、绮语为口恶;贪、瞋、痴为意恶。
值得注意的是,在言行上表现出来是造业,私下所产生的意念同是造业。比如,我们或许有过这样的念头:「这人太可恶了,恨不能杀了他!」一念生起的当下,杀生罪业已经成立。
于身、口、意三业中,佛法尤其重视意业的清净,所谓「自净其意」,因为贪、瞋、痴是身业和口业之本,能毒害我们的身命与慧命,故称「三毒」,心怀贪、瞋、痴,则能引发杀害、盗窃、邪淫等行为,并常常说出欺骗、粗恶、挑拨、毁谤等负面语言。这些行为、语言无疑会对他人造成伤害,表面上看畅快了我们狭隘的心灵,但根据因果原理,最终被伤害的,还是我们自己。
贪、瞋、痴三毒也是种族战争、宗教冲突、资源掠夺、腐化堕落等全球性问题的根源:贪欲的盛行使地球资源惨遭掠夺,瞋恚的盛行引发永无休止的战争,愚痴则用不真实的信念与政治思想支撑着贪、瞋二毒,使其合法化。有效治理世间一切问题的关键所在是我们的内心——我们每个人都能直接抵达的地方。
3、六道轮回
生命不因死亡的降临而消失,而是会受业力的牵引,投生到「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等六种境界中继续生活,如此循环往复,有如行走的车轮,流转不息。这就是佛所说的「六道轮回」。
世间众生因无明(无有智慧,不明真实)遮蔽,依妄心对尘境生出种种分别而造十恶,又因根性善良、遵从礼教而作十善。所有的善恶业因都潜藏在心识中,即使生命完结,带着善恶业种的心识却或早或晚都能投入到下一期生死。
善恶的轻重,是根据做事的心力加以判断的:以十足的勇气和力量做事情则为上品;以中庸的心态做事情则为中品;以懈怠的、被动的、不甚要紧的心态做事情则为下品。
大体上说,依据作善、作恶的心力品位,可招感六道的苦乐果报:上品十善感天道,中品十善感人道,下品十善感修罗道,这三种境界合称三善道;上品十恶感地狱道,中品十恶感饿鬼道,下品十恶感畜生道,这三种境界合称三恶道。
一、天道:生活快乐,寿命绵长,衣食、宫殿皆是自然化成,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随心所欲,逍遥自在,天上一日,人间百年。
转生天道之因:勤行十善,孝养父母,广行布施,作大福田;归依正法,信佛因果,斋僧供佛,修塔造庵,转诵大乘,庄严佛像等。
二、人道:苦多乐少,烦恼炽盛;有复杂的思维活动,善于发明创造;有较强的意志力,有能力造作善恶业因,有寻求解脱的内心需要。
转生人道之因:孝养二亲,心行公道,恭敬三宝(佛、法、僧),严持五戒(戒杀生、戒偷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饮酒)。
三、阿修罗道:虽有天福,却多怀诈伪,骄慢瞋嫉,常好斗争,面目可憎,受劳不息。
转生阿修罗道之因:以不净心修十善业,不能忍辱,争强好胜,生性易怒。
四、畜生道:生性愚钝,常怀惊畏,或被驱使,或相吞啖。
转生畜生道之因:贪食酒肉,寻欢作乐;借债不还,偷骗他人;恼害众生,毁辱他人;生性邪僻,愚痴难化。
五、饿鬼道:依他为食,饥渴逼迫,形容鄙恶,虚怯多畏,孤寒凄苦,终日迷乱。
转生饿鬼道之因:悭贪嫉妒,邪佞谄曲,背公取私,不济乞化,只图自己饱暖,不惜他人饿冻。
六、地狱道:身受极刑,心受剧苦。或猛火烧炙,或严寒相逼,或刀斫锯解,或铁床灼身,或镬汤煎煮,或众相残杀……。死而复生,欲出无期。
转生地狱道之因:不信因果,杀害众生;尊命邪教,蛊惑人心;五逆十恶,诽谤正法。(五逆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
4、轮回的证据
我们往往对死后的生命保留着模棱两可的观念,拒绝对轮回进行深入的关注,我们也许有充足的理由这样做,因为没有证据的东西很难令人相信。我们会说:「如果有前世的话,为什么我们都不记得?」
应该承认,发生在我们身上的往事是不可能一一记得的,三岁以前的事我们一件也记不起来,我们甚至会忘记昨天所发生的事,尽管当时都那么鲜活,但记忆几乎完全消失,就好像未曾发生过一般。如果连几天前所做、所想的事都不记得,我们有可能记忆前世吗?
即使没有所谓的「具体证据」在,我们不妨这样简单地问自己:为什么一些主要的宗教都相信来世?在人类历史上,为什么有亿万人,包括很多伟大的圣哲、天才都相信轮回?难道他们都是傻瓜吗?如果不以否定的信念限制自己,至少不反对轮回的存在,难道不是更合理些吗?万一我们死后发现果然有轮回,我们该怎样处理这个状况呢?
在美洲大陆被「发现」以前,有哪个欧洲人相信美洲的存在呢?即使在它被发现之后,人们还是在争论它是否存在。
我们傲慢地只相信「眼见为实」,岂不知我们所看到的,是我们业的景象让我们看到的,我们往往认为在此认知范围之外,不可能有其它的任何存在方式。这种狭隘的生命观,使我们不能接受、也无法严肃思考轮回的可能性。
幸好,轮回并不是完全不可知:人类积累了大量文献,讨论那些自称能记忆前世者的证词;世界各地有很多非常动人的濒死经验的见证人,他们绝大多数都确信死后还有生命的继续;从事佛法修行的人,当接触到浩瀚和不容置疑的心性时,生死轮回的教法就成了真实的体验。
一九五六年出生于土耳其亚达那的男孩伊士迈记忆前生的奇闻,曾一度轰动世界。
事件的经过大略是:当伊士迈一岁半时,一天忽然以大人的口吻对父亲说:「我不愿再在这个家住下去了,我要回去和我的子女们团聚。」他自称是两年前被人杀害、家住一公里以外的五十岁的男子阿比,并说出阿比被害的情况及原配妻子、第二个妻子、一儿一女的名字,一再恳求回到儿女们身边。其父怒叱而不许。嗣后,每当父母喊他「伊士迈」时,他拒不应声,只有叫他「阿比」,他才答应。
他表现出阿比嗜酒的习惯,常瞒着父母偷喝「辣忌」酒,一次被其叔父马哈默特撞见,受到斥责,他顶撞说:「小子!你在我果园当园工时,曾偷喝我的辣忌酒,被我发觉,我默不作声,如今竟忘恩负义,胆敢骂我,连畜生也不如!」马哈默特被揭出隐私,终于折服。
一天,伊士迈见到一个卖冰淇淋的小贩,以大人的口吻与其打招呼,道出那人从前卖西瓜蔬菜,自称曾为那人行过割礼,那人惊愕之余,不得不承认他是阿比再世。
伊士迈对阿比遗族的眷恋之情与日俱增,常在就寝时梦呓般呼唤阿比子女的名字,有好吃的东西,便要求父亲送给阿比的妻儿。
伊士迈三岁时,双亲带他去阿比家。他从未去过那地方,却领头在前面走,同行者故意指示错路,伊士迈不予理睬,径自走到阿比家,看到阿比的妻子,跑过去喊她的名字,拥抱着她,淌着眼泪(这情景拍有照片)。他向阿比的亲属一一问安,领着人们观看了阿比被杀害的马厩和阿比的墓地。他能说出只有阿比本人能知道、别人不可能向他灌输的知识,还能说出与阿比有借贷关系的人。他走路时经常围着一条围巾,当地人无此习惯,这是阿比生前爱好的独特服饰。
一九六二年,伊士迈六岁时,印度拉查斯坦大学教授、超心理学家巴奈尔吉博士专程赴亚达那,实地调查了阿比再世的情况,并印行了调查报告。
5、地狱是必堕之处
《观经》云:「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
这即是人们常说的「火车来现」:将堕地狱的众生,在临终时会看到载着地狱之火的车向自己逼来。
火车来现和此后的地狱之苦,都是由众生各自的业力所产生,所谓:「虽无工匠,制造火车,自己制造,自己乘往。」
当我们以十善、十恶为标准评价自己的行为,我们禁不住会惊出一身冷汗,我们以前很多自以为是的行为,无意中全是作恶:我们每天要吃饭,使无数众生付出生命,如此犯下杀生之罪;我们曾经因不理解父母的管教而瞋恨父母,如此犯下五逆之罪;我们因不了解佛法而曾肆意歪曲,如此犯下谤法之罪;我们艳羡那些损公肥私的人,如此犯下偷盗之罪;我们为了立足社会,也许还要逢场作戏,如此即是妄语、绮语……。再搜寻一下我们妄念纷陈的大脑,可曾有一秒钟离开过贪瞋痴?
地藏菩萨曾说:
我观是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阎浮:地球)
别看平时所犯多为小恶,小恶聚集可充塞虚空。
我们曾经对自己有一个共同的评价:我是好人。可是,认真反省自身,还要到哪里去找五逆十恶之人呢?在佛法这面高悬的明镜跟前,我们真的是无地自容了。
可见,此生若不觉醒,地狱之苦终难逃脱。世尊在经中提醒我们:
一切众生,必堕无间。
「无间」是指受苦无有间歇的意思,无间地狱也叫阿鼻地狱,是最残酷的地狱。
那么,地狱之中是哪种程度之苦呢?(佛的弟子向佛请教此事。)
世尊对弟子们说:「早晨、中午、晚上各受一百支枪所刺,骨肉碎裂,那样的苦,你们以为如何?」
弟子们回答:「仅仅受一支枪所刺,其苦已难想象了。」
世尊拾起一块小石头,告诉大家:「每日受三百枪所刺之苦,若比喻为这小石头,则真正受地狱之苦,便犹如喜玛拉雅山那么大了。」
大多数众生在堕入地狱、身心受到极苦之时,才感到真正的恐惧,才后悔在人世间未从善知识处听闻佛法。犹如善导大师的偈子所述:
一入地狱受长苦,
始忆人间善知识。
6、人身难得
毋庸违言,天道的生活比人道要好得多,但佛告诉我们,人的生命价值是无限可贵的。为什么?因为人具有觉察力和智慧,具有解脱生死的潜质,同时,人生无处不在的苦,可以激励我们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每一种痛苦、悲伤、损失和挫折,都有它真实而戏剧性的目的:唤醒我们归依真理,强迫我们冲破轮回。
人身是殊胜的,如果错过这一生的机会,必然要经过非常漫长的时间才能重获人身。佛向我们做了「盲龟浮木」的比喻:大地悉成大海,有一块中间有孔的木头,「漂流海浪,随风东西」,有一只盲龟,每隔一百年才会从深深的海底游上来一次。佛告诉我们,得一次人身,比那只盲龟浮上来时,刚好把头钻进木孔里还要困难。
人身难得,佛法难逢。而今既得人身,又值遇佛法,这殊胜之缘很可能于千百万年中只此短暂的数十年,如果再错过了,那将是最大的遗憾。
因此,任何人如果真的爱惜自己,就应从恶中善于保护自己,在年轻时、壮年时或老年时对生死有一次觉悟。
一天,佛陀在莲花池畔驻足,凝望着澄澈的池水,看到了地狱景象,有无数的众生在血池里沉浮哀嚎。佛陀不禁怜愍他们的无知和罪业,发出悲叹。
这时,佛陀特别注意到一位叫健达多的人,他在过去生中杀人放火、无恶不作。
为了将他从地狱中解救出来,佛陀遍察他宿世的因缘,但几乎找不到任何的善行,最终只发现他的一次微小善行。
原来,那是在久远劫之前,当健达多走在路上的时候,有一只小蜘蛛也在路上爬行,健达多本想一脚踏死它,可是当刚要举足时,忽然心中生起一个善念:小蜘蛛也不犯我,不如放它一条生路吧。就这样,善念一起,小蜘蛛就从他的脚下死里逃生了。
当佛陀观察到这个善因缘后,发现那只蜘蛛正停憩在极乐世界美丽的花叶间,于是,佛陀抓起银色的蜘蛛丝,徐徐放到地狱里。
健达多在黝黑的地狱中,抬头看到黑暗的空中有一丝亮光向他头顶缓缓降下,如获至宝,赶紧抓住蜘蛛丝,奋力往上爬,等他爬到中途稍事休息时,才发现下面有无数的地狱众生也正攀在蜘蛛丝上。健达多心中充满了惊慌和愤怒,向下方斥责道:「喂!这条蜘蛛丝是我发现的,是属于我的,你们这么多人一起上来,万一断了怎么办?全都给我下去!」
当这呵斥声还回荡在空中时,蜘蛛丝突然从健达多手中断落了,他又重新回到了地狱。
三、生死解脱
众生在苦海中漂泊,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找不到永恒安乐的归宿。为此,佛一再提醒我们:若想实现圆满的生命,必须了脱生死。「了脱生死」有「了彻生死的真实面目」和「了结被动的生死流转」两方面的含义。
1、四圣谛
作为佛教无量法门的理论基础,四圣谛是佛所宣说的四条真实不虚的真理:
一、苦谛:这个世间充满着苦。生、老、病、死是苦,求不得是苦,爱别离是苦,怨憎会是苦,烦恼炽盛是苦,失荣受辱是苦……不离执着的人生是一切皆苦的。我们若不知道自己的恶劣处境,便不会思量去改善并彻底摆脱它,就好像一个病人,如果不觉知自己的病情,便没有被治愈的可能了。
二、集谛:人生之苦是如何产生的呢?那无疑是由充满我们心中的烦恼而起的,而烦恼又是由无明和业而集起。我们看不清事物的真相,起贪瞋痴,行杀盗淫,聚集了苦因,所以要承受苦果。
三、灭谛:一切苦恼皆可息灭,六道轮回是可以超越的,灭苦永乐的境界是确实存在的。众生若能消除种种过失,积极乐观地修行解脱之法,舍弃一切执着,必能像佛、菩萨、圣人一样,灭尽人生的苦恼,证得寂静安乐的境界——涅槃。
四、道谛:欲入灭苦的境地,必须修行正道。道就是导致自由快乐、无限解脱的法门。修道是证果的唯一方法,若想达到寂灭涅槃之果,必须力行止息苦恼的无上法门,努力不懈,精进不止。
四圣谛揭示了生命存在的实相。了解其真义之后,众生方可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以至证得圣果,永住于解脱之中。
佛的堂弟难陀出家之后,仍一心想回家与爱妻聚首。于是,佛便带他到忉利天上,只见忉利天女纯洁艳丽、光彩照人,佛问:「你的妻子能比得上这些天女吗?」难陀答道:「不可为比。」佛带难陀遍游天界,忽然发现一座宫殿有很多天女,却无天子,难陀就问:「为什么宫中没有天子?」天女答道:「佛的堂弟难陀因出家功德,命终生此天宫。」鉴于天上之乐,难陀不再留恋人间荣华,一心持戒修行,求生天上。
佛为使难陀生起出离六道之心,又带他到镬汤地狱。镬汤地狱里沸汤煮人,惨不忍睹。其中有一锅汤热气腾腾,却没煮人,难陀奇怪,询问狱卒。狱卒道:「佛弟难陀以出家功德,得生天上,但又因贪恋五欲,天福享尽之后,堕此地狱,我们烧开了锅正等着他呢。」难陀这才明白,不了生死终不得究竟安乐,于是祈求佛陀慈悲救度。
2、观照无常
苦谛揭示了人生一切皆苦的实相。为什么一切皆苦?因为有无常的存在。
人类历史为无常提供了大量证据。千百年来,无数王国兴起又衰落,无数繁荣景象烟消云散,无数风云人物英年早逝,战争、瘟疫、灾难遍布整个世界。然而,现在看起来,这些改变都只不过是南柯一梦。
当我们深深观照的时候,就可以发现:没有哪一样东西是恒常的,即使最微细的毛发也在改变。科学家告诉我们:整个宇宙每时每刻都处于活动、变化的过程中,在微观世界里,旧粒子不断毁灭,新粒子不断产生,质量变成能量,能量变成质量,稍纵即逝的形状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如此永无尽期。
除了这种变化之外,我们周围还有什么呢?屋内的光线、窗外的树叶、路上的行人、季节、天气、时间……哪一样不正在改变呢?还有我们自己,我们过去所做的一切,今天看来不都是一场梦吗?我们身上的细胞正在死亡,我们的身体正在衰老,甚至我们脸上的表情也一直在改变,我们今天神清气爽,那是因为一切都很顺利;明天就垂头丧气了。环境是无常的,我们那随环境而转的心也是无常的,它就像梦那么空幻、那么短暂。看看我们的念头:过去的一念已经过去,未来的一念还没生起,即使是当下这一念,也立刻变成过去了。
我们从中发现宇宙的基本特性:一切都是无常的,一切都没有任何持久、稳定和本自具足的存在,这就是佛所说的「空」。当我们认真观察自己和周遭的事物时,就会发现,从前我们认为是如此坚固、稳定和持久的东西,只不过是梦幻泡影而已。
这不只是理论,而是可以切身知道,甚至亲眼看到,同时又时时可以感受到的事实。
为什么一切皆无常?因为万事万物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外部条件,缘聚而生,缘散而灭,一切都是因缘的集合,一切都相互依赖,一切都在变迁,没有常住的事物。所以,变易、无常是天地间永不动摇的真理。
我们在生死轮回中,有无限的痛苦和迷惘,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忽视无常的真相。我们渴望一切都恒常不变,认为恒常可以提供安全。这种以假当真的错误信息,构建出生命脆弱的基础。尽管再多的真理不断逼近,为了维持我们的伪装,我们还是宁愿不可救药地继续浮夸下去。
为了震撼天真、懒惰、自满的人,佛陀向世人示现灭度,告诉我们死亡是生命无可避免的事实,以此唤醒我们了悟无常。
每当我们听到山川大地的声音,听到潮起潮落的声音,或听到自己的呼吸声,宛如听到无常的声音,这些改变,都是我们活生生地在和无常接触,它们都是无常的脉搏,催促我们放下执着,回到真理。
因此,让我们在生活中,当下就面对这些改变!这才是为死亡而准备的真正妙方。生命中也许充满着痛苦和难题,但这些都是成长的契机,可以帮助我们在感情上接受无常。一旦我们相信一切万物都是恒常不变的,我们便无法从改变中学习。
执着是一切问题的根源。即使一切都会改变,我们还是拚死地执着!事实上,执着不仅做不到,反而会带给我们痛苦。我们害怕放下,我们一直认为:如果放下的话,就会一无所有。但生命本身却再三透露相反的信息:放下是通往真正自由的道路,我们可以在放下的同时发展出温和而不可动摇的沉着,与此同时,信心、喜悦、慈悲也会从心灵的深处自然反射出来。
体会无常可以让我们慢慢解脱执着的观念以及错误的恒常观、盲目的追逐。执着背后的动机也许并不坏,希望快乐也并没有错,但我们执着的东西本质上是执着不了的,放下执着才是通往真正自由的道路,我们可以在放下的同时发展出温和而不可动摇的沉着,与此同时,信心、喜悦、慈悲也会从心灵的深处自然反射出来。
当我们进一步观照一切事物「空」的本质,我们绝不会感到失落和痛苦,相反,它会唤醒我们的慈悲心,使我们对于一切事物和众生越来越乐意布施,我们再也不必保护和伪装自己了。
开始体会无常和「空」,也许是一件痛苦的事,因为这种经验是如此生疏。但在不断的反省之后,我们的心就会逐渐改变,放下就会变得越来越自然,越来越容易,接着,我们看待一切事物的方式就会改变。随着每一次的改变,我们会有稍许体悟,对生活的观点也会越来越深刻了,而日渐淡化的习气也不会像过去那样产生大的影响了。当我们发现自己能够放下过去的方式时,我们的视野将越来越宽,喜悦将油然而生,因为我们有了新的力量和信心,再也不受习气左右了,我们因能够改变而越来越自在了。
3、生死解脱
一切众生皆有生死,生死即无常。天道生活虽然快乐无忧,但寿命终尽难免堕落。因此,若不能了脱生死,无论生于哪一道,都逃脱不了无常之苦。
无常道出一切皆不真实和持久,它唤醒我们的恐惧,又驱使我们去问这样的问题:如果一切皆会改变,那么什么才是确切真实的?在我们身上有没有死后还继续存在的、永恒的东西?
当我们持续对「放下」进行观察和思惟,我们将发现自身当中有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某种东西」,我们将瞥见隐藏在无常背后的广大涵义,我们似乎进入另一片自由天空,我们开始相信:我们确实拥有不可摧毁、不会死亡的「某种东西」。
那就是我们人人天生具备的佛性。如我们所知,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道时,第一句话就说:一切众生都具有佛的智慧和功德,但因为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佛性即佛的本性以及众生成佛的因性。佛性存在于我们心中,它是心的本性,它永远不会变化,永远不受死亡所触及,它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它光明灿烂,全然开放,无边无际,自然得不受任何污染,深奥得让我们探不到底。不论我们是哪一道众生,我们总有佛性,我们的佛性既不须要从外面寻求,也不是以前没有、现在要从内心生出来,我们的佛性与诸佛的佛性相同,总是圆满具足,我们的愚痴不会使佛性受到污染,诸佛的智慧也不能使佛性更加圆满。
佛性是如此的不可思议,以至于我们找不到任何文字去描述它。但有的时候,我们还是会瞥见它:当我们看到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当我们徜徉在宁静清澈的大自然中,或当我们欣赏一首优美动听的曲子,都可能让我们瞥见佛性的存在。这些光明、安详、喜悦的时刻奇妙得令人终生难忘。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佛性是每一个生命体与生俱来的权力,一切众生皆可成佛。
虽然我们的佛性就像任何一位佛陀的佛性那么好,我们却从未看出来,因为它被我们的凡夫心包得密不透风,犹如澄净的天空被厚厚的乌云所遮蔽。
凡夫心即佛所说的「妄想执着」的心。妄想从分别而生,执着由贪爱而起。
世间事物原来都是平等的,因为众生用分别心去比较衡量,就生起大小、高低、长短、好坏、美丑等相对观念,有利的就极力争取,不利的就排斥抵制。
执着则是从自己的身体开始,产生「我」和「我所有」的概念,以及对财、色、名、食、睡等五欲贪爱,这五欲迷惑了心志,障蔽了原有的佛性光明,而自己却浑然不觉、枉受轮回。
世间的差别是由心的看法的不同而引起的。同样一颗心,若扰乱则成为烦恼,若治理则成为菩提。
我们的心是多么有可塑性!如果加以训练,它什么事都办得到。
事实上,它早已「训练有素」了,在生死轮回的竞技场中,我们的心被训练去贪婪、嫉妒、忧伤和绝望,它备受煎熬,焦虑不安,疑神疑鬼,反复无常,忙碌而混乱,无法保持片刻宁静,一旦面对刺激,就暴跳如雷。我们甚至被训练成了专家,我们不必努力激发,这些负面情绪就会自动生起。
一切都是如何训练的问题。如果把心致力于解脱,加上必要的耐心、纪律和正确的方法,久而久之,我们的心将解开它自己的结,从而变得自然、柔软、宽容,如此一来,我们的心就会恢复它本有的喜悦和清明。
任何人只要从愚痴中觉醒,去掉妄想执着,体悟佛性,打开自己广大的智慧宝藏,都可以成为佛陀。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